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彪在历史上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对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林彪,有不少文章作了述评;而对于从南昌起义到中央苏区的林彪,人们则还缺少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陆续刊登中共中央党校黄少群教授撰写的《从南昌起义到中央苏区的林彪其人》的系列纪实文章。该文从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途中的林彪、一纵队留守闽西的真相、林彪坚持运动战反对李德的“短促突击”、林彪为什么发表《论短促突击》等若干侧面,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一时期林彪的是非功过,作了述评,并揭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2.
耿耿 《党史博览》2002,(7):38-42
江青要把歌剧《江姐》全部推翻,另搞一部作品。空政文工团领导人心惶惶,忐忑不安。刘素媛从武汉传来了一个消息:对于《江姐》,毛主席再一次表示了赞扬和肯定1964年12月中旬,江青把牛畅叫到中南海紫光阁,找他谈话。牛畅,山西省壶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58年任空政歌舞团团长,1960年任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牛畅和时乐氵蒙是著名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的曲作者。江青对牛畅说:“你们团搞的那个歌剧《江姐》,我和主席都看了。主席对这个剧有点意见,说江姐不应该死,应该让双枪老太婆带着游击队打进渣滓洞,把…  相似文献   

3.
1961年小说《红岩》一经出版,就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书,书中人物双枪老太婆,叛徒蒲志高,坚贞不屈的江姐,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当时,阎肃是空政歌剧团年轻有为的编剧,1962年他写了剧本《刘四姐》,大获成功,得了一大笔稿费。请  相似文献   

4.
北京电影制片厂六十年代初拍摄的《小兵张嘎》,是我国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嘎子”那巧骗鬼子、耍弄汉奸、戏斗伪军的一个个精彩镜头,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那顽强逗人的“嘎子”劲儿,成了许多青少年心目中的偶象。即使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着“嘎子”的英雄事迹。长期以来许多人在猜测,“嘎子”是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还是现实中的人物? “嘎子”不但确有其人,而且还健在。  相似文献   

5.
田华 《新湘评论》2014,(22):39-39
60年了,弹指一挥间。1954年,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筹备的时候,我26岁,正随着华北军区文工团组织的演出小分队到部队慰问演出。我还记得我们分队准备了几个戏,一个是《人往高处走》,一个是《妇女代表》。慰问演出结束后,我们回到了华北军区文工团的总部。  相似文献   

6.
作者来信     
《党史文苑》杂志社:我撰写的《招收特种兵背后的迷雾》一文,已在贵刊2005年5月纪实版发表。文章人物涉及到当时的浙江省革委会主任南萍。我只知道当时(他)是浙江省委干部的批判重点对象,在文章撰写中也没有很好地核实南萍的处理结论。误写成是林彪反革命集团死党。  相似文献   

7.
石顺义创作《父老乡亲》这首歌的词作者是空政歌舞团的创作员、著名词作家石顺义。几十年来,他写了近百首军旅歌曲,在军营里,没有几个官兵能叫出他的名字,可官兵们谁都会唱他的歌:《说句心里话》、《父老乡亲》、《一二三四歌》、《兵哥哥》......石顺义歌词创作主题就是战士,他唱战士,颂战士,是因为他就是一个战士,一个兵。石顺义是伴随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8.
林彪演剧     
林彪一生的演剧生涯只有两次。一次是在1920年,他在家乡湖北省黄冈县白羊山下林家大湾后面两里路远的浚新学校读私塾,那时新思潮席卷全国,浚新学校也受到影响,排演了一些进步文艺节目和戏剧。其中有一出戏叫《九头蛇》,是反映揭露地主利用租金剥削农民的,13岁的林彪在戏中扮演了一位县太爷。林彪以后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起,还特别高兴地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语录》是一本二十世纪六十生代红遍中国和世界的"红宝书",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其产生与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林彪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作者来信     
《党史文苑》杂志社:我撰写的《招收特种兵背后的迷雾》一文,已在贵刊2005年5月纪实版发表,文章人物涉及到当时的浙江省革委会主任南萍,我只知道当时(他)是浙江省委干部的批判重点对象,在文章撰写中也没有很好地核实南萍的处理结论,误写成是林彪反革命集团死党。经查证,南萍的历史结论不是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死党,只在这时期犯过错误。为尊重历史事实,请在贵刊予以更正。○作者来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党史办@严伟祥  相似文献   

11.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召集解放军的4个人,就部队文艺工作问题进行座谈。会后,由张春桥、陈伯达参加,写了一个《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不久,中央批准了这个《纪要》。《纪要》是林彪、江青相互勾结、阴谋破坏文艺战线,进而夺权的开  相似文献   

12.
《林彪传》(林青山编著,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年出版)这部洋洋60万言、分上下两册的大部头传记作品,是个任意涂抹历史事实,东拚西凑、胡编瞎扯的大杂烩。现仅就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几点具体意见,供编著者思考,并请读者评判、指教。第一,《林彪传》(以下简称《传》)任意涂抹、颠倒历史事实,造成了严重的史实失误。一般说来,撰写林彪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参考并直接、间接引用他人发表的某些资料和研究成果,是可以理解的,也无可非议。但是,编著者必须对所参考并引用的某些资料,认真地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鉴别、研究工作,只能选择引用其中“证据分明,情理近实者”(司马光语)。遗憾的是,由于作者没有这样做,或者缺少这样做的基本功和责任  相似文献   

13.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词作的一个高峰,它产生于中华民族出现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毛泽东说《雪》词的主题是"反对封建主义",这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另外,通过与作者另一首词作《念奴娇·昆仑》相比较,可以看出,不仅二者的主题密不可分,一为反帝,一为反封建,而且它们都选用了相同的意象——雪、雪山。与古典豪放派的苏、辛相比,《雪》词对历史人物的点评不仅表现出了民族精神的宏大主题,而且透露出一位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宽广胸襟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4.
周扬对来看望他的部下说: 我身上患有两个癌症   1965年 2月,江青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次上海之行,目的有二:一是与张春桥一起插手修改京剧《林海雪原》(后改为《智取威虎山》)。江青想通过这出京剧来吹捧当时在东北工作的林彪,以便同林彪勾结起来,借这座“尊神”攫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目的,是物色撰写批判《海瑞罢官》的人选。对于《海》剧,江青在 1962年就提出要批判,但一直遭到陆定一、周扬主持的中宣部、文化部的冷落。她又私下先后在北京找了一两位同志去写,但也被拒绝。在上海,她通过上海市委副书记张春桥,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15.
1970年8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举行,林彪在会上暴露了抢班夺权的野心.毛泽东对他一手扶起来的林彪这个“皇储” 深感懊海.他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林彪的这一生》第239页)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培养接班人,选拔领导干部也是如此.韩非在《外储说  相似文献   

16.
话剧《杨为民》是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为民教授的真实事迹创作的,今年7月在首都舞台上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有人甚至情不自禁地高呼“向杨为民学习”。为什么这部戏能够如此激动人心?作为编剧,我感到最重要的是戏中主人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超凡人格魅力,传达了人们心中所企盼的精神力量。杨为民教授是我国第一架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总设计师,又是我国可靠性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为提高我国航空航天器的可靠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02年1月30日因患癌症去世。他生前是全国教育战线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把这个人物搬…  相似文献   

17.
江青给林彪照相是毛泽东有意安排。还是林彪请江青搭桥求见毛泽东? 1971年6月9日.江青在钓鱼台亲自给林彪拍摄了一张手捧《毛泽东选集》的免冠照片,起名叫《孜孜不倦》,并发表在1971年8月1日出版的第七、八期《人民画报》合刊和《解放军画报》合刊上,署名“峻岭”。  相似文献   

18.
红军时期,杨成武作为林彪的部下,曾写过一篇《林彪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的笔记;30年后,他却成了林彪一伙的眼中钉,几乎被置于死地。如今,像他这样了解林彪历史的老将已屈指可数。为此,本文作者叩响了杨老将军的大门。 这篇专访将向您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内情。  相似文献   

19.
正翻阅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  相似文献   

20.
1994年3月23日,我在常熟市董浜镇雪沟村,见到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江南老阿婆,她就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原型——陈二妹。 陈二妹,1912年出生在常熟市雪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刚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