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外的立法例中,由于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都是在民法中予以规定,将其视为私法领域而予以调整;而在我国,无论是刑法,还是民法,都没有明确规定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2001年5月,我国首例由于强奸犯罪而引起的贞操权损害赔偿案,被害人最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全国首例贞操权案"引出强奸行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通过介绍发达国家关于强奸行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先进立法经验和我国立法的不足,指出了我国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并提出了我国建立强奸行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芳 《山东审判》2005,21(6):73-74
一、现行法律规定的局限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公民因人格权受到不法侵害而导致精神痛苦的,可以要求一定的财产赔偿以制裁不法行为人并对受害人予以抚慰。①如果侵害行为的性质较为严重具有刑事违法性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就构成了犯罪。侵权行为人侵犯被害人人格权、健康权等权利的同时,大多数给被害人精神上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种精神上的损害,有些要比物质损害严重得多,如果仅对物质损害予以赔偿显然是不公正的。对于侵犯人格权的犯罪行为,如杀人、伤害、强奸犯罪等,这些行为本身首先是一种严重的民事侵权行为,其社会危害性更大,给受害者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但在实践中只有单纯的人身权侵权案件中的受害人能在民事诉讼中主张包括精神损害在内的全部物质及精神方面的损失,因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因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中将损害赔偿范围限制在物质损失方面,精神损害不予考虑,使得被害人往往不能充分行使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笔者建议完善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被害人损害赔偿方面的立法,扩大被害人权利主张范围,即被害人在刑事附民事诉讼中得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一、目前民事审判与刑事审判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从立…  相似文献   

5.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大多限于民事领域,而刑事犯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常被忽略,司法实践中仅从公法角度对犯罪人进行惩罚来抚慰被害人远远是不够的,应建立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6.
肖万青 《江西律师》2001,(5):25-27,10
女青年遭强奸诉诸法律,以贞操权受侵害为要求被告赔偿巨额精神损失费。法院一审判赔8万元,在因强奸行为侵害妇女贞操权案件的审理中,开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先例,因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7.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大多限于民事领域,而刑事犯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常被忽略,司法实践中仅从公法角度对犯罪人进行惩罚来抚慰被害人远远是不够的,应建立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未成年被害人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诉求经历了完全禁止、允许折中提出、限制性允许提出三个阶段。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所受精神损害严重且持久,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长期缺失,表明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并不到位。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符合法律逻辑,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在性侵犯罪中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未成年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要严格限制案件的受理范围,科学确定赔偿的范围和数额。检察机关应积极履行支持起诉、司法救助等职能,切实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强奸案件的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她们同犯罪分子有过直接接触,对犯罪事实有具体的了解,在揭露和证实犯罪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审理强奸案件中,被害人的陈述是定罪量刑的主要证据。但是,强奸案件被害人的陈述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10.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而明确的认识。本文认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国家侵权领域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适用国家主动赔偿与被害人求偿相结合原则,法人亦可纳入被害人范畴。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未成年军人犯罪致人损害被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索要赔偿的较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至1999年5年间,成都军区两级军事法院审理的未成年刑事被告人中,有72%被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要求案外给予补偿。由于未成年军人因服兵役远离家乡,脱离了父母等监护人的监护,且其中的绝大部分是享受供给制待遇的义务兵、军校学员,仅有少量的津贴,本人往往无赔偿能力;加之我国法律对未成年军人损害赔偿的责任由谁承担问题尚无明确规定,所以,未成年军人所在部队往往成了被害人高额索赔的对象,军事法院审理此类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时也…  相似文献   

12.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猥亵儿童等性犯罪是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在我国刑事性被害人所获民事赔偿甚少,本文精选刑事性被害人民事救济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总结近年来刑事性被害人民事救济的新问题,也许对完善我国刑事性被害人民事救济的体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中,原告人往往在要求赔偿直接财物损失的同时,也要求赔偿精神损害。由于我国修正的刑诉法第七十七条只规定了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时,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所以司法实践中就出现了精神损害赔偿只存在于民事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不能对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的观点。那么,什么是精神损害?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中到底存不存在精神损害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与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有什么不同?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有什么构成要件?对这些问题,审判实践…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诬告陷害、侮辱、诽谤等精神损害情节严重的行为是否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理论界争议颇大,在司法实践中又不统一。持不可以提起附民事诉讼的人认为:精神损害犯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没有法律根据。被害人要求赔偿的经济损失,必须是可以计算的经济损失;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应分开审理。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行为犯罪是会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的,是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5.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这类案件如何鉴定、赔偿,在实践中有颇多不同的认识,影响到人民法院对这类案件的正确及时审理,也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本文拟就此类案件的伤残鉴定与赔偿作一探讨。  人身损害案件的伤残鉴定  人民法院受理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主要有伤害赔偿、交通事故赔偿、劳动事故赔偿、产品质量损害赔偿、医疗损害赔偿、人身保险赔偿和国家损害赔偿等。人民法院在审理这些案件时,都涉及伤残鉴定问题。我国现已实施的伤残鉴定标准主要有:国家技…  相似文献   

16.
强奸犯罪作为一类特殊的犯罪,对于被害人特别是年轻女性造成的伤害是深远的,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延伸出二次被害。对于强奸类犯罪被害人的实证分析为完善该类被害人法律保护研究提供了基础。司法实践中,强奸类犯罪被害人权益保护的缺失表现多个方面,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对这些特殊群体加强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条的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第77条对“赔偿经济损失”的范围作了限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可见,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否定了被害人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成为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适当条件下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一、刑事附带…  相似文献   

18.
张文志 《法学杂志》2006,27(4):107-10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由于缺乏立法规定,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的精神损害无法得到补偿,这既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显失公平正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因民事侵权行为给受害人在人格、尊严、精神、信誉等人身权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给被害人在人身权方面造成的损害强度远远大于民事侵权行为的犯罪行为却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不仅有悖于法治的基本要求,也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因此,我国的刑事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嵇林  夏正燕 《法制与社会》2014,(22):123+129
在现代社会中,为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经常被使用,这一程序使被害人的受损权益可以在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过程中一并得到解决,因而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针对精神损害是否应该纳入赔偿范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的基本理论,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可行性方面来探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可赔偿范围的不足及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道路交通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其财产损害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是一并审理,还是另行起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