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古代教育根源于中国,而且儒学在中日两国的古代教育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日两国在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学习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古代教育的巨大差异.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古代教育,可以看出日本古代教育的一些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儒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华东师大教授盛邦和上世纪末延至本世纪初,中日两国都曾出现以尊孔,立“国教”为特征的“保教”、“立教”浪潮。同样是以儒教为救国之策,但最终日本获得了成功;而中国却抛掉了发祥于本土的“国教”,这是一个值得探讨,深思的问题。日本...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也是儒家学派开创以来规模最大的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曲阜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学者参加,提交的论文近百篇。与会者围绕着“儒学及其演变和影响”这一主题,就以下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古文化有很大相似性,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引进中国儒学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内核与外缘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儒学理解与运用结果的不同以及自我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与适应世界形势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冲击"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日本把握住了世界发展大势而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而中国却至今仍未完成全面现代化的使命.面对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把握这次契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之为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服务,实现中国文明的复兴,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人看日本,确实有几个毛病。其一是先天的:一说日本就扯到中国,好像除了漫画,满日本看见的到处是中国文化。中国人在日本很快就学会弯腰撅腚,而西方人不会,日本人学他们握手,这正是中日文化同根的现象。但过淮为枳,何况过了海。"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不能用中国人的眼光和心思一厢情愿地诠释日本。例如有文章介绍皇太子的女儿上学也得跟普通人家一样带饭盒,写这么一  相似文献   

6.
《人民论坛》2015,(3):58
综合得分:6.1关注度:6.8活跃度:6.5影响力:5.2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创会30周年、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20周年。从北京到山东,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性活动,尤其是9月24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对儒学研究与  相似文献   

7.
<正>近代以来,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陷入了困境。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强势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不断全面而深入地进入中国,而其中西方思潮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一步步加深,并大肆摧残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是儒学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儒学并没有就此沉沦为游魂,或甘于被弃置入博物馆中。一代代有智慧,有担当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理论创新,使得儒学得以"一阳来复","灵根再植"。事实上,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历劫不死,  相似文献   

8.
<正> 文化大革命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的宋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渐趋多元化,中日学者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最近,我同中国著名的宋明学研究者张立文先生进行了学术探讨和交流。我深深地感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重要环节,成了中国今日的主要课题。由于开放政策,崇洋和拜金主义思潮抬头,许多青年人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我想起了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表现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在日本,汉学总是保持了日本人的传统思想和  相似文献   

9.
刘剑锋 《创造》2019,(7):77-79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创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日本是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国家,与中国、朝鲜及越南和后来的新加坡统称为儒学文化圈,对传播和发展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为东方文化圈的核心国之一。  相似文献   

10.
邵龙宝 《思想战线》2011,37(6):57-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就"化"在民族性、母体性、根源性的中国文化这一发展流变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和土壤上。离开了中国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了"化"的根基,中国化就成了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来就应该包含儒学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儒学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人学思想的指导,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目标。两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前者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终极关怀即最高信仰,后者是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不可逾越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机融合和创新才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通相容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层面的契合,实践层面的会通,现代人格建构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如何对待民族传统,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念。中国由于落后挨打,在20世纪差不多100年中反复批判本民族的传统,特别是文革中发动全国大批孔子儒学,至今还使许多人谈儒色变。现在却有人认为批判儒学还不够。中国典籍甚多,许多人不看,对本民族的文化所知甚少,只要有人提到中华文化的某些成就,就有人批评对本民族的成就念念不忘,就有自认为“现代公民”的人批评这是“民族情绪”。  相似文献   

12.
小泉参拜 不得人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8月13日参拜了靖国神社。此举不仅遭到中韩等亚洲邻国的强烈抨击,而且受到日本国内许多政党和团体的谴责。中国驻日本大使武大伟8月14日下午紧急约见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野上义二,就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提出严正交涉。 武大使指出,小泉首相执意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广大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势将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领导人的这一错误举动表示强烈愤慨。日本政府应以实际行动体现对侵略历史的反省。  相似文献   

13.
李立 《台声》2008,(2):36-38
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的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台湾文化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日本就非常关注中国,中国也同样关注日本。第一个发现日本并接受日本文化的国家是中国。14世纪时,日本民族文字——“假名”就完整地传到了中国。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日文假名进行文学创作(《日本灯词》)的人是曹)芹的祖父曹寅。“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日本在文化的发展中,它的每一种新形式的形成,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严绍璗:《中日文化关系的历史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历史上曾有过长期的友好交流.但也发生过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半个世纪的深重灾难。进入21世纪.中日作为东亚的两个强国.双边关系不仅关系到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而且对全世界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和日本如何相处就成为举足轻重、引人瞩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炎 《人民公安》2014,(9):58-61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就已经退出了(没有能力)在中国的扩张,留在中国并且变本加厉实施扩张政策的,只有日本。一战不但改变了世界及欧洲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局势∶中国对列强的矛盾变成了中国对日本的矛盾,埋下了日后中日全面冲突的伏笔。追溯起来,19、20世纪对中国的殖民侵略,除了日本还有欧洲列强,且最早触及清王朝权威、打击中国的也是英帝国。为何后来中国人民将更多的痛恨对准了日本?过去把日本作为先进榜样  相似文献   

17.
资中筠 《传承》2012,(21):86-86
百年来,中国赴日留学生一波又一波,人数远超过日本同期的来华留学生。为什么中国对日研究始终不甚发达,总是停留在大而化之的浅层次?这与国人对外国的心态有关,不仅对日本为然,当然日本有其特殊性。湖南耒阳县深山老林里有一种宝藏,就是地下的无烟煤,质量特优,烧起来无味、无烟,只留下一点白灰。村民用来取暖做饭十分方便,有的就挖煤挑到30多里外的一个水路码头去卖高价,发点小财。由于交通不便,这些煤不可能大规模运出去,也没有外人来大规模开采,所以中国其他地方都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7)
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现代化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一直被认为处于"汉字文化圈"内,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中日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国不同的儒学文化在推进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加之日本独特的文化教育培养的国民无形中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儒学精神的传播和儒家思想的普及,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已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浙江作为历史上儒学传播最为活跃、儒学研究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仅就宋明时期而言,就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整个东亚都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近100年中都是在批判孔子儒学。其中多有误解与曲解,需要澄清。有些是缺乏历史事实的根据,有些缺乏充分理由,这些说法,也需要辩驳。通过介绍历史基本事实,从儒学是否妨碍经济的发展,是否妨碍科技的发展,是否阻碍社会文明进步三方面来讨论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罪过还是贡献。有人以为社会进步了,儒学就过时了,没有用了。但是儒学在世界各国包括先进国家受到提倡和尊崇,又该如何解释?如果从理论上探讨,任何传统思想都不能全盘接受,都是需要批判继承的。因为任何思想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中,都需要有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是批判继承的,有选择的,不可能全盘否定、彻底抛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