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从20世纪初期10年日本青年流行语的情况考察,流行语创造者的权威性或社会声望是导致某一词语广为人们仿效的决定性因素。流行语所反映或表征的对象往往是某一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现象。流行语本身对有关现象的生动刻画,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幽默、娱乐的效果等因素,也是一些词语得以在某一时期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网络热点层出不穷、各种网络现象异彩纷呈的媒介大环境下,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现象中活跃的一个分支,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了此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和传播驱动力,以此对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网络话语表达经历了技术交流、情感联系和集体行动的功能演变,正日益凸显出强大的话语力量。网络话语表达的意义多元,表征出主体的利益诉求、个体的情绪情感、自我的身份认同以及复调的网络狂欢。要加强公民意识培养,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培养健康网络心理;加强自我身份建构,引导实现自我价值;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主流文化认同,以引导和规范青年网络话语表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中应运而生,并广泛传播,对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泛化现象。全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泛化成因及其折射的大学生心理特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从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正从一个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转变。面对新世纪、新时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我国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念等也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最能够体现和反映这样变化的工具就是流行语的变迁。流行语以其特有的娱乐性、草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使用、接受和认可。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初探新时期青年流行语的变迁历史,了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变化,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时期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培养提供解决依据,从而使青年群体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矫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具有隐匿性、多样性和封闭性等特征的00后网络流行语,反映和折射出了这一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解读该群体代表性网络流行语,深入剖析并概括出其背后所蕴含的00后八大社会心理特征:即焦虑心理、从众心理、网络消费心理、泛娱乐化心理,显摆心理、孤独心理、戏谑心理和成人化心理.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培育广大青年群体健康社会心理状态的对策措施:政府应为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应为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应为青年群体良好心理品格的塑造营造和谐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审视网络时代的青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文化是青年创造的以独特价值观念为核心所构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它包括表层的具象行为文化和深层的价值文化。网络的出现、使用,对青年文化各层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青年的语言、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各个方面。但在积极的影响之外,也夹杂着消极的成分,对此应加以警惕和防范。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青少年构成了网民的主体,网络文化本质上是青年文化,其内核为“少年精神”,而以此同时,网络文化又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和青年文化的这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推动了以“少年精神”为内核的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青年亚文化和传统主流文化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时代的精神状况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对青年的道德认知,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必须承认网络的虚拟化也引发了当代青年道德行为的异化。对此,我们要积极面对,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借助新闻媒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进行有机结合,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更有效地约束青年网民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2.
网络作为公共舆论的重要平台,使得公民的话语权在网络空间得到全新的实现。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表达所表现出的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话语权的行使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公民问责和实践话语民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审视和把握高校共青团文化建设的基因组合与职能重塑对于推进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构建与青年群体特点相契合、与青年成长规律相适应的“青年话语表达体系”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消解文化现代性对高校共青团造成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对立,就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推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的变革,将情感元素、教育元素、专业元素植入共青团活动的创作理念之中,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网络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网络文化打破了传兢文化意义的框架,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极具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对青年亚文化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探讨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及如何运用网络文化载体,推进青年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校青年自组织是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发展催生的新的社会组织形态.高校青年自组织的网络化生存特性,使其参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生态建设成为可能.建设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高效、持续繁荣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生态,要充分考虑高校青年自组织的质性特点和功能影响,从多元共向、兼爱相利、中和圆通等基本维度,探讨高校青年自组织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生态建设的精神导向、核心理念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是改变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结构的重要新兴力量。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与日俱增,它不仅单是一种工具与技术手段,且渐趋演变成为影响青年成长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正在促进青年大学生群体政治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我国网民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青年网民的占比也在不断上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网民素质"的不同界定的理解,结合"当代青年网络素质"问卷调查结果,从对网络的认知及网络操作技能、网络公共秩序、网络公共交往、网络公共参与、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六个方面对城市青年的网络素养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青年网络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作为对社会现实映照的社会意识形式,青年文化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而青年文化发展又直接和间接地同青年发展联系起来,它们之间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展开。一方面,青年的发展在青年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不断拓展;另一方面,青年文化的发展随着青年自身的发展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