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总结,是为了认清自己;总结,是为了再出发;总结,是为了再出彩;总结,是为了积聚新能量,再创新辉煌。我干记者30年,采访的众多人物和事件记不清了,但有些珍贵瞬间却经常记起。比如2011年6月11日晚,在山东新闻大厦,我采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那天晚上,王蒙先生谈兴很浓,说伊犁、侃生活、言创作,我听来真是如沐春风。他说,我们党快一百年了,以前有过两个《决议》,真得再有个决议,算是给自己的党写一份好"总结",这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正我叫侯敏升,是盖州市东部山区什字街镇牌坊村党支部书记。大梨树,以前我曾来过。再次踏上大梨树这片热土,重走毛书记的创业之路,我的心情更加激动。毛书记经常说的三句话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第一句话是:"是党员就有责任带领群众致富。"这句话沉甸甸、有分量!党员就应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毛书记当年放下自己的富裕日子,在大梨树最艰难时刻担起重任,带领党员群众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讲的就  相似文献   

3.
许兆君 《奋斗》2013,(4):54-57
正光阴似箭,转眼间,一位不平凡的老人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这段时间里,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有时甚至会达到魂牵梦萦的程度……是啊,他是我们最崇敬的长者,他一生追寻革命真理,坚守革命理想,献身革命事业。他的辉煌历程,他的不朽功勋,他的崇高风范,他的响亮名字,影响了黑龙江几代人。他就是共产党员赵德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辈虽不能至,终生追之。  相似文献   

4.
正一位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像一片落叶飘然逝去,但他给后人留下的精神却如松柏那般长青……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一个人虽然死了,但是他还活着。他就是曾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叱咤风云几十年,做过中央领导,在晚年似平民百姓而默默无闻的李雪峰同志。李老已于2003年去世,我为他做秘书服务了17个年头。我们曾朝夕相处,他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他呼唤我"小赵、小赵"的声音犹在耳边。我有时坐在他书桌的对面,有时坐在他的病床旁,听着他对往事的述说,  相似文献   

5.
正我叫于闯,是台安县西佛镇大红旗村党总支书记。作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一名新兵,第一次走进毛丰美干部学校,直接感受了毛丰美精神的实质,被他的"干"字精神深深打动。他就是榜样,就是目标。我要像他一样,带领党员群众把我们村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红旗"。一、学习"干"字精神,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让大梨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这是毛书记上任时打的包票。他30多年没歇过,弯大腰,流大汗,整整干  相似文献   

6.
正我叫罗明柱,是辽阳县首山镇黑牛庄村党总支书记。我们村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树立了"以毛丰美为榜样,向大梨树看齐"的目标,争做"两学一做"表率,努力向全村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一是争做深入学习的表率。"两学一做",就要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强化理论武装,严明纪律规矩。毛书记把大梨树村党委打造成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战斗堡垒,这一点让我们很受震撼。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村建起了村办党校,制订了系统的学习教育计划,定时  相似文献   

7.
阳光之下那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我们支部开展的"好建议"活动中,文铠同志提出了"政务公开"的建议。我很赞赏我们的同志能够从人民利益出发,向组织提出中肯的建议。我请他细化他的建议内容,并和司里有关同志交代,要把"政务公开"这一条建议落到实处,这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8.
<正>塘约道路——中国农村新时期变革进程中的成功探索实践之路。今年4月份,我与几位作家到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采访调研"一户一块田"经营模式时,乡干部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塘约道路》,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和借鉴。当我来到该乡黄园村采访时,发现村支书的办公桌上也放着这本书,而且他最近正在阅读,和我谈话时还读出书中的句子。于是,我利用采访间隙读了这本书。这真是一本好书,一本对"三农"问题有着深深思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党员,在一家私企打工.据我所知,公司里还有一人也是党员.由于公司没有党组织,我们又是经常变换住址的租房族,基本上没有可能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党费也很长时间没有交了.因为午休时经常在咖啡厅闲聊,我发现,这层楼内的二十多家私企中,像我这样的"口袋党员"至少有二十名.我们是组织的人,却不在组织,有时真的很苦恼.你给我们出出主意好吗?  相似文献   

10.
正我叫李国权,是锦州北镇市鲍家乡高起村党支部书记。我是1995年到村上工作的,1998年当选村主任,1999年任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候,村上负债50多万元,我就琢磨着为老百姓干点事儿。我考虑利用旅游资源和水果产业搞村办旅游,但苦于没有发展思路和启动资金。一个偶然的机会,经人介绍,我来到大梨树村,第一次遇到毛书记。尽管我与毛书记只有十几分钟的见面时间,但他的崇高和伟大深深定格在我心里,我下定决  相似文献   

11.
援疆·圆梦     
正"今年2月份,组织上通知我去援疆,当时心情又是喜悦又是忐忑。没过几天,保定市援疆前指指挥长牛景峰找我谈话,他说新疆是个好地方,兵团拥有好传统,援疆是国家战略,你一去3年,可不能荒费了。领导一席话,让我有了压力,更有了动力。"在采访河北援疆干部、二师三十团党委常委、副团长石伟时,他一连串的话语让人感受了浓浓的援疆情怀。3月份,石伟来到三十团,看到团场纵横交错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16日,沙龙为他的撤离计划准备了一份面向全国的演讲稿,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份讲稿:"离开加沙的时刻到了。走出这一步对我来说是很艰难的选择。这不是秘密:和你们中的很多人一样,我也曾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住在这里。但  相似文献   

13.
说"混"     
前不久采访了一位回乡探亲的留美数学博士.谈完正事后闲聊,我问:"在国外好混吗?"他却十分认真地说:"您不能说混啊!"  相似文献   

14.
棱角刘道玉     
石破 《廉政瞭望》2010,(6):38-39
“我现在是个残疾人,我中风13年多了,右耳聋了,右手也不能写字了。”77岁的刘道玉让记者坐到他左侧沙发上,好对着他的左耳说话,“你们对我的采访是关门采访,这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了。”  相似文献   

15.
我不后悔     
我的丈夫张玉诚逝世整整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却始终在我的眼前。多少次在餐桌旁我还默默地等候,仿佛他马上就会下班回来。有时我感觉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而是又为厂里的工作出差了,只是路途很远,时间很长。 我和玉诚共同生活了25年,他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伴侣、知己和同志。恋爱时我们就曾立下过誓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办公室里,名誉馆长王川平就其母亲刘谷音走出重庆企业改革第一步的话题接受了我的采访。他为我泡上一杯茶,然后缓缓地坐在沙发上。谈及母亲刘谷音,他停顿了一会儿,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又起身从一个黑色文件夹里拿出几份旧资料,其中包括两份载有刘谷音消息的《人民日报》、两篇人物专题报道和1期以刘谷音照片为封面的《管理与厂长》杂志。他指着其中一份《人民日报》说:"照片第一排中间的这个人就是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5,(3)
<正>2003年,脱去戎装,我成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一名摄影记者,端起相机,干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在过去的10年里,不管是寒风暴雪还是骄阳烈日,只要有新闻,我都勇往直前。2006年4月的一天,哈尔滨市松北区一炼油厂发生爆炸,我急忙赶往事故现场。由于通往现场道路已经封锁,只好背上相机绕开警戒线,从旁边进入。跑着跑着,却被一名警察抓住:"你干啥的?"我说:"哈报的记者着急采访。""不行,你不要命啦。"他连拖带拽把我拉到警戒线外。这  相似文献   

18.
苏世夏  章立 《党风建设》2001,(6):10-11,14
“没想到我这个从小以牧羊为,生的苦孩子.能纵马疆场,转战南北,为创建新中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们采访老红军周志青时他自豪而深情的话语。今年已82岁高龄的周志青,虽然步履蹒跚,在我们采访时,他的脸上始终堆满了微笑,给了记者一种特有的长辈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19.
正"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5月15日上午,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他曾留下这样的"遗言"。数十年里,叶永烈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装满一卡车。他生前将这些都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几代少年的科学启蒙之作《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被称为"小灵通之父"、创作了多部"中南海"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叶永烈的一生,贴上了诸多标签,也打上了时代赋予的印记,有时还"出没风波里"。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春节,我和儿子是在新房里度过的.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一家人现在还住在危房里.这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啊!"2009年2月3日上午,安顺市平坝县夏云镇茶场村大坝组村民吴声森在宽敞的新房客厅里,面对前来看望他的省、市、县领导,说出了这番心里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