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正金九(1876-1949),韩国人。早年参加东学党,从事反日斗争。1919年"三一"运动后流亡上海,担任韩国临时政府总理、主席等职。1928年组织韩国独立党。他先后策动韩国义士李奉昌刺杀日本天皇的"樱田门事件",尹奉吉刺杀侵华日军司令白川义则、日军第9师团长植田谦吉、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野村等高级将领,以及日本驻中国公使重光葵和驻上海总领事村井的上海虹口公园爆炸案。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他率临时政府迁驻长沙,从事反日复国运动。  相似文献   

2.
《前线》2017,(12)
<正>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公民社会理论一直处于显学位置。"公民社会"原词早期译为"市民社会",突出其经济组织与经济活动的内涵,今天则越来越多地被译为"公民社会",突出其社会自治与公民权利的内涵。按照当时流行的理解,公民社会是在政府与市场之外的公民自主活动领域,其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形成公共舆论的公共领域、社会运动等。在一些人的看法中,公民社会保障公民权利,抑制国家  相似文献   

3.
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备的电影制片基地",最初名为东北电影公司,1955年改称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建立之初,它成功开展了"三化立功运动",实施了"七片生产计划",不仅迅速发展,开创了人民电影多个"第一",而且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电影摇篮".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6,(11)
正2015年10月,自治区首个红十字文化主题公园"博爱苑"在呼和浩特市落成。这里原来是赛罕区乌兰察布路的街心公园,改建后公园的凉亭、长廊,不经意间看到的石雕、石刻,仿佛都在讲述着红十字的理念——"人道、博爱、奉献"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内涵元素,以及融汇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休闲娱乐和健身步行中,人们开始凝视一个叫做亨利·杜南的瑞士人,佩服一个叫做南丁格尔的人,似乎听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共同呼吁,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呼应,也是一种超  相似文献   

5.
杨飞  李茜 《党史文苑》2011,(11):52-56
1917年11月7日发生于俄国的"十月革命",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在其影响下,为了独立、自由、文明和富强,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纷纷效仿俄国组建"共产党",中国遂成各种思潮、运动和体制的试验场。大浪淘沙,在岁月的砥砺下,这些"共产党"有的顺应潮流成为共产党早期组织,汇入  相似文献   

6.
<正>人们叫他吉林油田的"郭明义",他用自己的鲜血挽回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他是吉林省颇具影响的慈善活动策划师,成功地组织了多次大型赈灾行动;他是松原志愿者行动的旗帜性人物,先后荣获吉林省红十字五星级志愿者、中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等光荣称号。他就是吉林油田公司新木采油厂采油测试队党员测试工魏志刚。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儿童节还曾被称之为"四四儿童节",顾名思义,就是以每年的4月4日作为儿童的节日。"四四儿童节"最初是由上海中华慈幼协会发起,在1931年正式由国民政府确定下来的。只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儿童节只能是少数有钱人家的孩子精神上的点缀品,并不能为所有人家特别是广大穷苦人家的孩  相似文献   

8.
正1924年11月,中共中央领导工人运动的主要刊物《中国工人》专门刊登了一篇文章,称赞一位刚刚出狱的同志是"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劳动运动的健将",他就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李启汉。李启汉是湖南江华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结识了毛泽东、邓中夏等人,并在他们的影响下,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加入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5,(3)
<正>1863年10月26日,第一次日内瓦国际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亨利·杜南先生的两条建议,还通过了采用白底红十字臂章作为救护人员的保护性标志。被尊为红十字运动之父的亨利·杜南,因其远见卓识,成就了一项"圣洁的有助于人类发展的事业"。红十字运动能够遍及全世界,为不同制度的国冢、不同信仰的民族、不同肤色的种族认同和接受,是因为其本身蕴含的文化渊源,扎根在各种不同的世界文化之中,所以红十字精神一经传播,立即与涵盖在这些文化中的"人道"理念荟萃交融。有苦难的地方就有红十字会,有红十字会的地方就有希望。这是国际联合会在年度报告中的一句话。作为一名红十字会工作者,2002年从部队转业至今已有13个年头,在老会长的帮助教导下,在现任会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对红十  相似文献   

10.
正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得益于一大批留洋海外的先进知识分子,这个留学生群体大量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五四"运动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虽然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离不开早期的翻译。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后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走向中国化和本土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阶级翻译时所表达的思想倾向和翻译目的也各不相同,同一  相似文献   

11.
隔山 《党课》2009,(3):108-109
话剧从西方传入中国已经有100多年了。早在19世纪末,欧洲的话剧就逐渐流入中国。188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就演出了英语短剧和穿时装的汉语剧《官场丑史》;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演出了时事新戏《六君子》《义和团》,当时称新剧、文明新戏;1903年,上海育才学堂编演了文明戏《张汶祥刺马》;1905年,上海民立中学学生发起组织了话剧团体“文友会”,演出了《捉拿安德海》《江西教案》等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红十字救灾学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必然结果,做好红十字的理论研究更是红十字事业深入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国红十字救灾学以实现灾害损失最小化、追求社会效益的终极关怀、寻求与救灾学的契合等为研究目标,研究任务是建构红十字救灾学的基本框架、研讨红十字会与救灾学的基本关系、救灾技术方法等,将救灾与备灾理念、灾害信息机制、制度与法律设置、救灾应急机制、资源动员与开发机制、救灾管理、备灾工作、救灾绩效评估机制等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灾害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传媒学等研究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3.
闵杰 《党课》2011,(4):116-117
中国被认为是自行车的王国。不过,对中国来讲,自行车却是一个半世纪前传入的舶来物。百年前,自行车逐渐通过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传入中国。当时的自行车非常昂贵,价格堪比如今的汽车售价,一些车行甚至在1907年就推出了分期付款的购买办法进行促销。与此同时,中国的自行车维修行业和专卖店也蓬勃兴起。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解放前后,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猛打反腐"预防针",提醒干部注意廉洁自律。为了进一步制止贪污腐败现象,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发动了"三反"运动,并建立了纪委监察机构惩治腐败分子,追缴了大量赃款,对广大干部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加上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实施,腐败现象大为减少,党在上海人民群众中逐渐树立起清廉形象。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是李达诞辰120周年。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回顾其一生,是哲人的一生。他参与发起建立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担负党的一大的组织、筹备工作,并为建党的思想、理论作了很多准备,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实干家之一;他不辍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介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家的典范;他被毛泽东称作"理论界的鲁迅",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典型。  相似文献   

16.
维经斯基首次来华指导和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最初的建党思路是首先和各种革命力量取得联系,建立一个包括多种革命力量的中心组织,开展各种宣传和组织工作,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建立纯粹的共产党组织。共产国际二大召开及其相关文件传入中国后,维经斯基帮助中共建党的思路进一步发展,开始抛弃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建立纯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式政党。维经斯基帮助中共建党的思路与实践,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陈独秀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长辛店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初做职工运动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催化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打下了阶级基础,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作了积极准备。一方面,长辛店工人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启发下,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强大的阶级力量;另一方面,进步知识分子在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日益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其论述主体"我们",并不特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而是指"革命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此文最初发表时的文章结构、最初发表刊物的性质,以及毛泽东当时的身份,这个"革命党"不是特指中国共产党,而是指国共合作时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其中的中国国民党。随着国民党日趋分化为左右两派,"我们"所指称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革命的国民党",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国民党左派。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其论述主体"我们",并不特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而是指"革命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此文最初发表时的文章结构、最初发表刊物的性质,以及毛泽东当时的身份,这个"革命党"不是特指中国共产党,而是指国共合作时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其中的中国国民党。随着国民党日趋分化为左右两派,"我们"所指称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革命的国民党",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国民党左派。  相似文献   

20.
路阳 《唯实》2011,(10):12-16
"文革"时期,"文化革命委员会"这一类群众组织,最初是在工作组领导下建立起来领导运动的组织形式。工作组撤出后,毛泽东提出新建或重组这一类组织机构的问题。这一类组织被指定为在各单位领导和推动运动的新机构和组织形式。随着运动发展,这一类组织机构并没能发挥预想的作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