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析违反附随义务担责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的酒店顾客状告五月花饮食公司人身伤害赔偿一案在社会上引起不小影响。现将案情简述如下:原告李萍夫妇带8岁孩子在被告的五月花餐厅大厅就餐,当隔壁包厢服务员开启客人自带酒盒时,伪装成酒盒的爆炸物突然爆炸,致使李萍儿子被炸死,李萍二级伤残。李萍夫妇以被告五月花经营管理不善发生爆炸事件,造成顾客人身伤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为由,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共计103万元。一  相似文献   

2.
据了解.在赞成规模所建设的律师中,热心联合的居多.实施联合的居少.联合前对律师所如何做大做强的理论及律师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的则更少.其表现往往是有实干的激情,无研究和探讨的耐心.甚至有人认为对如何创建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律师所理论的研究是一种空谈。那么.理论和实践何者为先.对如何创建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律师所理论及律师文化的研究意义究竟有多大?于是,使人联想到了“五月花号公约”。1620年.承载着102人的原本用于捕鱼的“五月花号”小船从英国驶向大洋彼岸的新大陆,经过65天与风暴、饥饿、疾病的搏斗之后.人们终于看到了新大陆的海岸线.这时候.船反而停了下来.船上的成年男子们在讨论,我们将如何管理未来的新世界.依靠领袖的权威?军队的威力还是国王的恩赐?人们决定将这个问题弄清楚后再上岸.最后他们决定共同签署一份公约.名为《五月花号公约》.  相似文献   

3.
时隔三年,在这“人间五月花芳尽,鸟语花香又一春”之际,笔者再次来到圣地延安采访市劳动模范、县人大代表——常建立。  相似文献   

4.
作为本案的被告代理人,我认为:一、五月花餐厅作为本案的被上诉人,诉讼主体不适格。真正的被上诉人应当是实施爆炸的直接加害人。理由如下:1、“五月花”餐厅没有实施侵权行为。《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可见,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首先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本案中,所涉及的用酒盒伪装的“炸弹”之所以发生爆炸,是由于犯罪分子把炸弹伪装成酒送给顾客,顾客把伪装成酒的“炸弹”带入了餐厅。而且事实上,连携带该炸…  相似文献   

5.
【案情介绍】1994年10月21日傍晚六时左右,二原告李萍、龚念带8岁的儿子前去被告的五月花餐厅就餐,被告的礼仪小姐安排他们在“福特”包房的外边就座,“福特”包房的东、南两墙是砖墙,西、北两墙是模板隔墙,原告的儿子靠近该木板隔墙的外侧就座。约六时三十分左右,“福特”包房突然发生爆炸,原告李萍及其儿子随即倒下不省人事,经医院抢救,李萍进行了左上肢截肢术及脾切除术,伤愈后被评定为二级残废;儿子抢救无效死亡。经查明,五月花餐厅的这次爆炸发生在餐厅服务员为顾客开启“五粮液酒”盒盖时,伪装成酒盒的爆炸物是…  相似文献   

6.
金洁 《法制与社会》2014,(15):66-67
原告李萍、龚念夫妇二人带着8岁的儿子龚硕皓,与朋友到五月花餐厅用餐时,旁边的"福特"包房在服务员开启伪装成酒盒的爆炸物时发生爆炸,龚硕皓经抢救无效死亡,李萍伤愈后被评定为二级残疾。据此,夫妻起诉要求五月花公司赔偿403万元。一审认定五月花公司不构成违约和侵权,不能因此承担民事责任。二审判决五月花餐厅赔偿李萍、龚念30万人民币。为何在业已明确侵权责任、违约责任不成立情况下,赔偿责任依旧存在?本文欲真实地重温法院的判决思路,审慎挖掘法官判决的出发点,从中寻找到司法之内的正义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7.
肖奇 《中国律师》2002,(5):55-56
【基本案情】1999年10月24日晚6时左右,原告李某、龚某与八岁的儿子,一起到珠海市香洲五月花餐厅就餐,礼仪小姐安排在一包房内。约6时30分左右,隔壁包房发生爆炸,导致李某重伤(二级残废),李某和龚某的八岁儿子死亡。经查,爆炸是由一名犯罪嫌疑人蓄意想危害某医院的一名医生,故意将自己制造的炸弹伪装成酒送给该医生。该医生把酒带回家中放置了一段时间。1999年10月24日晚,该医生也到“五月花”餐厅就餐,并把这瓶伪装成酒的炸弹带入餐厅,准备“饮用”。当餐厅服务员开启酒盒盖时,“酒瓶”爆炸,造成原告之…  相似文献   

8.
从夹江打假案看行政法治的若干现实问题莫于川目前,我国行政法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基础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大大制约着行政法治目标的实现。轰动全国的夹江打假案(指1995年7月28日发生在四川夹江县的行政执法案及随后相继提起的行政诉讼案)所暴露出的...  相似文献   

9.
司法责任制改革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在案件分配中实现了“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工作机制,为案件办理的公平公正奠定了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新要求的提出,现有分案模型的分案因素单一、分案功能简单、无法适应改革要求等问题逐步显现。检察机关应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以案件难易、检察官能力、办案风险、工作量均衡为指标要素的智能化分案模型,提升分案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性,以适应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扩大了刑事自诉案件的范围。扩大的类别有:危害公共安全案,杀人、重伤害案,刑讯逼供案,诬告。陷害案,强奸案,拐买人口、拐买儿童案,非法管制、非法搜查案,抢动。抢夺案,盗窃、诈骗案,敲诈勒索案,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等案类。笔者称这些案件为“本应公诉的自诉案件’。之所以“本应公诉”是因为这些案件一般情况下应提起公诉,只是由于公安机关。检察院未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转化为自诉案件。下面就律师在办理这类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同仁。把握好这类案…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0月24日,珠海市五月共餐厅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爆炸案,造成二人死亡、十四人受伤。在惨案中受害最深的李萍一家,八岁的儿子当场死亡,李萍被炸断左臂,炸伤脾脏(二级伤残),受李萍的委托笔者作为其代理律师之一,参与了民事赔偿案的一审、二审的诉讼活动,二审的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认为:五月花餐厅的营业行为与本案爆炸事件的发生有客观事实结果的联系,为平衡当事人的损害结果,贯彻民法的公平原则,本案的情由五月花公司补偿李萍30万元。  相似文献   

12.
民事检察类案监督指向同类案件和同类问题两个维度。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类案监督的功能应当定位于纠错、预防和诉源治理,并通过明确类案监督的判断规则,制定民事检察类案监督指引,构建类案精准监督模型和“质效导向、类案为主、数据赋能”检察大数据平台,完善类案监督考评机制,不断提升民事检察类案监督质效。  相似文献   

13.
在评选“最佳办案手”(含律师刑事辩护和诉讼代理)活动中,襄樊市8个律师事务所的10名专职执业律师从1993年至1994年6月底办结的刑事辩护案中报送了18件案卷(诉讼代理不计其内)参评。在评审中,我们深感近年的刑事辩护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却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录成报告,也许不无神益。一、基本情况(一)从审级看:一审案16件(其中基层法院一审案12件,中级法院一审案4件),二审案2件(中级法院二审案1件,高级法院一审案1件)。(二)附犯罪结构看:共同犯罪案5件(均为简单共犯),个体犯罪案13件。(三)从犯罪类型…  相似文献   

14.
博弈刑诉法     
叶飞 《法治纵横》2011,(20):17-19
十余年间,杜培武案、佘祥林案、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相继曝光,不断拷问着中国刑事司法的痼疾。《刑事诉讼法》存在的问题一再被审视。  相似文献   

15.
孙跃 《法学》2023,(2):19-31
类案裁判要点的运用主要依靠类比、归纳及演绎等法律推理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类比推理运用不充分、归纳的裁判要点难以满足决疑需求、作为演绎推理大前提的裁判要点规则不明确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对基于类案适用的类比推理缺乏重视、类案裁判要点聚焦效果不明显且内容功能单调、类案裁判要点规则的构建缺乏法律发现与法律解释方法的支持。完善类案裁判要点的运用方法,需要提升类比推理的运用精度并扩展其运用场合,在归纳时结合争议焦点增强裁判要点的聚焦效果并扩展其内容与功能的维度以提升其决疑效果,为类案裁判要点规则的构建提供法律发现与法律解释方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一起盗手机案,一起盗葡萄案,虽然两起盗窃案相隔8年之久,却同因被盗物品的估价问题而颇受争议。最终,天价葡萄案的犯罪嫌疑人意外地获得了检方不起诉的决定,而天价手机案犯罪嫌疑人的刑期也于2012年12月28日由10年改判为2年。  相似文献   

17.
审理辞退争议案件中的几个问题张凤翔,桂惠国近两年来,劳动争议案日趋增多,其中尤以辞退争议较为突出,处理的难度也较大。据统计,由于这类案子牵涉的社会问题比较复杂,处理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难点;从而要求审判人员必须慎重采取相应对策。辞退争议案性质和范围的认定...  相似文献   

18.
肖瑶 《政府法制》2010,(11):40-41
在全国引起一时轰动的郭京毅案已尘埃落定。郭京毅案的来龙去脉等细节虽然尚不十分清晰,但是其与外资之间的立法游说问题格外引人关注。如今立法游说已是一个半公开的行为。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利益集团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为争取自身的利益而对立法、行政机关进行立法游说,腐败开始向立法领域渗透,郭京毅案就是一例明证;另一方面,我们还是不敢直面立法游说,更不用说为立法游说建章立制。  相似文献   

19.
李振贤 《法学家》2023,(3):45-59+191-192
与域外判例法思维主导下的类案同判理论与实践不同,中国语境下的类案同判具有多重意涵与特定的实践机制。中国语境下类案同判的背景是以判例广泛运用为基本条件,在法院整体运行中解决司法共识的形塑问题。由多层次的中国语境所决定,类案同判兼有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司法伦理的基本原则、司法裁判的基本方法与审判监管的基本方式等多重意涵。在司法实践中,“类案”辨识机制是基于“价值单元”的案件相似性的再现,“同判”实现机制则是综合考量司法权威与司法理性之基础上类案司法见解的趋从。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司法共识的制度化塑造,应注重类案同判的诉讼程序构造、判例运用制度的系统性完善、类案同判的信息化赋能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死亡人肖像权初探——鲁迅肖像权案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肖像权案涉及到两大问题,其一是死亡人有无肖像权?其二是肖像权中有无财产权?笔者近年作为鲁迅继承人周海婴的代理人参与了鲁迅肖像权案全过程,对上述两个焦点问题反复进行思考论证,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并觉得现行立法和司法对上述两个问题所涉甚少,为推动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