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黄泥洞村,一个连一个的蔬菜育苗大棚在初春的大地上显得格外耀眼.久旱的大地刚刚下了一场春雨,村民们都忙碌起来,为菜苗施肥、锄草,希望借助雨水的滋润,菜苗都能卖个好价钱.……  相似文献   

2.
正眼下,张娟娟一家人每天在忙着摘菜、过秤、装箱,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时令青菜已摆放整齐准备销售,一旁翠绿的芹菜苗也长势茂盛,这是他收获春前蔬菜、繁育二茬菜苗的场景。张娟娟原来是一位个体户,没有从事过温室蔬菜生产,看见邻居家的好姐妹从2002年种植大棚效益还可以,她就动了心,2004年她在一二九团十一连承包了三座大棚,刚开始,不懂种植技术,种植的菜苗经常遇到死秧的情况,一年到头收入甚  相似文献   

3.
阳春三月,积雪还未消融,却已到了大棚蔬菜育苗春栽的时候,这几天是七师一二九团二连大棚种植户、兵团"三八"红旗手张仁花最繁忙的时候,她一边要忙着为刚栽好的西红柿幼苗浇水,一边还要为果园队大棚种植户们指导栽苗技术,脸上挂着汗珠,心里却在盘算着新一年的丰收前景。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的脚下都有致富的路,关键是如何去抓住机遇。农七师一二三团就有这样一群有经营头脑的人,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巧发“苗”财。李先群是六连的农工,从1997年在自家门前的一亩地里,建起了4个日光温室大棚以来,每年卖菜的收入都在七八千元。今年春,李先群在暖棚里早早地育好了西红柿苗、辣子苗、苦瓜苗等10几种菜苗有1万多株,自4月份菜苗上市以来,菜苗收入已达到4000多元。  相似文献   

5.
3月5日一大早,二师二二三团农二连女职工、大棚种植户葛海峰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浇水、施肥、锄草,3亩多的玫瑰花棚被她打理得有条有理. 葛海峰从2008年起就和丈夫一直在二二三团从事大棚育苗,每年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这两年由于二师快速发展设施农业,大棚越来越多,单一育苗效益减少了,这让拥有6座育苗大棚的葛海峰两口子着急起来.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的一天,当笔者走进农二师二十四团六连职工宋义启夫妇的小院时,他正忙着为新育的大棚菜苗浇水,他们笑着说:"今年这8分地的大棚仅育苗就可挣到1500元左右。"该团大力提倡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增加收入。农户在管理好大田作物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发展庭院经济,在自家小院的小天地里作起了致富的文章。该团经过危房改造后的农家小院  相似文献   

7.
正春耕时节,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养殖农场,山芋育苗基地似一片银色的海洋,芋农们正抓住晴好天气整理育苗大棚。  相似文献   

8.
说出农四师七十五团一连女职工王敏婷,无人不知,她是该团惟一的一家蔬菜大棚种植户,靠种植蔬菜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她今年44岁,1992年以来一直承包土地。由于自然灾害,自己经营不善,又加上粮油价格下调,造成歉收,到1999年,累计倒挂账1万余元。1999年底回陕西探亲,参观了当地的蔬菜大棚,受到了启发。回团后她根据团场蔬菜供应不足,没有温棚的现状,决心搞蔬菜温棚。2000年她向亲朋好友借款1  相似文献   

9.
<正>眼下,正是菜苗下地的繁忙时节,也是张莎莎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她穿梭在肃宁县万里镇和附近村镇的各个苗室之间,忙着给秧苗“体检”、治病,让这一茬春苗茁壮成长。“发展育苗产业,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绽放绚丽光彩”是张莎莎奋斗的目标。一蔬菜果品是肃宁县万里镇的特色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6,(4)
正人物简介郭淑杰,曾是一个普通的村民,靠着扣大棚发家致富后,她锲而不舍,一门心思带领村民靠庭院经济脱贫增收,引导村民集约经营奔小康。塞外扎兰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呼伦贝尔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有个名为郭淑杰的女能人,她扣大棚、种蔬菜,带领村民奔小康,她的创业道路充满传奇。1982年,23岁的郭淑杰嫁到成吉思汗镇良种场村,面对贫穷的生活,好强的她在庭院经济上做起文章。第二年的春天,她借了200元钱买料,在自家园子扣了一个不足2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1.
今年41岁的徐玲是四师六十一团农九连的一名普通女工,近几年她和丈夫王旨斌一起种植了11座温室大棚和10亩果园,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科技致富女能人. 2003年徐玲夫妇承包了10亩果园,他们深知科技是致富能"金钥匙",于是夫妻俩年年都积极参加团、连举办的科技培训,迹多次到周边的兄弟团场观摩、学习,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果园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2006年,徐玲在果树行里套栽了四季草莓,在她的精打细算和精心管理下,果园每年收入5万元以上. 2010年对于徐玲来说,是富有挑战的一年.六十一团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职工承包温室大棚.徐玲的心动了,立即和丈夫商量抓住这次机会,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承包11个大棚,向种植大棚的目标迈出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这几天,岷县秦许乡扎那村的杨牛忠又忙碌了起来.除准备育苗、授粉、施肥、喷药外,每天还要抽时间翻翻他的"科技日记",以便在今年种大棚时做到心中有数。由于杨牛忠采用科学的种植、养护方法,他家温室里的黄瓜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去年,仅卖黄瓜,杨牛忠就收入2万多元,成了当地有名的"能人"。最初,杨牛忠在温室里种蔬菜,和村里许多人一样,并不懂得种植技术。2005年秋天,杨牛忠幸运  相似文献   

13.
吴忠市早元乡黎明村妇女史秀琴,学科技、用科技,在自己搭建的24栋日光温室里巧种菇菜,去年一年纯收入达2万多元。仅有初小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史秀琴,1989年,在露地菜上做文章,在豆角地里砌矮墙,当年收入1500元。靠种菜初尝甜头的她信心十足,第二年,又搭了个蔬菜大棚,年收入达6000余元。从此,她更加认真学习种菜技术,先后订阅了《农业  相似文献   

14.
<正>农二师二十一团十二连职工闫维良今春大棚育苗获利15万元。闫维良在团场的支持下投资建起了6座日光大棚,头两年就收回了成本,今年,闫维良看到职工育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就全部育上了优质辣椒苗。育苗过程中,闫维良从基质的选用到品种的选择,从温度控制到  相似文献   

15.
农二师二十九团四连女职工张新荣依托日光温室大棚发展养猪,成了连队的"暴发户"。2011年她获纯利11万余元。在他人眼里,张新荣确实找到了一个生财有道的"肥活儿"。但她身后留下的一串串致富足迹,更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6.
天山北麓,小拐平原。眼下室外是银装素裹,温棚内却是绿油油的一片,柔嫩的菜苗初放新芽。新年将至,处于玛河最下游的农八师一三六团一连蔬菜温棚里,一个稍胖的身影正忙碌地进行蔬菜育苗。她就是被团场职工誉为"蔬菜种植致富带头人"的女强人马群英。有着12年党龄的马群英,说起蔬菜种植有乐也有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二师三O团加大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力度,种植业按照十大主体技术和六项精准农业技术的要求,大力推广加压滴灌、双膜覆盖、杂交棉、大棚育苗等一系列农业新技术,2007年全团棉花平均单产皮棉210公斤。2008年,这个团在往年的基础上,新增加压滴灌面积1.1万亩,首次在全团推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34岁的李英,2003年从河南来到九师一六四团。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她放羊喂牛,农忙时节打短工,能干的都干了。2011年,她享受团场新职工上岗政策,自行购置大棚,从此奏响了人生的美丽和弦。李英是个有心人,肯吃苦,能钻研,在和丈夫共同种植好60亩身份地的同时,为了管理好大棚,夏天都是七点之前起床,把早餐做好,等家人吃早饭的时候,她已经从大棚里劳作回来了。为了种好大  相似文献   

19.
吉县柏山寺乡石泉村张福英是一位极有远见和市场眼光的农妇。经过10多年的辛勤劳动,她承包的100亩荒山已变成一座拥有4000棵经济林的花果山,价值已达100万元。1992年,张福英看到村头的百亩荒山,零零星星栽种着一些核桃、枣树等,由于缺乏管理,收益极差。具有敏锐市场眼光的张福英认为这是一座宝山,只要下大功夫管理好,将来肯定会有较大收益。于是,她主动向村委会提出承包荒山的想法,双方签订了承包合同。从此,张福英领着家人,住进荒山。第一年里,她对原有果树进行了修剪、施肥,当年收入8000余元。从第二年开始,她在荒山中开辟了6亩育苗地,自…  相似文献   

20.
张仁华1987年开始从事建筑工作,2004年,她所在的农七师一二九团建筑公司改制,转岗到二连,由于二连地少人多,每人只承包了一座大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