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决策现代化及社科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得地方社科院必须向新型智库转型。目前,地方社科院在向智库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如地方社科院对智库性质认识不到位、行政依附导致的独立性缺失、科研管理制度落后、科研人才的数量及结构不合理等。地方社科院要想实现向成熟智库的转型,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进行重新定位,做好面向政府与社会的双重咨询功能。二是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结构与功能的根本转型,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及时地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2.
唐立军 《前线》2022,(2):80-82
"北京社科"新型高端智库建设,聚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立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学科基础和综合优势,建立健全与首都发展有效衔接的智库基地体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夯实学科学术基础,推动全院转型发展,为首都高端智库建设和地方社科院转型发展积累宝贵的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离不开智库的支持。中国的地方社科院是一支强大的智库后备力量。如何使地方社科院这一现有的文化科研储备转变为现实的智库,是个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一今天的地方社科院,大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重建的。初建的地方社科院很快就被列入政府序列,但却没有明确的政府职能,一般都是承担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9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将在福建省厦门市与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第九次会晤。3月22日上午,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就举办了金砖国家智库研讨会,这是官方首场金砖国家智库会议活动,开启了全球"金砖智库的中国时刻"。随着智库活动走上国家外交场合,我国智库进入了历史性发展的新时代。本栏目邀请三位青年学者,就新型智库建设专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外交部、教育部及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自2008年以来,不仅促进了贵州与东盟国家在教育上的深度交流合作,也搭建了贵州"立足东盟、面向亚洲、辐射欧美"的对外开放道路。国家层面:1吸引参会单位2717个,参会嘉宾11834人次,签署1088份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中国市场和资源遍布全球的背景下,我国的国别研究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对亚非拉小国的国别研究很少,官方智库建设不足。泰国作为东盟重要成员国,加强对泰国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四川省"国家西南向开放的战略要地"发展目标的实现。构建四川省域泰国国别研究体系,需要系统整合四川省与泰国"政产学研"有效资源,实施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基础研究和问题研究并行的建设思路,构建中泰研究机构的对接合作机制和后备研究人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2001年10月,中国、东盟双方确定了包括农业在内的新世纪初中国东盟重点合作领域。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双方在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使我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化轨道。《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双方的合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2006年,约600种产品关税要陆续减免到零;第二阶段是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而第一阶段的约600种产品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被称作“早期收获”方案。按照“早期收获”方案,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农产品关税在2004年降到10%以下的水平,2005年降到5%,2006年实现零关税。农业在我国和东盟国家中均占重要地位,是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前线》2014,(7)
<正>2014年6月13日,第五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会专家围绕文化软实力与智库的关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界定、如何建设新型智库、建设什么样的新型智库等主题发表了演讲,主旨鲜明,讨论热烈,观点新颖。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9.
党建智库是世界各国主流政党加强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制定并推行政策纲领以及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智囊团和助推器,对于推动党的建设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核心功能、运行机制、配套机制、党建智库与政党关系等方面对英国、法国、美国的党建智库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党建智库建设的经验,有助于改善我国党建智库存在的协同效应不明显、党建人才相对缺乏、国际话语权较为缺失等不足,从强化智库间互动协作机制、促进人才队伍"造血输血"良性循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推进我国党建智库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以妥乐论坛为"窗口",盘州市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步伐,力争把盘州建设成为实至名归的贵州乃至西南地区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双向桥头堡"。金秋时节,金彩盘州,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景区园区,到处可见妥乐论坛的标语,盘州人民笑语盈盈,喜迎八方来客。第二届妥乐论坛—"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即将在"世界古银杏之乡"妥乐村召开,妥乐再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7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先行先试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正式启动。半年多来,全院上下探索路径、创新机制,凝神聚力、奋发作为,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成果赢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认可与肯定,智库建设初见成效。2016年,河北省社科院继续在新型智库建设征途上努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决定了宁夏社科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宁夏地方民族特色鲜明的、充满时代活力的党和人民事业的新智库,成为宁夏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贵州中外文化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学生事业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以来,贵州30余所高校与东盟国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截至去年底,来黔留学生从数十人发展到4000余人,其中70%以上为东盟国家留学生。作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东盟周)已成为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贵州特色品牌。记者在贵州民族大学见到了3名参与东盟周的留学生法提玛、韦达、孟洁,和多数留学生一样,他们也有一些心里话想要说一说……  相似文献   

14.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是时代赋予地方社科院的历史使命。新智库建设涉及的方面很多,但加大对当下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应用对策研究是其首要的任务。所谓应用对策研究,就是回答某一地域或领域社会实践中遇到或提出的需要作出回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1月1日至3日,由山东省社科联、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社科院联合主办,山东省委党校承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山东省社科理论界及实际工作部门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正在《2017年全球智库报告》中,我国智库数量全球第二,共有7家智库入围全球百强智库,还在最佳"能源与资源政策研究"、最佳"社会类研究"、最佳"透明与善政研究""全球最佳新兴智库"等不同项目的评比中有着出色的成绩。我国智库正在以行动回应时代诉求,用实践助力国家兴旺,凭实干打造国际品牌,脚踏实地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道路。在国家治理、社会服务、学术交流、国际议题设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迈向全球顶级智  相似文献   

17.
东亚共同体建设应该充分吸收东盟的经验,但是,东亚不同于东盟,东亚更多样,差别更大,共同体的建设要比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更艰难,需要的时间更长,在模式上也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因此,东亚共同体只能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在发展中探寻共同体的道路与模式,也许东亚共同体不是建立在一个像欧洲那样的统一的区域组织基础之上,而是作为一个地区价值,形成一种由多个合作框架支持的地区合作体系,这个体系的根本功能是保证东亚地区的稳定、安全与发展.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可以把东亚合作的重心放在深化各个领域的功能性合作上,在重点选择、参与成员、框架机制上采取更开放、更灵活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中央2004年《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历经12年发展,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成为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留学生与中国交往的重要工具。‘汉语桥’是一个很温暖的大家庭,是热爱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者的舞台。14天里,我们在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我们互相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一起开展文化体验,让这‘汉语桥’比赛的桥梁越来越宽。比赛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20.
正7月25日至30日,以"教育合作新起点人文交流新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举行。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交流周开幕式上强调,要借鉴各国经验做法,积极扩大教育合作的国际"朋友圈",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作出贵州应有的贡献。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进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近年来,贵州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契机,持续扩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