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在发展中演化出独特的语言文字体系,孕育出有特色的农耕文明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发展出非无神论的世俗性文明和与之相关的非体质血缘的群体认同体系。这一特质使得中华文明体系既可包容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在对外交流中也以"和而不同"和"有教无类"的精神呈现出对于外部文化的罕见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中原地区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近年来,一些重要的考古成果相继在周边地区发现,一些学者对中原的文明核心地位产生了怀疑。目前,在郑州召开的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个别文明因素的出现不能与文明画等号,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从史前到夏商周直至汉唐从来没有动摇过。这种看法是否可靠,记者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我国史前文明研究的权威学者许顺湛先生。 许先生认为,这种观点应该说是毫无疑问的。史前时期,中原地区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旧石器时代,地处天下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为旧石器南北文化交…  相似文献   

3.
杨振闻 《求索》2022,(1):30-39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蹂躏使中华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探索过程中,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对待传统中华文明的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曾遭遇整体性危机的传统中华文明换羽新生。近代以来,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维度向西方学习,均遭遇失败。中华文明新生的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实现自我革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一切文明中的积极成果,坚持文明互鉴,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其他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也宣告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西化"神话的破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认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是黄河流域,但实际上,长江流域的文化要早于黄河流域,并且可能比黄河流域更早出现国家这一组织形式。南方地区的汉人传统上被认为是北方移民的后裔,但当地居民的主流很可能是世代居住此地的古代民族后裔。由于北方遭受多次异族入侵,长江流域成为了保存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地,并在宋代全面超越黄河流域,迄今仍支撑着中华文明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贯彻实施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战略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正值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际,研深、弄通、搞清"黄河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根本问题,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背景下,保守主义、逆全球化倾向在一些西方大国沉渣泛起,"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甚嚣尘上。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把亚洲文明、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进程之中加以考察,并从中华文明对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等多维视角,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人类文明观、亚洲  相似文献   

7.
权俊 《传承》2014,(11):148-149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但到了近代,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明和文化的冲击,又由于在一些领域自身不注重传承,而呈现出流失、断层等现象。文化产品作为文化发展、传承的媒介,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用好文化产品,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快速城市化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营造生态永续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活,以此保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形成城市文明与流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交相辉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催生了流域城市的诞生、辉煌、迁徙和湮灭。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城市萌芽,从夏代到秦统一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城市成长发展的主要集中地区;清至民国,黄河流域范围有城市236座。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详地。黄河文化是中国的古代文化。从黄帝战蚩尤,到周王建立丰镐二京,制礼作乐,再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世界的兴起及其向海外的扩张,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重心的东去和南移,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文化随之落后。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也是一种治水文明。中国所处的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既绵延不绝又不断发展,其历史演进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河洛文明阶段,儒、道、法三足鼎立阶段,佛、儒、道三足鼎立阶段及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对立阶段;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保持其内核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内容,在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保持其基本特征;依据中华文明的演进逻辑,可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自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呈现出严重西化的状态,但未来不会被西方文明取代,反而会在挑战下获得新生。此外,针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不应当接受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国家,但其本质属性是一种批判西方的社会制度、背叛西方文化传统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被西方排斥的、代表被压迫者的解放哲学。可以预言,马克思主义将会完全融入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1.
政治意识文明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下,以"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契机,努力推动我国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公民的文化自觉性,积极培育公民文化,吸收中华文明中政治意识文明的积极因素,促使公民形成正确的政治思维和判断能力,能够极大地推进我国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虎 《前沿》2013,(4):4-5
人类的每一次自我再发现,都使人类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进而推动了人类向更高的文明形态前进。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经历了长期的物质积累,在精神层面上从人文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想启迪,在自身文明中加入了自我更新、自我突破的基因,使人类从自发的时代,逐步走向了自觉的时代。中华文明也应突破自身文明的惰性,不断进行文化的自我创新,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民族以农立国,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了中国人民对"留得住田园风光、护得住绿色生态、读得了文明经典、传得了良风美俗、养得好身家性命、安得好父老乡亲"这一生活状态的向往。可以说,耕读文明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秘密丛林。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这为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发源、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元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1)
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军事的威慑而谦恭于西方文化,由最初的洋务自强运动,到戊戌变法的托古改制,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向民主与科学看齐,这是一个由器物及于制度以至文明本身的省思过程。其是否真正有利于中华文明的重建,未能定论。传统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苏,到90年代"国学热"兴起,传统文化逐渐回归理性和自信。  相似文献   

15.
"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也是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力的文明类型。其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具有深邃的现代意义。"说起草原文化,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乌恩打开了话匣子。首先,崇尚自然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草原文化生成于自然环境脆弱地区,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7月12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表示,历史上的湖北,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代以来的湖北,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先行者。新时代的湖北,正在打造成中部地区发展的新高地。湖北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从炎帝神农"勤廉仁简"到孝廉文化,从三国文化故乡到红安、大悟两个著名的将军县,无数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事迹,唱响文化自信,感染着一代代中国人。如何打造新时代湖北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  相似文献   

17.
晋国之脉     
晋文 《前进》2016,(3):46-50
山西是人类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诞生在山西南部的晋国,是山西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和华彩篇章。晋国,前后延续600余年,称霸中原一个半世纪,由立国之初的"方百里",发展成为囊括整个山西,并延展到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几乎是中原地区从西周末期到春秋时期的唯一大国,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是最值得我们山西人梳理、总结和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多少年来,一代代学人,对文献、考古和民间传说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但囿于确凿实证的缺乏,很多关键环节难以前后衔接,自圆其说。这些年,得益于考古发现的确凿证据,使得晋国的真实面貌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整合考古成果,厘清晋国历史,重塑文化品牌,讲好山西故事,山西省文物局组织撰写了有关"晋国600年研究"的3篇文章:(一)晋国之脉:由西周叔虞封唐说起,纵谈了晋国从初创、崛起、争霸、衰落到消亡的历史过程,回答了纷争千年的晋国始封地问题,阐明了晋国在西周、春秋战国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二)晋国之变:以唐国初建实施夏政戎索新政为始,重点介绍了晋国历史上献、文、悼等几代明君贤卿主导、厉行的变革创新,总结了晋国变革创新的鲜明特色、重大意义和历史经验,同时指出了晋国变革中的深刻教训。(三)晋国之风:从英雄神话的濡染,到唐风魏韵的滋润,从百家争鸣的砥砺,到百花齐放的繁荣,简括地陈述了晋国文化在发祥、承继、弘扬、发展华夏文明整体进程中的先天禀赋、直根地位、鲜明特色和引领作用。这组文章对我省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和"六大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刊发《晋国之脉》,《晋国之变》《晋国之风》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且源于中华文明内生性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集中展现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是中华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的文明迭代和文明延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突出表现为:连续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建构的重要根源,创新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返本开新的内在动力,统一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兼收并蓄的基本遵循,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文化根因。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精神滋养,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五千年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有一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和它所滋  相似文献   

20.
高士华 《前沿》2010,(23):F0002-F0002
中国,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也是整个东亚文明的发祥地。 中华文明的曙光,跨过高山,超过大海,普照了东亚大地,催生了一个包括多个亚文明的文化共同体——东亚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