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威 《理论月刊》2010,(5):20-22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推动力量以及这些力量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是在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批判性和开放性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环境动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正是这些动力共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2.
汪克  黄维平 《传承》2008,(6):20-21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创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是其内在要求所使然,同时对于我们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创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是其内在要求所使然,同时对于我们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但传承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而且把"现实的人"作为其理论基础和立论前提,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科学发展,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科学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运动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知与不知这一矛盾的运动及转化。这个基本矛盾运动就是学科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学规律。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在于知与不知的矛盾运动及转化。马克思主义是按照内在动力学规律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精神的成果,其理论内容洋溢着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灵魂和生命,也是其产生发展的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坚持理论创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生产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把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归结为生产前进步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是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作为历史的动力,有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重视社会生产的动力机制问题,是关于经济建设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如期实现的大问题,需要着力研究。  相似文献   

8.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并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考察形成的指导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理论内涵与价值导向上存在内在一致性,我们从创新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协调与马克思"社会有机整体"思想、绿色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世界一体化思想、共享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思想五个方面入手,旨在探讨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升华。  相似文献   

9.
李红革 《求索》2011,(7):98-100
马克思主义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原理的思想集成包括永恒发展、普遍联系的原理;批判性、革命性原理;继承性、发展性原理;具体的、矛盾分析的原理;人类历史发展动力论原理以及矛盾斗争性、同一性原理六个方面。六条原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撐,构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群集",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内在源泉,还是诠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我们党前进的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鲜明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融媒体综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多重优势,能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是新时代做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重要武器。目前,我们要正确认识融媒体发展给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掌握融媒体发展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效率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人格力量是理论创造的内在动力。当前,在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的研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格力量的作用研究还不够充分。马克思主义这个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创立的伟大理论,不仅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人格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中蕴含着创立者的人格魅力,马克思恩格斯崇高的追求是他们理论创造的价值引航,他们的人格力量成为推动他们在理论创造的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的最根本的内在力量源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其创立者人格魅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孙尚斌 《人民论坛》2012,(11):138-139
中国共产党员优秀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内在精神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机结合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员优秀品质决定着我们党的政治形象,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建设"三型"目标中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个方面不是简单并列,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统一的整体。在实现党的建设基本目标进程中,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三者是基础、目的、动力"三位一体"的内在统一,有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实践中。从整体上认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推进其协同发展,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邓小平一贯强调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然 ,这种“遵循”绝对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而是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 ,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 ,邓小平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 ,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在阶级斗争领域里所作的重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相似文献   

16.
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具突出性的特质,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自我革命所内含的革故鼎新、修身自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质,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了新的规律性认识。“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只有深刻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才能在把党锻造为一块坚硬钢铁的同时,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握蕴含其中的内在逻辑,即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根本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根本动力,以革命精神为根本支撑。只有深刻认识这一内在逻辑,并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是与新市民的合理需要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密切相关的。满足新市民的合理需要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发展的动力来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所决定,在狭隘需要理论指导下的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巨大、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主劳动才是人的第一需要,这个理论引导着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较好地指导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满足新市民的合理需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突出贡献。必须大力营造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坚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薛金慧 《理论月刊》2012,(10):16-19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在理论上不断丰富的命题。它之所以发生,是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探索其历史进程,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基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它的理论前提,以解决时代问题为中心是它的基本目的,坚持世界眼光科学判断世界形势是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