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念是执法的第一要素,文章提出构建法治中国需要检察机关深入思考自己的法律监督理念,阐述了在推进司法改革中,牢固树立与法治中国相协调的法律监督理念,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对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强司法保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其中十分重要而且较为系统的组成部分。政法队伍尤其是检察人员,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更要在领悟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下大功夫,反复琢磨,悟透要义,自觉力行。  相似文献   

3.
肖仕刚 《人民论坛》2014,(2):126-128
在非经济现代化领域中,法治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法治,法治的开展以一种法律主治的新文化——法治文化为基础,而法治文化的形成又离不开法律文化的进步.构建先进的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4.
健全的立法是法治社会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更高层次要求考量,法律体系的形成,仅仅是法治现代化的一  相似文献   

5.
法治进程中的法律信仰及其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信仰是法治进程中的精神支柱。没有法律信仰,法治的实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法律信仰的建构是复杂的,主要包括制度基础、实践基础、信念基础和职业基础四个方面,法律信仰普遍确立的过程由于其复杂性,必然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明 《云南人大》2007,(1):26-27
今年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集中体现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大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精髓。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任.在行使监督权中需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齐瑞 《前沿》2005,(7):137-140
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由来已久,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求不仅具有应然与实然的理论意义,更是关乎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又以一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既相互渗透又彼此保持距离;既有契合之处,又有冲突之时,寻找二者契合点,解决二者冲突是本文试图予以阐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蔡家华 《传承》2014,(1):142-143
法律人品格是法律人的基本素质,中国法治梦的实现要从法学学生的法律人品格培养抓起。当今中国法学教育模式对法律人品格培养的缺失,有必要通过建构法学学生多元知识结构体系及培养全面的精神品质来加以补充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法治梦,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坛》2009,(7):35-35
何平在《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法律信仰和法律制度是形成法治社会的两大支柱,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信仰,应当包括法律信服心理和法律拜从行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程亦帆 《浙江人大》2011,(10):25-27
2010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这是首次以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形式监督和支持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一年多来,省人民检察院加大监督力度,不断完善法律监督工作,有力推进了决定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1.
何正玲  田巍 《长白学刊》2000,3(6):21-23
若从本世纪初算起,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化社会并未真正在中国社会建立起来。根本的原因应于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性,而这恰恰又是法治社会的首要标志,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现实起点和最终目标。本通过分析阻碍我国树立法律权威性的原因,试图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途径。  相似文献   

12.
"检察监督"与"法律监督"是既存在一致性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在对检察监督和法律监督的概念与内容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以检察监督和法律监督的历史演进为切入点,对二者的性质、功能以及所遵循原则形成深刻认识,同时认识到由于二者构成要素的不同致使其构成的体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法律化、制度化的程序保证,而法律化、制度化的体系的建立,又离不开精神与信仰的引导。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筑起法治大厦的外部条件,而能够让公众形成普遍的法律信仰则是其内部条件。法律信仰为法治中国提供精神支撑、意识基础和信念鼓舞,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法律工作者法律信仰薄弱、法律程序冗杂等因素影响,使得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缺失。对此,可以从提高公民法律认同感、提高权利意识、增强法律法律工作者的法律信仰、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和指导等方面来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其中明确提出要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并部署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监督、确保宪法法律实施的重大任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治监督就是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法律文本真正变成社会规范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在此意义上,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落实的根本保障。而法治监督  相似文献   

15.
死刑复核是在刑事诉讼中对死刑适用的一种有效限制和质量保障。死刑复核权的下放不符合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集中统一行使,目前最可行的方式就是派出法庭巡回复核,逐步实现死刑复核由内部审核程序向诉讼程序、由书面审理向开庭审理、由单方控制向多方参与的转变。死刑复核作为重要的刑事诉讼活动,不应游离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之外。死刑复核案件的法律监督应根据情况区别进行:最高人民法院采用非开庭的方式进行复核的案件,可由第一审提起公诉的检察机关行使部分法律监督权,发现问题后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意见;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复核的案件,应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行使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16.
杜立聪 《人民论坛》2013,(8):139-141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防治腐败已成为关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工作。网络反腐作为近年出现的新兴事物,因其在信息流通方面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但是这种优势也是_把双刃剑。网民监督作用是维护公民对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手段,但也要对民间监督组织的反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法治政府建设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的法制化、制度化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由于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得不到切实有效的发挥,使得法治政府在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此,国家机关及各部门应高度重视,从多方入手,通过多种手段为法治政府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从而为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广大公民监督权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迈进法治体系,是法治进路的内在规律,是法治国家的历史必然,是法治中国的现实任务。宪法至尊、民主政治、立法科学、法律权威、保障人权、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构成法治体系的核心要素。推进法治体系,必须系统把握法律规范与多元社会规则、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衡平。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府是在宪法和法律监督之下的法治政府、有限政府、阳光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一环,就是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近年来,夏津县不断强化人大意识,依法接受人大监督,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忠实履行政府职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全国检察长会议从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提出了“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任务。法律监督能力总体来讲,就是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本领。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必须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履行检察职能、强化自身监督、加强检务保障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