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提出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就刑事政策的角度而言,在“稳定压倒一切”思想指导下的“严打”的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不协调、相冲突的,因此,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在酝酿新的刑事政策时,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一些实际情况,如一元社会结构正向二元社会结构转型、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以及法律至上观念的确立和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刑事政策,这样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公平正义。目前,我国由于被害人权利受到限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往往得不到执行,这与人权保障和司法的实质公正相去甚远。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下,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刘海燕  袁海英 《前沿》2010,(12):94-97
刑事简易程序的运用蕴涵着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它的制度设计与和谐社会的理念高度契合。适用刑事简易程序可以缓和化解冲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在刑事简易程序的多元价值取向中,和谐价值能够使公正和效率价值相协调。应在和谐价值的指引下,改革现有的刑事简易程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大局。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利益格局多元化的转型社会,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达到利益分配的均衡,保持社会的动态稳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有能力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进一步而言,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利益均衡,利益均衡的关键又是利益协调机制。为什么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分配的动态均衡呢?本文力图在社会冲突理论视野下,从一个侧面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理性地解读。一、社会冲突理论视野下的和谐社会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冲突,构成社会系统的各个…  相似文献   

5.
刘涛 《传承》2008,(8):50-51
利益协调是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作用:利益协调能够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科学的利益观念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6.
利益协调是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作用:利益协调能够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科学的利益观念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7.
刑事政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性,重视个性。主要内容包括宽严相济、保护人权、恢复性司法,实施主体包括国家及其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谐社会刑事政策需要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预防各个层面加以深入贯彻。  相似文献   

8.
洪振华  ;唐光怀 《求索》2008,(6):62-63
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拥有良好的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而这套机制必然要以法治来支撑。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同一性,表现为价值追求的同质性,建设过程的同步性,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表现为法治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有效机制,法治是社会和谐运行的重要保障,法治是司法和谐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9.
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应当具有怎样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应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中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本期"法治建设"栏目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约请著名法学家卓泽渊教授,就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作深刻阐述;《和谐视角下的检察文化建设》探索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加强检察机关和检察队伍的文化建设;《试析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提出在和谐社会下引进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同时,社会和谐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基础。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保证,也是现阶段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谐社会,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二是要建立能有效平衡各种矛盾与冲突的机制。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中国.更应该关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妇女群体。妇女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保障她们的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平衡,有利于促进社会良性、有序地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梅胜 《长白学刊》2009,(5):88-90
刑事和解的价值取向以恢复正义为核心,包括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两者的兼顾与平衡构成了刑事和解制度化的价值基础。刑事和解理论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存在着价值冲突,平衡两者的冲突,有利于刑法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梦想和追求,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作为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和治安行政执法力量,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公安机关应认真分析探讨当前影响执法公正的因素和障碍,找出促进执法公正的对策,做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中坚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黄毅峰 《桂海论丛》2009,25(6):14-16
冲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政治现象,冲突与合作是政治生活的常态。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社会完全没有冲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定是在冲突中寻求和谐与秩序,实现从冲突到秩序转化的社会。而实现冲突的制度化调控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王国峡 《前沿》2008,(6):133-135
价值观冲突是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矛盾的集中表现。价值观的冲突直接的导致价值的失序和社会秩序的紊乱。因而整合其他社会思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使价值观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必须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价值理念核心和行为方式;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强化社会主体对主体价值观的认同;强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建设,实现社会文化内核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俞亮 《公安研究》2011,(12):51-55,67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刑事和解作为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体现,其制度价值与实务意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侦查阶段刑事和解作为刑事和解制度实现的一个重要形式,也越来越显示其旺盛生命力。有关部门应从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入手,深入分析当前在我国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制度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  相似文献   

17.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最近在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要努力地为解决这些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如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杨辉忠 《求索》2008,(6):130-132
刑事和解政策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是人们对犯罪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有被害人的犯罪是个人冲突的基础上对社会关系的破坏。刑事和解在应然的结果上是与刑罚的目的相一致的,但是刑事和解不能突破罪刑法定的要求,必须在刑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运作。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充满活力,各种利益充分协调,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度物质文明,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度民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党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依存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在政治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秩序、人权、正义、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