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者”与“仁者”是孔子提出的两种人格。尽管这两种人格在孔子那里有某种抽象人性论的意味 ,但他确实抓住了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的两种人格特征。了解这两种人格并对此作出正确的理解 ,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王昆 《今日中国论坛》2007,(11):100-102
"上善若水"是来辉武喜欢的一句话。所谓上善,就是指最高的德行,在老子看来,最高的道德和品性就象水一样,水从容地泽被万物,帮助万物的生长,却从来不去争名争利。水之性就是至高的善、是最高境界的德行。所以孔子有"智者乐水"之说,只有智者才能透视水在柔静中蕴藏着的刚强,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到水在不争中蕴藏着的力量,而来辉武无疑就是个智者。  相似文献   

3.
冯维林 《求索》2008,(9):177-179
自孔子提出“辞达”说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在“辞达”说大厦的构建过程中,孔子奠其基石,苏轼扩其堂庑,而其后人增其陈设,各有建树,各有贡献。三者中,苏轼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其勾连前后、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是无人可以比肩和替代的。对于孔子,他的不甚“辞达”的“辞者达而已矣”的幽默,是一个极富启发意义的智者的幽默;对于苏轼,他是一个慧者,他竖起的“辞达”说里程碑,分明闪耀着慧者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过上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时代,去向这位东方智者寻找智慧。他的适度中庸平和的思想是人类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他们发现、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篓子     
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石子路说:“你每走一步路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智者说的去做了,智者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智者问他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智者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  相似文献   

6.
纵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言传身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多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既是一位智者,又是一位仁者,他乐山乐水的高尚情操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的。仁者智者,胸中自有沟壑。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为什么仁者乐山呢?山,高大巍峨,山上草木茂密,鸟兽  相似文献   

7.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一例外把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比作“舟水缘”。《孔子家语’五仪解》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相似文献   

8.
殷学明 《前沿》2008,(10):155-158
孔子不是纯粹理性、完美无缺的十足圣人,也不是只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保守、僵化、迂腐之人,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悖论体,一个懂得消弭悖论,在闻性中生存的智者。回到“至好至美的孔子路上来”,当抽身反观家族相似,廓清历史视域,追寻到原典的诗性话语缘构关系,而后才能激活国学,实现民族自救。  相似文献   

9.
性格与命运从前有三兄弟很想知道自己今后的命运,于是他们便去找智者。智者听了他们的来意后,说:“在遥远的天竺大国寺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如果叫你们去取,你们会怎么做呢?”大哥说:“我生性淡泊,夜明珠在我眼中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珠子,所以我不会前往。”二弟挺着胸脯说:“不管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一定把夜明珠取回来。”三弟则愁眉苦脸地说:“去天竺路途遥远,险象环生,恐怕还没取到夜明珠,人就没命了。”听完他们的回答,智者微笑着说:“你们的命运很明晓了。大哥生性淡泊,不求名利,将来自难以荣华富贵,但也正…  相似文献   

10.
美哉野马滩     
潘绵良 《当代广西》2010,(18):57-57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不是仁者智者,却乐山好水。从一所偏僻的山村学校考入机关工作后,整天在办公室里忙于琐碎的事情,于是就有了一种飞翔的企盼。在一个和煦的周末,邀上好友驱车前往宝坛,“亲密接触”了深秋的野马滩。  相似文献   

11.
曹洁 《人大论坛》2006,(9):33-34
《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路问政.孔子回答“先之劳之”,又问“请益”.孔子答:“无倦”。这就是孔子关于“为政”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从来不反对追求财富,但强调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拥有财富后要将其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而不是挥霍的工具。孔子的财富观内容丰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启示。有财为美,藏富于民对于财富,孔子并不排斥。《论语·子路》记载,卫献公的儿子公子荆善理财,在他稍有财富时,孔子评价说“苟合矣”,意思是差不多合格了;当财富增加时,孔子说“苟完矣”,意思是较为完备T;当达到富有水平时,孔子说“苟美矣”,意思是比较完美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反对创造和拥有财富,而且给予赞扬。  相似文献   

13.
魅力萍乡     
《江西政报》2006,(12):F0004-F0004
《孔子家语》载:春秋时期的霸主楚国国君昭王,有一次南巡到某地,得一“大如斗、圆而赤”的果实,因不识是何物,求教于孔子。孔子告知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于是,人们便把楚昭王得萍实的地方谓之“萍乡”,意为“萍实之乡”。  相似文献   

14.
海波 《传承》2007,(4):48
一一个出身卑微的国王,总是千方百计地掩饰他的出身。有一回,他让一个智者评论他的骏马,智者的回答让他非常满意。于是,他赐给智者一个面包。不久,他又让智者评论他的钻石,智者的回答让他大为开心,他又赐给智者两个面包。国王想试探一下智者是否知道他的身世,他问道:“你知道我是谁的儿子吗?”智者犹豫了一下,然后勇敢地回答:“陛下,你一定是面包师的儿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论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在古代是多么的重要。国以人兴,政以才兴。建党、建国以来,我党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句古话,叫“谣言止于智者”。此语出自《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说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智慧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这句话本身很有道理,但是在信息传播极为迅捷的今天.谣言借助网络传播的方式,有了甚嚣尘上之势,产生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极大,因此,谣言只止于智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各级党政机关率先垂范、主动作为,才能合力铲除这颗“毒瘤”。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那么传统文化对它有什么贡献呢?《论语》上孔老夫子曾经讲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在孔子去卫国考察的过程中,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既然人口很稠密了,那还能做什么呢?”孔子就说:“要富之。”就是要使他们富裕起来。已经富裕之后还要做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辩证法——谈培养性格美怎样培养性格美呢?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很懂得一些辩证法。这里,我想介绍他的两个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古代盛酒的一种祭器,倾斜易覆),就说:“我听说这种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一半水的时候就变正了,装满了水就会倾覆。”子路问道:“盛满后有没有办法使它不倾覆呢?”孔子答道:“绝顶聪明的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12,(6):54-54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  相似文献   

20.
苏枫 《小康》2010,(2):88-90
孔夫子到底长成什么样?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描述说,孔子脑袋的形状好像倒过来的屋顶,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迁的《孔子世家》里则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府档案则把孔子形容得相当离奇:“张面,河目、海口、牛唇、龙形、龟脊、虎掌……,“胸部矩形,且有文字”。在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看来,孔子大概是“螃蟹脸、抠抠眼、水桶腰、大脑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