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张志平 《世纪桥》2008,(6):31-31,45
“大学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内圣一外王”的和谐伦理精神。它的当代价值就是让我们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重新反思现代性,重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观点,实现“自然一人一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也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拓宽了路径。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和社会伦理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核和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定社会规范与实践中形成的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其内在道德品质、道德规范与外在道德实践形象的统一体。它体现的是大学生作为道德人的规格与定式,是其道德属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诸如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见贤思齐的自律精神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道德成果的总和,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情操和崇高的精神风貌,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我…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位有责任担当的青年共同努力。关怀伦理着眼于人的关系性属性,关注个体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关怀的道德内涵、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关怀的特质,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关怀伦理所倡导的榜样、对话、实践与认可的方法又为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基于关怀伦理视角,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进一步探析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实路径,以助益于大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民族伦理认同就是作为个体性的公民对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承认与归属,即一种实体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外来的价值观正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伦理认同,对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伦理认同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伦理感,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伦理认同。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当代大学生群体根本利益、反映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诉求,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起有益的维系与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构建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科学”的国家层次。“公平”的社会层次和“理想、善学”的个人层次。这三个层次系统、有机地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杨帆  张伟 《唯实》2012,(2):25-28
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公共生活领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一种外在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存在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当形而上学的抽象预设及教条化、形式化的灌输相继遭到失败时,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提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沈湘平 《唯实》2003,1(10):4-9
伦理的主体是人 ,人是类、群体、个体存在形态的统一。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类的存在与发展的要求对群体、个体活动的规范性日益凸显出来 ,全球伦理正是这种规范性的重要表现。因此 ,考察全球伦理 ,必须注意区分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这样两重视角 ,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楷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两大历史重任:一是知识建构,二是精神成人,二者缺一不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关于21世纪世界教育战略研究的报告中倡导的“四学”: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其根本宗旨也是要求一要学好知识,二要学会做人。许志伟同学不愧为“四学”精英,做人楷模。他的心路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目标和途径,他的事迹蕴含的时代精神正是“自觉的主体意识和自由、自觉的批判精神”。这是许志伟同学精神成人的两个显著特点,也是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基本目标,更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5,(8):44-44
万俊人在《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3期撰文.主张从政治伦理的综合视角切入“和谐社会”的主题.认为制度美德和公民美德是和谐所需的必要的政治伦理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基本制度的正义安排与台法有效地运作.社会伦理规范的合理有效的规导与协调,公民个体美德的修养与自律,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生活进入一种有序和谐的发展状态。这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不仅是政治的和法律的.而且还有社会伦理的和公民道德精神的。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道德教化,而礼治则是开展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儒家礼治学说有助于当今时代的伦理建设。儒家伦理范畴和伦理关系,如“仁爱”、“忠孝”等。对当代伦理建设的正面人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编制一个适用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理想信念的工具,从不同纬度既能测出个体又能测出总体的情况,以便于教育者评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特点和现状。通过对721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维度26个项目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问卷”,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笔者使用同样的方法对870名大学生进行再测,证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问卷”是信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内圣-外王"的和谐伦理精神。它的当代价值就是让我们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重新反思现代性,重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观点,实现"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观点搜索     
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条件万俊人在《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3期撰文,主张从政治伦理的综合视角切入“和谐社会”的主题,认为制度美德和公民美德是和谐所需的必要的政治伦理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基本制度的正义安排与合法有效地运作,社会伦理规范的合理有效的规导与协调,公民个体美德的修养与自律,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生活进入一种有序和谐的发展状态。这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不仅是政治的和法律的,而且还有社会伦理的和公民道德精神的。数字里的中国社会和谐度朱庆芳在6月23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实践观奠定了经济伦理的人性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经济伦理的主体,现实的个人是自然与历史、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从根本上冲破了经济人崇拜的迷雾;马克思的实践观彰显着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双重理论品格,从根本上弃绝了一切从抽象原则上寻找经济伦理生成与演进的唯心主义路径,同时突出了经济伦理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功能,指明了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取向。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经济伦理内涵,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沿着趋势分析、阶段划分和立足于质性研究基础上的批判性思考等路径,当前中国家庭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系统梳理中国家庭模式变迁的形态、总结其中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家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构—功能”视角下,中国家庭模式沿着“社会—家庭—个体”的主线,呈现出由封建帝制时期传统伦理型大家庭、到集体经济时期谋生型核心家庭、再到市场化时期讲求代际功能调适的直系家庭的演变形态。这一变迁起源于生存及秩序建构需求,受国家与社会的互嵌互动驱动,并在传统家庭价值伦理淡化而新的价值规范尚未产生的背景下呈现出表征与内核“二元断裂”的特点。以直系家庭的回归为起点,实现“国家—家庭—个体”相对独立与黏合,以平衡个体有限自由、家庭“本体性”价值和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关键在于推进“家庭友好型社会治理”。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事涉家庭政策的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17.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但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意识不断淡化,艰苦奋斗精神越来越被忽视,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遗失,既有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更有学生主体艰苦奋斗精神意识的欠缺。针对这些原因,本文力图提出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内因、外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8.
崔永和 《唯实》2008,46(6):22-2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元价值取向的并存以及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促使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发生分化,呈现出传统公利性伦理、市场利己性伦理与生态环境伦理并存的局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构建和遵循“三维伦理”规范,有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环境优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伟  杨帆 《唯实》2010,(6):34-37
科学发展观是“如何追求美好生活”这一古老伦理问题的一种当代转换和回应,蕴涵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它不仅拓展“美好生活”主体的范围,丰富“美好生活”的内涵,规定“美好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提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正因如此,科学发展观才是科学的,进而伦理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是一个现实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现代市场经济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扎根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命运如何,如何构建新文化,这是一个跨世纪的研究课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从时间外延上看,大体可限定在“五四”运动以前;从内容蕴涵上看,指在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支配着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精神意识观念.其特质是以个体的小农经济为生产力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影、以儒家伦理为正统和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