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傅荣 《政法学刊》2000,17(1):19-23
暗示心理在司法和犯罪心理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暗示心理与人的成长环境、与法庭审讯、与刑事案件定罪、与侦查问话、与证人证言、与犯罪改造都有特定的联系,暗示催眠术也被国外司法界经常使用。  相似文献   

2.
一、催眠术的历史背景 虽然古代的人类并不知晓催眠的原动力,但催眠术已在医疗宗教和娱乐中得到运用。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占卜者所使用的方法与催眠术极为相似。古希腊的预言家、波  相似文献   

3.
警务实战中的警察心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伟强 《政法学刊》2007,24(3):85-88
警务实战中的警察心理是警察在警务实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警务实战效果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结合心理理论基础和警务战术理论基础对警务实战中警察心理进行研究,对培养警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工作,执行任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警察心理的个性特征和群体特征的深入研究,提出警务实战中的警察心理训练应该建构起一套科学的、有序的、有层次的、有目标的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4.
浅析催眠术与催眠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心理治疗从精神分析到行为矫正,很多都含有催眠的成分。本文回顾了催眠术的历史,概述了催眠、觉醒状态时的脑波呈像及其相关生理心理状态的情况,论述了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辅助功能,最后简单阐明了对催眠误导性认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警察职业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长期处在高度紧张危险的工作状态使警察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为了把警察心理危机的负面效应减小到最低,预防是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丰富文化生活,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忧患意识,并利用心理测评建立预测体系,以分析潜在的危机并做好准备。在坚持警察主体性、各单位协调性、关注团体一致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来争取预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心理测评技术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职级和不同岗位监狱警察的素质要求作比较分析,得出不同职位监狱警察素质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性,可以作为监狱警察职位选拔的参具。  相似文献   

7.
论警察职业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洋  何睿 《政法学刊》2008,25(5):99-102
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职业价值认同的差异性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成为职业内部建设的重要话题。警察作为高危职业其价值认同正经历着历史的转型。警察职业认同不仅对从业个体.而且对警察职业以及社会整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现阶段警察职业价值认同存在危机,应整合心理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增强我国现阶段警察职业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8.
司法部《2006—2010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对监狱警察队伍中心理学专业人员的比率进行了量化规定。监狱警察心理专业队伍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对《纲要》深刻解读的基础之上,本文在分析监狱警察心理专业队伍建设现状、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指出监狱警察心理专业队伍的建设,不仅要从历史的和国际化的角度借鉴心理学专业人士对警察领域,尤其是监狱领域的贡献;而且要结合中国的特点,做出前瞻性、战略性的预见,这种预见不仅涉及警察心理专业队伍的素质、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等重大问题,更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唐玲 《犯罪研究》2016,(4):58-63
警察执法强势心理是指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展现的一种居高临下、傲慢、权威的心理状态,它对执法公正性产生无法排除的疑问,冲击行政执法机关的公信力。这种心理的表现主要有知觉上的麻木、优越感强以及心理认知性等形式;是个体、群体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促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解警察执法中的强势心理影响,可以采取增强社会支持度、创建群体逆向执法模式、加强警察心理调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刑事技术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警察群体,其警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一般群体要大。所有应激性职业中,警察本身的工作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长期的工作压力会对警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的危害,尤其是长期从事刑事技术的警察尤为明显,本文对公安刑事技术工作者的心理压力及对策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周湘莲 《政法学刊》2000,17(2):61-63
警察道德失范是警察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不良社会心理是导致警察道德失范的内在因素。主要表现在警察的不合理认识、不良社会意识和偏颇的角色意识三个方面。提高警察道德认知水平、加快警察道德立法进程是治理警察道德失范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直面警察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承受着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和危害警察的心理健康,也对社会和民众利益造成一定的威胁。加强对警察心理素质培养,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援体系,为民警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心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当今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危害着警察的心理健康,社会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是解决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具有危险性强、压力大等特点,健康的心理无疑是警察忠实履行其职责的保障。当越来越多的警察因为生命权名誉权或者其他权利遭到侵害而在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时候,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2000年9月28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前,中国内地第一家警察心理服务中心——深圳市公安局民警心理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她向社会宣布:第一条专为民警及其家属服务的心理热线"99769"正式开通。这条心理服务热线被称作"警营110",由专、兼职临床心理专家负责咨询,主要帮助民警和家属处理来自人际冲突方面的压力问…  相似文献   

14.
一、建立监狱警察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监狱警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要承受比常人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监狱事业需要较好心理素质的监狱警察队伍,而在相关研究中呈现的是,四川省监狱警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不少方面令人担忧。如:疑似心理健康状况阳性检出率为43.3%,一线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机关。男性比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作回归分析发现,在影响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的各个外在条件中,岗位和性别因素是导致这种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印 《政法学刊》2005,22(2):98-101
2004年年初开展的全国公安机关“侦破命案专项行动”使各地公安机关都将“命案必破”作为公安工作的首要任务,面对比以前更加高标准、严要求,公安机关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更高的工作强度。在命案侦破中,警察将面对巨大的压力;警察在命案侦破中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以适应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梅传强 《政法学刊》2005,22(2):105-105
由广东警官学院宋小明教授主编,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大华教授作序的《警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于2004年8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它是宋小明教授主持的2001年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警察心理卫生理论与实践》(IA820001)的最终成果。它也同时是广东省公安厅和广东警官学院的资助项目。该书共分15章,涉及警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它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警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保健的专著,是我国法制心理领域取得的又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它体现了作者新的视野、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监狱基层人民警察的职业压力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对天津监狱等10所监狱共519名警察的职业压力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监狱一线监区警察的职业压力表现形式,压力对身体、心理和工作的影响。研究者认为,解决我国监狱警察的职业压力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物质激励,建立增加一线警力编制、激励机制向一线监区倾斜的政策;二是精神激励,在中国监狱系统急需建立警察EAP系统(即警察帮助系统),建立警察心理辅导机构,是目前警察帮助系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影响警察武力使用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杜 《政法学刊》2009,26(6):120-124
警察武力使用是警察进行自我防护与打击制服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手段。法律、技战术、心理以及装备等因素都对警察武力使用有影响,应提高警察武力使用的水平,增强警察武力使用的效果,使警察在执法实践中能依法、及时、有效地使用武力,确保自身安全,顺利完成职责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监狱警察身处监狱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由于工作内容、工作对象的特殊性,长期超负荷工作,在思想、言语、行为、心理等方面行为会表现出"监狱化"的负面情绪,进而造成身体状况恶化、工作质量下降等后果。面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监狱警察"监狱化"的形成原因入手,进行针对性分析,从制度建设、生活保障、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预防,以保护监狱警察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热情,维护监狱警察队伍的稳定,提高监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塑造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是我国新时期警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警察形象的本质特性及其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看,它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有关警察形象的基本问题加以系统探讨,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警察形象的社会心理特性 “形象”一词,作为心理学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后所形成的映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则有“社会印象”范畴,它是指人们在社会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过程,即人脑中关于社会认知客体的映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