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最牢固的执政根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习近平总书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不仅上百次提到"人民",而且还特别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这个词有着特殊的地位,《讲  相似文献   

3.
张晓林 《前线》2016,(8):8-11
正2016年7月1日,在这个庄严和神圣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4.
《奋斗》2016,(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深刻体会到,践行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也是时代赋予共产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我们党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的深刻诠释。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回顾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贯穿始终,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以奋不  相似文献   

6.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历史,党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感受很多,体会最深的是党的群众路线。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政治家治国成功之道,无不归于“顺应民心”;治国失败之因,皆咎于“不得民心”。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家荀子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意谓人民肯为国出力国就富,人民肯为国牺牲国就强,人民赞誉国家国就荣。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就把“民权、民族、民生”作为立国之本。他们的施政思想和政治纲领,可谓“顺…  相似文献   

7.
阅史观澜     
《湘潮》2016,(8)
正重要言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7月1日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  相似文献   

8.
沈聪 《前线》2016,(8):78-78
正【引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  相似文献   

9.
党内民主建设得好,党就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而全面推进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党的执政能力究竟是什么?说得通俗一点,党的执政能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切能力,都是为人民执政;一切能力,都要为人民执政。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4,(21):9-10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 让人民支持和帮助我们从严治党,要注意畅通两个渠道,一个是建言献策渠道,一个是批评监督渠道。在这两方面,这些年我们总的是做得越来越好,但还有不足,主要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听意见多、围绕从严治党听意见少,请上来听意见多、走下去听意见少。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5,(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革命时是这样,执政后也是这样。党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使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  相似文献   

13.
党的执政本质,决定党执政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党最根本的执政本质,是为民执政,包括执政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为了人民是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执政依靠人民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实现执政本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语录     
《当代贵州》2013,(23):61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5.
李民 《理论研究》2004,(10):9-12
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当前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党的阶级性质所决定 ,是坚持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基于时代特征和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必然抉择。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关 ,有能不能代表、怎样代表和是不是代表三个层面的问题。“能不能代表”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 ;“怎么代表”关系到与执政能力相关的执政方式 ;“是不是代表”则关系到党的执政性质即为什么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 ,后者更为重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不仅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 ,并且要把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自始至终 ,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全过程 ,这就是说 ,要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论党的民主执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民执政,靠民执政,支持和保护人民的利益,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化解执政风险、巩固执政之基的关键,就在于党的领导干部务必牢记党的宗旨,真心为民谋利,铸造人民"公仆"形象.  相似文献   

18.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建设,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大战略。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则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问题,事关先进性建设的成败,事关执政党地位的根本巩固。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要使党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始终经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立健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党的基层组织是社会各种组织中的政治核心,我们所做的任何工作、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党长期执政、更好执政。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其核心目的是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要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就必须明确政治任务,担负政治责任,彰显政治特征,强化政治功能,将政治性寓于服务性之中,在服务群  相似文献   

20.
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其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切能力,都是为人民执政;一切能力,都要为人民执政。归根到底,党的执政能力要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来,要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实践中历练,要在严酷的反腐败斗争中提升,最终还要由人民群众来断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过程艰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