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公共空间已成为居民多样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虽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成就显著,且日趋形成自己特色,但因社区空间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缺失、行政力量干预、居民公共参与不足、市场力量强势等因素使得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存在潜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实践中,社区空间治理要从价值理念塑造、治理结构优化、信任重构与监督责任下沉方面努力,促进社区空间多元治理主体的相互博弈、协商与合作。通过提高空间治理法制化水平、增强空间治理自主性、完善空间多元治理体系、唤醒社区空间活力和突出空间治理创新性等途径,可以实现良好的社区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2.
基层智慧治理是信息技术嵌入基层治理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新治理模式,正在加速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更新和替代。利用信息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已成为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回应公共服务多层次需求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各地将信息技术嵌入数字政府建设、网格化管理、治安秩序维护、基层疫情防控等重要领域,基层智慧治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践中仍面临对技术属性存在认识误区、制度性改革相对滞后、数据开放利用深度不足、硬件与软件的制约等现实问题。构建完善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应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赋能为路径,融入全新治理理念,构建形成系统高效、纵横贯通、开放共享、运行规范的基层治理结构,促进基层治理在与技术耦合过程中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3.
从空间治理的视角来看,城中村改造是在政府主导下从失序走向有序的空间再造过程。城市基层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决定着急剧转型中多维社区空间的秩序建构。基于J市D街城中村改造的实地研究发现,政策执行、制度规制与文化引领构成基层政府空间治理的实践维度与行动逻辑。城郊街道以调适性政策执行对村庄利益空间进行政策引导;在博弈与合作中对村庄权力空间加以规制;通过运用"地方性知识"以及促进村庄集体认同与规范,重建生活空间变迁中的文化秩序。为了实现城乡空间有序衔接、有机融合的空间治理目标,应着力提升城市基层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强化城郊街道党工委与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动员能力;提升城郊街道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政策执行能力以及促进城乡融合与参与的文化引领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基层性、复杂性等特征,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部门治理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资本发育不良三个方面。协同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各子系统的协同性、共同制定公共规则,因此协同治理成为基层社会善治的必然选择:通过协同治理构建整体性政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协同治理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协同治理积累培育社会资本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密切相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多元治理的结构,增强民众参与的效能感,创设协作发展的机制,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与矛盾变化,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实践中往往牵涉多元主体,包含多元价值取向,表现出多种特质属性。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成功案例表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应重点把握地域性特征,需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等客观发展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构建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总结不同地域城市典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特点、先进治理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借鉴,亦可为不同城市结合自身客观发展环境找到适应本地域发展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分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基础上,富人作为新型治理主体治村一直成为基层治理的普遍现象,随着国家意识通过基层政权向村庄不断渗透的过程中,通过治理任务、治理方式、治理空间的不断转变,基层治理进行着相应的调试,逐渐出现富人治村回归的现象。在基层治理过程中,不同的政府意识、不同的政策以及不同的中心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可以看到政府、村集体与个人的互动机制,反映出不同的治理任务体现不同的基层政权渗透状况,影响着治理主体的参政动机。同时,治理任务和监督体系的不断转变也影响着治理空间,治理方式也相应得到调整,形塑出基层治理所遵循的不同的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深入探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国家治理的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性”特质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困境和难题的突破。而协同意识与规范意识不强、传统管理思维下导致的治理主体地位不平等和各治理主体间的权责界限不清晰正成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重塑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理念、整体提升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能力及优化协同共治的结构体系,为消解困境难题提供新思路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场域,基层治理现代化从属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范畴。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平衡对制度、技术的倚重和对文化、情感的淡化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国家、地方与基层三级联动的过程,需要织密要素协同网;又是政府、社会与公众三者互动的过程,需要织密情感联结网。要素协同与情感联结作为两个影响基层治理的重要因素,构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变量函数,成为"基层之治"的"密钥"。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发现,要素协同与情感联结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诠释政府如何突破以往基层治理受自上而下的科层束缚以及弥合政府、社会与公众三者之间的情感"嫌隙",从而促进多重治理要素的流动、融合与协同共生,重构政府、社会与公众的情感关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将行政执法权限和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如基层治理主体法律地位不明、执法权限不清等困境。因此,必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明确治理主体职责,统一落实执法规范;建立长效机制,健全跨部门协作治理体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执法监督,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提升综合行政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经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促成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出现,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背景。多元文化格局下出现不同价值主体的冲突频发,基层共同体建设滞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基层治理机制运转不够顺畅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要积极借鉴最新理论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参考多中心治理理论中对调动多种治理力量的要求。具体来看,为了应对多元文化格局下的社会治理,应重视深化党组织的价值整合能力,推动城市基层共同体构建,实现资源共享与政社共治,以及提高城市基层政府统筹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朱卫卿 《求实》2016,(1):68-75
城市新建社区是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平台,在厘定其概念、凝练其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当前城市新建社区治理困境的现实缘由,诸如阶层分化、治理弱化、主体缺位、资源稀缺等等。推进城市新建社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建构多元互动的社区协同治理机制: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打造多元信息平台、建立多元监督格局、借鉴西方治理理念,从而实现新建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保障新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王颖 《唯实》2003,(Z1)
以民主自治为特征的现代社区 ,是城市由政府管制走向共同治理的重要社会基础。为了城市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我们必须培育社区的民主自治 ,让社区成为能够代表市民利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城市治理、具有独立组织地位的民间社团组织 ,成为沟通政府、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的中介桥梁 ,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结构性力量。  相似文献   

14.
王颖 《唯实》2003,(9):133-137
以民主自治为特征的现代社区,是城市由政府管制走向共同治理的重要社会基础.为了城市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培育社区的民主自治,让社区成为能够代表市民利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城市治理、具有独立组织地位的民间社团组织,成为沟通政府、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的中介桥梁,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结构性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王颖 《唯实》2003,(8):133-137
以民主自治为特征的现代社区,是城市由政府管制走向共同治理的重要社会基础.为了城市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培育社区的民主自治,让社区成为能够代表市民利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城市治理、具有独立组织地位的民间社团组织,成为沟通政府、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的中介桥梁,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结构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平台应用普及推广、社会治理预期关注、政务服务需求响应、基层治理多元参与、社会监督广泛互动的必然结果。基于宁夏银川“政务微博矩阵”、天津滨海新区“津治通”案例分析发现,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主要以“治理平台+制度规范”的形式展现,体现了平台建构层面的“技术支撑+制度约束”、应用范围层面的“线上自动+线下人工”、实践执行层面的“网络监督+网格落实”、行政方式层面的“追求共性+体现个性”和主体结构层面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运作逻辑。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尽管作用明显,但依然面临治理理念不明确、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急需建立智慧、透明、互动、参与的治理理念,形成数智化、民主化、多样化的治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7.
米恒 《理论建设》2017,(6):78-83
新型城镇化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应对流动人口多元诉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立足于本地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现状,进行整体规划,要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理,倡导多元共治,培育社会公德,最终实现流动人口在城镇中文化、身份上认同,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城市治理结构创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传统公共行政困境,政府作为核心力量主导城市治理的同时,积极引导、吸纳市场主体和民间社会力量进行复合联动治理,成为当前我国城市治理的机制创新.其中,“多元主体复合”和“机制有效联动”是复合联动治理的重要特征.杭州市上城区复合联动服务的实践表明,实现复合联动治理机制创新一方面需要规范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解决政府主导带来的诸种弊端.完善复合联动治理机制,需要明确主体间的职责分工和分类复合标准,做好复合组织形态构建;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复合联动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环境协同治理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但多元主体间价值、利益的结构性困境导致环境协同治理大多停留于倡导阶段。通过对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个案考察可以发现:构建绿色价值链是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协同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环境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评价指数的发布,激活和提升了社会对企业污染行为及政府监管的舆论监督有效性,为绿色价值链的构建提供信息支持;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等对企业绿色行为的正向激励效应,使企业成为推进环境协同治理的主动参与者,是构建绿色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环境协同监管良性的反馈闭环,有助于培育环境协同治理必需的社会信任,为绿色价值链的构建奠定社会基础,推动着环境协同治理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郝丽  王波 《理论学刊》2023,(1):163-169
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方式,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还存在参与主体、参与渠道、参与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亟需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包括利益机制、组织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