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东荪无疑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于其在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中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当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对立面来看待。其实,这是有很大片面性的。本文试图将张东荪这一历史人物放在“五四时期”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其在社会主义思潮中的种种表现,从而揭示以张东荪为代表的一大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某些社会主义认识观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从五四与中国现代化、五四精神的再阐释、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五四启蒙问题、五四区域研究、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五四运动与儒学七个方面介绍了2000年以来国内研究五四运动的主要成果.特别是对一些新成果、新观点做了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书副标题为“‘五四’激进派的两难”,作者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不仅仅是五四时期的两难主题,它实际上贯穿于整个中国20世纪的变迁过程中,但其源头毕竟来于五四。从思想史上对五四时期启蒙与革命作出符合历史内在逻辑的评价,应是五四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作者看来,“一部‘五四’思想史,也就是激进主义人物思想的演变史。”因此本书所要谈论的就是五四激进派在启蒙与革命的历史旋涡中的思想与心态。书中所论的激进派,主要指围绕《新青年》杂志。以文化批判和思想建设起家的一群思想  相似文献   

4.
沈定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清末投身辛亥革命,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参与中共建党活动,国共首次合作后参加国民党的"西山会议派"反对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开始对沈定一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五四时期沈定一的有关活动或思想,缺乏对他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在介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指出今后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5.
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稳定的、深层次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人适应环境并作用于环境的心理机制。在历史发展中,历史人物的个性心理深深影响其态度行为,使其历史活动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并打上很深的历史人物个性烙印。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力、争议性较大的历史人物。从“五四”时期民主、科学的斗士、先进青年的导师,到建党、国共合作时期的党的总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成为托派的领袖,到抗战时期四处宣传全民抗日的爱国志士,最后潦倒于四川江津,成为研究文字学的语言学者,陈独秀一生政治生涯历尽坎坷,生平经历跌宕多姿。在他晚年,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力图使陈独秀回到共产党内,陈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与李大钊是中共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但在长期极左思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编纂学的脉络里却被缺席或被贬低。而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离开陈独秀与李大钊,便无法合理地解释五四史及至整个党史。“文化大革命”结束伊始,学界即有限度地对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历史实施拨乱反正。1979年纪念五四60周年的学术活动则为进一步深化陈独秀与李大钊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与契机。  相似文献   

7.
(一) 在许多历史论著、争论文章以及在“五四”纪念的文章中,“五四运动”已成为固定的名词.“五四”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在某种意义上始终起着开创作用.几十年来,无论国内或是海外,人们一次次地对“五四”运动这一概念进行争论与解释,然而却没有一致的认同.或许这正是“五四”本身所造成的历史“悬念”,给后人留下了经久不衰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论陈独秀五四时期的革命活动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陈独秀五四时期的革命活动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魏磊陈独秀是我党历史上颇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在五四时期的革命活动,曾启迪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对此,毛泽东曾说:“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那个时...  相似文献   

9.
孙耐雪 《党史文苑》2011,(12):76-78
本文对近十五年来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研究的总体进展、专题领域的新成果,以及新研究领域的开拓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一直是现代史上的一个研究热点。十年来,许多学者勇于争鸣,大胆探索,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层面出发,对五四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了大量的论著。这些论著角度不一,详略互异,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综述,以便于广大学者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一、五四运动的时期归属 近年来,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命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主要论点有三种。 1、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有作者对传统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由如下:(1)五四运动不是无  相似文献   

11.
"五四"一词涵盖了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的历史内容,它对中国现代政治和文化发展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发生的众多思想文化问题争论,都可以从"五四"思想资源中找到源头,"五四"成了评价政治与文化问题的强势坐标.几十年来的"五四"评价,应时代权势之变化而有过不同的取向,而最重要的评价取向,则莫过于两次:一次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即"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另一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即"五四"运动6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研究陈独秀多年的历史工作者,读了吴晓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破屋春秋——陈独秀一家人》一书后,虽然对其中大多数史实早已熟悉,但仍被该书丰富的史料、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节所吸引,眼眶几度湿润。 该书以陈独秀为中心,写了从他祖辈到孙辈五代几十个人物近一百年的奋斗和坎坷遭遇,时跨清末、北洋、国民党直到今天四个时代,可算是一幅中华民族百年风云缩影的历史画卷。 陈独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特殊人物,几十年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学者的研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找寻救世良方,艰苦奋斗几十年,先进的中国人才找到救国救民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是解放我们民族的唯一科学思想武器。但是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只是各种社会思潮之一,先进分子选中它来救中国是很不容易的,有几点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继承光荣传统,弘扬“五四”精神,明确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八十年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奋斗足迹和“五四”精神 8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他们经过历史的比较和  相似文献   

15.
评价历史人物难。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更难。科学地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尤其难。那么,由一位同杰出人物同征共战数十载而又关系曲折的老人来评价历史人物呢?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1979年五四运动60周年纪念为契机,五四运动史的研究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从近年发表的有关著述来看,论述问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以下谨就新时期五四运动史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一、关于五四爱国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一种意见认为,“五四时期”这个概念,从文化角度考察要比从政治角度考察长好几年,可以狭义和广义加以区分。狭义指1919年5月4日到6月28目的“五四爱国运动”,其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五个高潮。广义指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间又以五四爱国运动为界标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不同阶段(具体划界也有不同意见)。另一种意见认为,“五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是精英辈出、群星闪烁、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奋进时代。翻开《新青年》这一历史画卷,一个个耀眼的名字映入眼帘。今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的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但另有些并非不重要的人物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一涵就是此类人  相似文献   

18.
胡冬华 《理论建设》2021,(1):100-107
中国共产党人的“五四阐释”是指中国共产党人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五四运动的回忆、评价与反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的领导力量、动力、阶段划分及任务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革命话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奋斗目标、各阶段历史任务及青年的奋斗方向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建设话语。文章回溯了中国共产党人“五四阐释”的建构历程,对深化五四运动的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一、陈金龙:《五四阐释的历史回溯与意义追问》学术界对于五四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要突破和创新并非易事。相对而言,对于五四之后的五四阐释、五四话语、五四纪念,学术界的研究较为薄弱,留下了突破的空间。郭若平的新著《塑造与被塑造——"五四"阐释与革命意识形态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从革命意识形态建构的维度切入,回溯了近百年五四阐释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五四阐释的意义功能,是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多数学者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向来强调其"新"的一面,至于它和传统的关系,除了着眼于反传统特别是反儒家之外,其余便很少涉及。其实,五四运动与传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尤其体现在这一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接受上。如果没有固有的传统文化背景,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将难以走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对于我们正视历史从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