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价收入比系指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年平均上市房价与居民年平均收入之比。世界银行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比较适当。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年均每户3.4万元,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需36~38万元,房价收入比为11:1,大大高于3~6倍的国际惯例。 有关讨论多集中于两个问题:房价收入比是不是衡量住房消费水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士著文或发表意见指出,我国房价太高,应该降温。以北京市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售价与户均收入相比,房价收入比达到11倍,比当年世界银行驻华专家提供的3~6倍的“国际惯例”高得太多了。还有人以一个近几年房价上涨最快的城市(其中有两年增幅超过10%)为例,认为房价的上涨速度太快了。但这些意见还需要细细推敲。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两大风险:一是部分特大城市地价房价上涨过快、房价过高;二是部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大、供应过剩。这两大风险均与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错配有关。在一二线城市,地价房价的上涨与这些城市土地供给不足有关;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高启与土地供应量过大有关。房地产供求失衡的结果就是部分城市一房难买,部分城市一房难卖,房价过高和供给过剩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双重危害。为了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亟需标本  相似文献   

4.
厘清房价中的关键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房价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有时存在概念、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不但会造成歧义,还会影响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首先是平均房价的计算方法。目前我国公布的房价,是每平方米住房分时间(年、季、月)的平均房价,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调控房价,就是要瞄准“市场失灵”部分,出台针对性举措在最终通过表决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住房”被添至温总理列数的“群众最不满意问题”中,至此,居民住房问题已数度成为“两会”焦点话题。2005年和2006年,我国连续两次颁布了以稳定房价为重点的调控文件,但一些城市的同质房价(指同区位、同档次住房的房价,具可比性)竟以高于10%甚至20%的幅度上涨,调控似乎在走向它的反面。  相似文献   

6.
旺盛的需求将持续拉升房价,2007京城房价难降在刚过去的一年,为抑制过高的房价,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但房价却逆水行舟,依然一路高歌。房价的走高似乎并未阻止北京人购房的热情,元旦期间,《瞭望》新闻周刊在多处售楼处看到,看房的人络绎不绝。旺盛的需求,将继续推动2007年房价上扬。  相似文献   

7.
地价房价谁抬升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价、房价谁左右谁这一"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已经成为平抑不断高涨的房价的关节点。地价推升房价,还是房价拉抬了地价的问题一直争论无休。尤其是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之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004年第三季度下降到27.70%,相比第二季度有所放缓,但房价依然在高位上保持高幅度上涨,这一问题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房价与地价的关系究竟如何?二者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  相似文献   

8.
要警惕某些城市借助“数据”有意无意地传达一种信息,即“楼市调控已经到位”,“不再需要出台其他调控举措”,甚至对已出台的政策终止执行“我不知道该相信统计数据呢,还是相信我自己的询价?”王维杰准备买房,对房价的关注已有大半年了,但他越是关注就越是狐疑,因为“数据房价”与“感觉房价”这“两种房价差距很大”。上海白领王维杰只是各地众多数据房  相似文献   

9.
房价"双轨制"是指目前我国住房市场并存的两种价格制度体系,房价"双轨制"具有利弊双重效应:适应"渐进式"改革和不完备市场体系的需要,符合现阶段多元化社会结构解决和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有利于调动房地产商的积极性,明确政府的责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房价"双轨制"与商品的本质和市场经济原则相矛盾,在运行操作上有很大的难度,容易造成社会福利的流失和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平。房价"双轨制"的政策取向是:在供需矛盾突出的体制过渡时期不能取消而且要继续强化房价"双轨制",促进住房公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0.
两个"发动机"和一个"燃料库"让中国房地产市场这架飞机一飞冲天。中国经济站在了楼之巅2008年初,南王北潘在中国房地产界掀起了一股大讨论:房价算不算高、会不会拐?万科董事长王石披挂上阵,说房价已临"拐点",SOHO董事长潘石屹应声跳起,还有人称"大炮"的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亦前来助阵,好一番论战。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05,(8):39-41
一、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1.去年以来.一些地区房地产投资增幅偏快、房价上涨过高。在房价上涨比较快的地方,伴随着商品房结构的不合理。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房屋严重供不应求。房价上涨与投机性购房相互推动,房价上涨引发了人们对房价不断上涨的期望值,投机和投资的人更多地进入,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看到两则材料,第一 则材料说的是一些地方 官员搞不切实际的大拆 来大量被动性的需求, 热衷于炒卖地皮,卖地越多,地 方上的财政收入就越多:对房价 求高弃低,把房价的高低当作解 读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很大,已经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研究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利于各地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和经济持续有序发展。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房价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等因素对房价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屋建筑竣工率、土地购置面积等因素对房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应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制定政策引导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关于2015年房价走势,各方专家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当银行房贷政策开始宽松之后,特别是国家限购政策有望全面退出,持涨价论的专家马上发出了2015年房市即将回暖的消息,要做好2015年房价会上涨的准备。当然,仍然有不少专家持反对的声音,认为2015年房价不可能软着陆,房价远未探底,并给出了十个理由来论证此观点。人口增长已到极限人口增长是维持房价增长的最根本原因。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而且随着中国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15.
《团结》2010,(2):1-1
2010年全国“两会”刚结束,温总理有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话音犹在耳边,北京土地拍卖市场就连续刷新地王,引发京城房价新一轮快速上涨并带动其他城市。全社会因房价不断高企愈加陷入集体焦虑.新华社从3月28日起连续发表多篇评论抨击高房价。4月中旬国家连出重拳遏制房价,全国楼市终于有了调整的迹象,但仍然有不少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继续看涨房价,而“城市化”成为这部分人看涨的一条重要理由。  相似文献   

16.
桃源  于多 《瞭望》2008,(29)
一个看涨,一个看跌。去年,北大教授徐滇庆与财经评论员牛刀关于深圳房价的赌局,吸引了无数眼球。时至今日,徐滇庆依然看涨,牛刀依然看跌。而徐滇庆和牛刀得出的结论,各依靠了一套数据:徐滇庆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称深圳房价每个月都在涨,牛刀用深圳国土房产局的数据,称深圳房价下降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04,(48)
相对于北京、上海房价的狂飙突进,广州的房价近年来似乎按兵不动,今年才略有升幅。广州的房价还呈现出"东南西北中、房价一般高"的态势。其中奥妙何在?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关于稳定住房价格的两个“八条”及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主导的房产新政密集出台后,有人提出种种质疑。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的住宅产业就显现出4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即:有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有些城市房价过高;有些城市住房投资增长过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人,长期支撑住宅市场的集团购房淡出,以“个人购房”为特征的新一轮住宅市场的春天即将来临,但房价偏高始终阻碍着居民的购房热情,尤其是在以北京、广州、上海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其中又以北京为甚。北京的房价到底高在哪里,其房价构成何时能回落到合理空间?这既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也是启动住房消费最终的落脚点。房价偏高阻碍房地产市场发展 可以说“房价偏高”已成为我国居民购房安居的“瓶颈”。虽然媒体报道去年至今年商品房销售依然较好,但这是因为全国大多数地区的集团购买还没有最终刹住车,是大量挤上了…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由于房价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地飞奔,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国家频频出台调控措施,虽有一定效果,但却并不显著,房价依然涨幅明显。同时也不可否认,从2004年房价开始飞涨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四轮调控政策,已显现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未来将会继续出台有力的调控政策。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文章通过对传统宏观调控理论的梳理,结合相关政策在典型城市的研究,寻找出不同宏观调控政策与房价涨幅的关系,思考当前形势下调控房价的方向,为国家制定调控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