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文  杨胜云  张敏 《台声》2002,(8):16-18
从6月22日到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声》杂志、《今日中国》、“海峡之声”、“金陵之声”5家媒体,以“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为主题,联袂到上海采访多家台资企业,透视台商投资上海热的现象。到上海来是为了求发展2000年,讲述一个台湾人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书———《我的上海经验》,在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该书作者陈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可每次到上海去,我都是很愉快。但是回到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2.
郭衍莹 《春秋》2010,(4):24-26
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火纷飞和流离颠沛逃难中度过的。我父亲是山东蓬莱马格庄人。因家境贫困.年轻时就早早去上海谋生。我母亲是太湖边横泾镇人。自幼父母双亡,寄居亲戚家。因不堪歧视。一个人逃到上海。我父母结婚后,父亲仍在上海干活。母亲则带着一家子在上海附近江苏嘉定南翔镇(现划归上海)石皮街一条小巷租房居住。那里房租便宜。住的很多是在上海打工的家属。1931年12月.我出生在南翔。  相似文献   

3.
峥嵘岁月在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2·28”起义被镇压后,我为避开国民党的搜捕,于1947年4月下旬改名,躲在船底到了上海。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党活动,1949年迎接了解放。50年前的那一段历程,正值新中国诞生前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时期,是我人生道路上大转折的峰峰岁月。正当“2·28”起义被镇压,我们的台湾自由报社被封,社长王添灯被捕,我也到处躲藏时,同村小伙伴约我一起到上海,找他父亲李伟光。我想,正可借此在上海观察全国局势和前途,考虑自己的出路,便欣然同行。到了上海就住在李伟光医院里。上海高楼大厦林立、商店里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4.
上海志愿者严王君(上海某航空售票处工作人员):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对上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程度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当那位执勤的老太太来到我身边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温暖。还有110的民警、第一医院的医生、护士,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感谢。但是,我也有一些...  相似文献   

5.
“上海姑姑,上海姑姑,此刻几点钟了?”每当黄昏,总有一个黄毛丫头,身背一只黄帆布书包,经过我们村学校东侧的桥头,若是能看到一个衣着打扮特别好看的女人,她便迎上去,甜甜地嚷起来。呵呵!那个压根儿不懂得时间观念的毛丫头就是我。那个“上海姑姑”是我的一位在上海工作、正回乡探亲的远房亲戚,  相似文献   

6.
心理求助者:卞亚敏,女,26岁 一位浪漫女孩的自述 (一)邂逅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美国独资企业。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希望我嫁给上海人或外国人.我不以为然.我相信.缘分来时.地域是挡不住的。  相似文献   

7.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生活在宁波慈溪的一个乡村里,见世面很少。平时吃土菜、穿土布、讲土话、干土事,但那时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很多的乡下人都能上学读书。1972年,我成了村里千百年来第一个高中毕业,并在1973年空军特招文化兵时应征入伍。在苏北盐城某部又经历了一番“乡北佬”式的磨练,于1979年调入上海空军某军军部工作。当年的上海,在我眼里是神圣的大上海,但部队驻地杨浦区却显得破破烂烂。1982年,我依依不舍地调离上海,到六朝古都南京,在南京军区空军组织部工作17年;  相似文献   

8.
上海解放那天,解放军坚持不入民宅,哪怕是伤病员也一律睡在马路边。这一举动感动了上海市民,包括对解放军不甚了解的人。对此我过去是知道的。哪晓得60多年后.我才发现自己对这一壮举的认识并不深刻。  相似文献   

9.
挚友情谊     
马正祥 《现代领导》2010,(12):46-46
在我身边,一直珍藏着我和我的朋友王汝刚在庆贺上海《支部生活》杂志创刊50周年时一起合影的照片。这不仅是因为当年王汝刚扮演的王小毛等艺术形象使我常常会笑出眼泪,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更难忘的是他还和上海《支部生活》的关系非同一般,感情很深。回首往事,多少年来我怎么也忘不了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0.
海飞 《观察与思考》2009,(15):25-26
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夏天的凌晨,我开始在日光灯下回忆我八十年代末的青春。 1989年3月20日我收到了入伍通知书,4月9号上午我在村庄外的土埂上,向送别的亲友们挥了挥手,很像电影镜头里送亲人参加游击队一样。那天下午我和八十名诸暨籍新兵从诸暨火车站出发,乘军列到达上海,再从上海十六铺码头乘轮船到南通。  相似文献   

11.
秋风乍起的一个晚上,突然接到小李的来电,说文友老叶将要从福州来上海听弹词开篇,让我搞几张票子。因为太匆忙,恰逢上海评弹团又在夏季整修停演,虽经多方打探,仍没能如愿。日后见面时,小李问什么是弹词开篇,什么是评弹。我说三言两语说不清,哪天我写出来告诉你吧。  相似文献   

12.
方介堪先生是我在上海结识的。1975年10月间,方先生来上海小憩,住在位于黄河路上的女儿方丹文家。经他的弟子韩天衡兄作介绍,使我有幸拜见了这位心中景仰已久的印坛泰斗式人物。  相似文献   

13.
徐伟 《时事报告》2004,(2):54-55
我的家乡在江苏南通。在上海读大学的2年中,每天耳闻目睹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繁荣景象。我总在思考:南通和上海一样,位于长江和黄海的交汇处,在整个长江三角地区中,也只有这两个城市具有通江达海,集黄金水道和黄金  相似文献   

14.
佘曼 《两岸关系》2008,(3):51-51
英姿勃勃、雄伟高耸的东方明珠,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彩带般的黄浦江,这一切都在展示着现代化都市的壮丽。上海,你真美! 我是一个来自台湾的孩子,因求学之故,五年级时辗转到了令人向往的新加坡就读,后来又被父母带到了上海读书。在来上海之前,我对这个城市十分陌生,并因此感到些许担忧,  相似文献   

15.
“谢谢你们过来一下,帮助我把我爸爸画的油画拍摄下来,我要用Email发给我的妈妈,让她看到爸爸的作品出现在我上海的家里。”这是5月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上海长宁区一座宽敞的公寓里,新到任的英国驻滤总领事戴伟绅先生正在家中接受本刊独家专访。在回答几大问题的间隙、宾主共进咖啡的休闲时分,他请随行的摄影朋友帮点小忙。  相似文献   

16.
“因为我有记忆力,北京和上海使 我有记忆力,所以北京和上海的这个季 节有了春天……”台湾知名历史学者、 作家李敖在上海以简短而富于诗意的言 词,概括了他56年后重返大陆的体验。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把李敖的神州 文化之旅形容为惊奇,也可能是惊险的 文化之旅。 此前,刘长乐用了很长的时间说服 李敖,使他在70岁的高龄,克服心理 障碍得以飞行。 李敖行前在台北、北京和香港三地 记者会上答谢刘长乐:“我非常同情凤 凰卫视的刘老板,因为他把李敖带进凤 凰卫视。我进凤凰改写了一句成语,这 个成语本来是‘误上贼船’,我觉得不 是误上贼船,而是我,贼上了船,贼进 了凤凰卫视。”  相似文献   

17.
《上海支部生活》2006,(8):55-55
我是五十年代末从乡下到上海来参军服役、读书的,也算是半个上海人。我觉得上海人堪称是可爱的。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文化建设、法制与道德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上海没有相当的软实力,绝对吸引不来众多的中外投资者。“上海人可爱吗?”这个讨论的意义在于警醒那些“七不”做得不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遵守不力的少数市民。我们应该宽容.我们更应该警醒。——潘国才  相似文献   

18.
《现代领导》2010,(5):4-4
2010年5月1日。159岁的世博会,将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东海之滨的上海.打开大门。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上海世博会组织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主任俞正声表示。上海已准备就绪,“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是我们上海的光荣。是我们向全国人民交的一份答卷,我相信我们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19.
上海,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魅力、最有活力的东方大都市。在这里,每天都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许多外国人认为,浦东是爆炸式的高速建设。报载: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上海访问时,站在黄浦江边对市领导说:“据说世界银行报告写着,上海的建筑吊车占全世界的17%,是吗?”市领导回答,我也听到这个数据,但不能确认全世界有多少吊车,因此我不能给你一个肯定的答复。但是我知道浦东地区每昼夜消耗建筑材料10万吨。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中国的长城是历史,中国的大运河是历史,中国的浦东也是历史。”  相似文献   

20.
春节即将到来,闸北区委宣传部部长陈永弟伯伯和办公室主任钮荣森叔叔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我家问候我和我妈妈,还带了生活用品。在得知我今年要回家乡过年的消息,陈伯伯提议让我在上海过一次年。我好奇地想知道在上海过年和在家乡过年的区别,就答应了下来。没想到,第二天,陈伯伯就来电话告诉我春节里的安排。大年三十的晚上,陈伯伯带我去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则是钮叔叔带我去他家玩;大年初二是宣传部科长朱瑾阿姨带我外出游玩;大年初四,就去陈伯伯家。听了这么丰富的安排,我想,这个假期生活一定很丰富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