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南亚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2005年,在许多国家政权平稳过渡之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均取得新的进展。展望2006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将呈现出新的格局。一、2005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形势20世纪80年代起,东南亚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急剧变化的十年,其变化势必对21世纪亚太地区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围绕这十年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一些探讨。一、90年代前期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随着80年代末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受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明显变化。90年代前期东南亚在政治方面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主导下,“热点”问题基本解决,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各国的首要任务。冷战结束后,东南亚…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保持复苏的态势.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动荡,世界经济增长趋于放缓,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减缓的趋势.为应对国内经济的下滑,一些国家开始逐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实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在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2012年东南亚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1992,(1)
1991年是东南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原苏联的解体及其在东南亚的收缩,柬埔寨问题的基本解决,东盟凝聚力和作用的进一步增强,中越恢复正常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使得东南亚的形势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围绕着柬埔寨问题而形成的东盟和印支两个集团的对抗和对峙基本消除。尽管这一地区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缓和与发展正在成为东南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技术上的竞争、合作和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各国最为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冲击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波及到全球。当前关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形势中有几个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借此机会,想谈一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一、东南亚金融危机未引发全球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近10余年几次金融风暴(...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是进入新世纪后的一个重大事件 ,对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受“9·11”事件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于认识东南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治、经济合作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重点对“9·11”事件后受影响较大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形势作一些分析。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 ,经过几年的努力 ,东南亚国家经济有所恢复。到 2 0 0 0年上半年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受金融危机打击较重的国家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在“9·11”事件发生之前 ,世界经济形势已经不…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它包括东盟六国、印支三国和缅甸等十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有生气和最有活力的地区。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缘经济关系,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已提上日程,它将以崭新的姿态,愈来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亚洲的内部贸易发展与外国投资 亚洲的内部贸易 由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大超过世界其他地区,近年来它们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关系稳步地发展。战后直至八十年代初,美国是东亚和东南亚的主要出口市场。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这些国家相互间已成为最重要和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出口的地理格局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第三世界作为一股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随着民族经济的成长和壮大,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了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活动日趋国际化的形势下,第三世界在南北关系中的作用愈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美国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经济衰退之后,对东南亚的虚拟与实体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溢出”效应的加强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东南亚经济在2009年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东南亚各国在采取各种积极灵活的应对举措的同时,大力推进东盟区域内部的经济整合,加大泛区域甚至跨区域的经济合作,并积极争取外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全球经济衰退对东南亚经济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东盟地位的增强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作为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它一方面正在成为东南亚十国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并在该地区的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地区国际组织的形式来处理与主要大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关系,从而以其特殊的地位影响着亚太地区形势和政治格局的变化。随着东盟扩展到东南亚10国,东盟对亚太地区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其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和对外政策的走向也将对亚太地区的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一个稳定而中立的东盟,将是亚太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与此同时,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格局和拉美形势的变化对90年代拉美对外关系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拉美各国面对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和本地区形势,正在调整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以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动和世界格局加速调整,云南省已成为我国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南亚和东南亚之间泛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结点和物流枢纽。昆明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在全省的对外开放中起着中心和领跑者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昆明市建设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国际化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机遇。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形势2009~2010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经济还没有复苏的严峻情况下,东南亚各国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复杂局面。由于各国情况各异,在政治上,大部分国家继续保持稳定,个别国家处于不断动荡之中;外交上,大国外交更趋务实活跃;经济上,有的国家增长,有的国家下降。本刊编辑部邀请部分东南亚研究专家、学者对2009~2010年东南亚的形势作简要的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几经周折,最终走向衰落。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国内和海外两方面。本文按东南亚的国家,分别考察中国帆船贸易的进展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化,从而对于十八世纪中期以后,东南亚各国形势,出现了不利于中国帆船贸易的格局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南强北弱”格局对东盟经济区域整合的影响析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盟作为一个拥有45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5亿多人口的联盟,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不容低估。然而,新老成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这将会影响东南亚经济区域整合的进程。冷战结束前后至今,东南亚“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仍较为显著,这是东南亚经济区域整合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种格局给东南亚经济区域整合带来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反恐等问题上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和合作。作为与东南亚国家相邻的中国,就更需要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东南亚国家进行沟通与合作。显然,这就需要很多既通晓东南亚国家语言,又了解其国情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东南亚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在全国得到高度重视,“小语种”热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已给我们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拟将发展我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放到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这个三边关系中来加以考察,分析三个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人对加强我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几点想法。 新的视角及原因 所谓从新的视角看加强我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就是指把我与东南亚国家双边经贸关系放到由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组成的三边格局中来加以考察,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三者之间已呈现一种三边互动的经贸格局。形成上述格局的背景是: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1993,(2)
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形势的巨变,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了明显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正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政府、工商企业界、学术界及其它各界人士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结果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东南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和趋势。各国既经历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遭受到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巨大冲击。本文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从贸易、金融与生产三个基本层面概述了东南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