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行政证据制度的建构及完善对于规制行政权的正当行使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行政法学领域,行政证据制度仍是一块急待开发的处女地。作者以证明标准的视角对行政证据制度和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从二者的异同之处去探索保持二者衔接性和一致性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建构行政证据制度提供些许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本文试图从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担、法官对证据的审查等几个方面探讨庭审方式改革对证据制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法定证据和自由心证是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证据制度。这两种证据制度实际上代表了诉讼证明中两种不同的模式———法定的证明模式和自由判断的证明模式。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应当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抛弃两者缺点的基础上,选择法定证据与自由心证相结合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民事证据立法的理论立场》一书中,汤维建从“以证据文化诠释证据制度,以证据制度型构证据文化”这一学术视角出发,对已经开始且正在经历重大历史性变迁的中国民事证据制度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且论证有据的回答,并在压台部分附以蔚为可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证据法》(建议稿),做到了专题性研究和体系性建议的良好结合。该书将对提升相关理论研究水平、推动立法进程、影响司法实践产生引领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起源于英国衡平法司法实践的证据开示制度,几经发展和完善,其正当与公平,倍受各国关注。我国在司法实践中也试行了证据交换,但受到现存环境之约束。要真正体现证据交换的程序价值、发挥其功能,应当从立法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证据交换制度。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还是大陆法系的鉴定人制度,鉴定专家都需要出庭,并就鉴定结果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而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导致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无法受到有效的检验;而且在证据能力和证明的关系问题上,证据能力缺乏独立的品格,附属于法官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未来我国需要从鉴定人出庭、鉴定结论的庭前开示、庭审的实质化,以及树立证据能力的独立品格等方面来彻底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研究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的发展状况尚未尽如人意,其主要表现在证据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不能适应司法实践和司法改革的需要,尤其在证人制度、鉴定制度和某些证据规则运用上还存在许多缺陷。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就必须完善证人作证制度、鉴定制度,建立证据的有效排除规则,完善保障性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各国对待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之证据能力的不同态度出发 ,考察了在非法获得的实物证据之证据能力问题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法律规定及实践做法 ,分析了背后蕴涵的理念基础 ,从而 ,力图为我国在非法获得的实物证据取舍方面寻找合理又合情的理论基础 ,并对具体制度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证据开示制度来源于英美法系,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证据开示制度在对抗式诉讼中是确保对抗式诉讼程序公正进行的有效手段之一。证据开示制度在我国还有待逐渐完善,以实现我国立法所追求的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10.
完善与证据规则相关证据制度,一是实行对使用科学技术手段侦破刑事案件的激励制度,以扩大科学证据在刑事侦查过程中的应用范围;二是实行“侦鉴分离”、“勘鉴分离”的证据收集、认定制度;三是实行完善“专家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11.
证据开示是来源于英美法系的概念,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基本含义是庭审调查前在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我国尚未建立刑事证据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只是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一些关于控辨双方了解案情的途径。我国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应把握依法开示,双向开示和全面开示原则,明确规定刑事证据开示的范围,建立完善的证据开示的程序。设置对违反开示义务的制裁性规定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刑事司法相关制度颇具特色,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逐步完善未成年犯罪人权利的特殊保护制度;完善警检协作关系;合理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建立健全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中侦查主体实施技术性侦查将大量运用科学证据。对科学证据之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与刑事诉讼发展潮流相适应。科学证据是指其发现、收集、固定和揭示符合现代科学标准且对案件事实有证明意义的物质载体。科学性、多元性和依赖性是科学证据的特点。科学证据应当定位为新的证据分类形式。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证据规则具有司法功能,我国目前的刑事证据规则缺乏证据规则体系,缺少证据资格限制,规定比较粗疏,有的规定甚至互相抵触。从传闻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口供补强规则、禁止诱导性询问规则与证据开示规则等方面探讨了完善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证据法对诉讼效率的追求导致了民事证据法很多方面与刑事证据法迥异,而我国现行的民事证据法未能体现出这一差异性,这是今后证据立法应当予以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侦查取证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在侦查取证领域,应当密切关注证据的动态变化。证据动态变化在现场勘查前后一直存在,既可能是自然因素所致,也可能是人为因素所致。为有效记录并解释证据的动态变化,应当在侦查阶段构建科学的证据保管机制,从而确保侦查取证工作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证据形式划分是刑事证据立法和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我国的刑事证据形式划分进行检讨并进行合理的重构,不但有利于证明主体正确运用证据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而且有助于法官正确地对刑事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和采信,从而实现司法公正。建议重构刑事证据形式划分体系,将证据形式划分为物证、书证和人证。  相似文献   

18.
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证据开示是与对抗式庭审方式相配套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对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在我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突出了庭审对抗性的情况下,导入证据开示制度意义重大。欲构建我国证据开示制度,必须对证据开示的主体、范围、时间、方式和司法保障诸要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刑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由于此类案件受案时嫌疑对象一般较明确,犯罪事实容易查清,因此要将侦查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刑法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确定本案的证据标准,从而明确侦查取证的目标;二是结合案情,选择合适的侦查途径,实施恰当的侦查措施,不断推进侦查工作的进展,获取犯罪证据、完善证据体系,保证案件的成功诉讼。  相似文献   

20.
按照目前我国的反腐体制,党员、公务员的违纪行为由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达到犯罪程度的移交司法机关办理。由于纪检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性质不同,这就需要将其转化为刑事证据。言词证据的转化实行实体和程序双重审查的方法,实物证据的转化只进行程序上的审查。对纪检监察人员违反规定取得的言词证据,原则上应予排除。对纪检监察人员违反规定取得的实物证据,原则上不排除。对纪检监察人员使用秘密调查手段获取的证据,实行例外不排除。对纪检监察人员使用调查陷阱和私人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应予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