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徐特立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以满腔的热情,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他的教育理论和从事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所形成的精神,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徐特立同志的教育思想,对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特别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徐特立十分注重自身学习,他年逾古稀仍老当益壮,学而不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现代社会正在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师要有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广博…  相似文献   

2.
“子弟不教非我有”,“树人收获金如斗”,这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发自肺腑之言。徐特立在教坛辛勤耕耘70年,创办和执教过的学校众多,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遍及华夏,他教书育人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教学经验,堪称一代师表。  相似文献   

3.
曾被毛泽东由衷地尊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我的老师”的徐特立,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老一生追求真理,献身革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及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德高望重,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景仰.那么徐特立的后代们,又是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我们去江阴市西石桥镇采访了徐特立的孙子徐经术、曾孙女徐俊英和徐红梅.1 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当教师时.生活是很清  相似文献   

4.
江艳  吴曰友 《党史文苑》2008,(12):55-56
徐特立作为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和培养了几代青年人。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导人毛泽东、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维汉等,在青年时代都曾受教于他。徐特立嘉言懿行、为人师表,深受青年们的敬重和爱戴。在徐特立六十寿辰之际,毛泽东亲笔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5.
禹建湘 《学习导报》2012,(15):63-63
徐特立(1877年-1968年),中国革命家、教育家。出生贫寒却勤奋好学,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1907年因不满清政府的对外妥协而“断指血书”,自此以进步思想蜚声湖湘大地。此后,更积极响应和参与国民革命事业,1927年以51岁的年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是毛泽东、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我的生活》是儿媳徐乾根据徐特立晚年口述整理而成的传记性文章,生动再现了徐特立奋斗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湘潮》2020,(1)
正徐特立是革命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与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创造条件也要办好图书馆、图书室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徐特立特别重视学校的图书馆、图书室的建设,并将之作为办好学校,搞好教学、科研和生产,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他认为学校教室、宿舍等  相似文献   

7.
01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师生情——毛泽东和…  相似文献   

8.
梁堂华 《湘潮》2013,(8):32-34
徐特立生逢清朝末年,耳闻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野蛮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一心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他特立独行、勇于斗争的性格。在他60大寿时,老朋友朱德写了一封祝寿信,题目是《你是一个老怪物》。“老怪物”是朱德赠给徐特立的亲切尊号。一个“怪”宇,点出了徐特立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刘岳 《前线》2014,(4):123-123,126
徐特立与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一同被誉为“延安五老”。1927年7月,一片白色恐怖中,徐特立在汉口加入中国共产党。徐特立参加长征时已经58岁。1937年,徐老60岁生日时,毛泽东在给他的贺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徐老的这种革命风范,在营救被国民党关押的乔信明等红军将士这件事上,体现得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0.
1937年,徐特立60岁生日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祝贺信,信中说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徐特立能得到中国共产党领袖如此敬重和高度评价,说明他的思想品德是非常高尚的。  相似文献   

11.
李宗晖 《湘潮》2006,(5):54-54
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徐特立的父亲省吃俭用让徐特立上了6年私塾。16岁时,徐特立辍学在家。一天,他乘船去衡山,见10多名同舟人对船工态度横蛮。对此他极感不平,乃自诫日后若能科举及第,只任教官,不作欺压百姓之官员并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徐特立。从此,“特立独行,高洁自守”成为他的人生座右铭,激励着他奋斗不懈。为了生计,18岁时徐特立在乡村教蒙馆,一教就是10年。他一边教书,一边刻苦读书,却苦于家中无甚藏书,需要读的书也不易借到。买书又很困难,因为书价昂贵,一部《十三经注疏》要15串钱,一部《庄子…  相似文献   

12.
王碧峰 《湘潮》2005,(5):1-1
徐特立,1877年生于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参加中国共产党之前,他相继执教于蒙馆、中小学、中高等师范,积极从事社会教育活动,是湖南著名的爱国教育家。1927年5月,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反动军阀何键指使许克祥在湖南策动了“马日事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镇压  相似文献   

13.
徐特立作为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和培养了几代青年人。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导人毛泽东、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维汉等,在青年时代都曾受教于他。徐特立嘉言懿行、为人师表,深受青年们的敬重和爱戴。在徐特立六十寿辰之际,毛  相似文献   

14.
吴玉章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中共著名的“五老”。从参加革命起,吴玉章就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一生注重办教育和搞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他谢绝了政务院拟委任的重要行政领导职务,集中力量办教育。吴玉章情系教育事业,一生桃李满天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好几代人才。后人评论吴玉章说:“其教育经历.时间长,方面广,经验多,成就大,可以说是当代中国革命文化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初期,徐特立以八路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的身份在长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一天,湖南省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在家设宴请他。长沙是徐特立的家乡。他在这里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从这里赴法勤工俭学,从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参加革命、参加南昌起义,颇有声望。如今张治中设宴,正是共商国共合作抗日大计的良机,他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徐特立一生不事铺张,不图虚名,从来不请客送礼。那天,他虽是去作客,穿的仍是在延安时穿的那身浅灰色八路军制服、布鞋,又年过六旬,乍看上去,还以为他是个退伍老兵。当他步行来到张公馆大门口…  相似文献   

16.
陈启亮 《湘潮》2022,(6):46-47
<正>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总是把人民利益、革命利益摆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和个人得失;考虑的不是向国家和社会索取什么,而是要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什么。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在给他六十大寿的祝寿信中高度评价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就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徐特立。  相似文献   

17.
肖健 《学习导报》2013,(14):49-49
“不落时代后,年老才是宝。”这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真实写照。他不仅在革命斗争、教书育人方面贡献突出,而且在健康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以91岁高龄的事实,告诉我们强健体魄是“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华婷 《湘潮》2013,(2):22-23,40
徐特立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在语文教育实践方面,他系统地阐释了学科性质观、教材观、教学观等方面的内容,其思想精髓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文章通过对此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简评,以求建构起徐特立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为我们今天之语文教育提供良好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徐特立在长达70余年的教育实践中,特别重视师德建设.他从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出发,强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术态度等师德基本规范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国家、社会和教师本身应注意师德的培养及提升.注重身体力行、注重与时俱进、注重师德修养与其他方面道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是徐特立师德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徐特立是毛泽东最尊敬的老师、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60岁大寿时,毛泽东满怀深情地给他写信,称赞他“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虚心学习新的东西”的学习精神:70岁大寿时,中共中央又发表贺信,高度赞扬他“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迄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