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难控,传播难管,信息真伪难辨,信息交流群体极化性倾向严重的现状,呈现出网络舆情热点往往直接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加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循环及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网络舆情易被敌对势力利用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性质改变。公安机关应采取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能力,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驾驭能力,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水平等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种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当前应在剖析突发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原因的基础上,直面政府及其官员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上的诸多困境,着力探寻有效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在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基础上,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的总体研判,是贯穿于事件发展与应对全过程的工作。综观各类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程,如果在事件爆发之初对危机有较强的预警意识和较为准确的趋势研判,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冲突、化解危机。“京温事件”是一起在一系列谣言的疯狂传播下,各种猜疑不满的情绪最终从网络走到现实的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对“京温事件”舆情分析研判的案例解剖,有助于领导干部从中梳理发现网络舆情演变的基本规律,了解把握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方法,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时有发生。从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从理念、制度、能力和机制等四个方面人手,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做好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当前,涉警公共舆论事件呈现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舆情动态与事件处置相互影响等特点,网络负面社会心态和传播效应对涉警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具有极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对处置涉警公共危机事件,要健全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完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制,总结完善涉警舆情引导处置策略,不断改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治理群体性事件应重视和加强情报工作:建立覆盖整个社会面的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完善情报信息报告制度,确保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及时、如实上报。加强对所获取情报信息的筛选、甄别和综合分析研判,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民意表达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实现公众与党政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张继东  唐慧玲 《公安研究》2013,(10):11-17,21
纵观发展过程,网络涉警群体性事件大致经历了始发期、发展期、爆发期、平稳期四个阶段,其具有宣传与炒作交织、理性与盲从并存、言论与行动结合、正面与负面兼有等特点,形成原因既有社会问题、网络特点等外在原因,也有公安机关自身问题和应对不力等内在原因。公安机关要科学应对网络涉警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健全涉警舆情监测分析、舆情引导、网下处置和公安队伍教育管理等机制,才能牢牢把握应对工作的主动权,维护和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9.
王万军  崔建良 《前沿》2012,(10):81-82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因素。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入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如何预防和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互联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往往相伴共生,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期间积极引导舆情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发布及时公开和舆情引导态度开明;对信息的全方位管辖、对舆情引导的区分化管理、对负面舆情处理的人性化管控,是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打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牌"、下好"自媒体主动传播棋"、用好"舆情法治惩戒大棒",是突发公共事件中引导舆情形成良好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以系统的方法划分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并阐述了酝酿阶段、蔓延阶段、动员阶段和衰变阶段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以思念水饺"致病门"事件为例,具体阐释了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独特性、四个机制之间存在的联动机理,以及各机制之间较强的逻辑推动关系对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2,(11):38-39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重视,多措并举,多方应对。  相似文献   

13.
唐钧  蒋宇芝 《中国减灾》2012,(21):38-39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重视,多措并举,多方应对。食品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与其他社会问题所激起的舆情相比,食品危机事件导致的网络舆情,具有三项特征:第一,舆情受关注程度更高,一日三餐的安全是每个人生活所必需,食品安全问题甚至比住房、医疗、教育问题更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治理,事关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和国家安全体系的完善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当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呈现出新特征:舆情信息供给稳定,官方发布和移动端成为舆情走势主推力量与渠道;舆情演化模型与事件发展阶段、事物认识过程一致,舆情热点在多元主体之间互动以及网络与现实交互下有所分散;社会整体关注之余凸显“不对称”特征,以往同类事件被再度热议。相应的舆情治理要略包括:官方发布积极引导,正确处置化解危机;媒体报道保量增质,新媒体运用加强规制;秉持协同治理理念,掌握重点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2,(10):93-93
曹伟、王华彪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网络时代环境下,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网络媒介管理;联合大众传媒,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韩晓娟  王丽娟 《前沿》2012,(17):37-38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加快,随着Internet技术的推广、普及和逐步发展,由不良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这些无疑对当今社会稳定、国家信誉和政府形象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不良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很大,已成为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如何去正确引导和梳理,使网络舆情能更好地反映广大人民的诉求,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高强 《前沿》2014,(3):24-2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对社会舆情进行反应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对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论坛、贴吧、微信、微博、QQ等形式,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网络监督的处理,也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仅迅猛,而且其事件的影响度和被关注度已非常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把握与控制能力。因而,研究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以及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策略,对疏导舆情、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润喜 《人民论坛》2022,(14):54-57
在网络舆情处置时存在着“解惑”和“解恨”两大原则,即网民既想知道这个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又希望相关涉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当前,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面临着新形势下媒介技术和行政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基层政府在推动落实网络舆情相关的问责工作中,实事求是推进问题和矛盾的实质性解决是关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标准是准则,制定质量评估与考核体系是成效保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必要性是外部保障,关注问责以后的网民反应是必要反馈。不仅要聚焦问责的过程及个体,更应该注重事件善后、干群关系修复、网络舆情治理意识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做到及时回应、科学处置和认真问责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