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如今当红的“人肉搜索”风潮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意识,满足了公民对信息批露公开公正的要求,但在“人肉搜索”中公开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的范畴,“人肉搜索”过程中的不适当的行为很容易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现象及隐私权界定的分析,探讨了“人肉搜索”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依据以及司法救济途径,简析如何把“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收为己用,真正做到对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略论“人肉搜索”的刑事规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肉搜索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寻找具体的人或事的搜索方式,其通过网络对特定个体的信息公开,使这些信息处于不特定多数人可知的状态,使个体的隐私权受到侵犯。从现行立法来看,人肉搜索的部分行为类型可以成立诽谤罪、侮辱罪或国家机关等工作人员出售或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相似文献   

3.
高扬 《法制与社会》2013,(31):158-159
二十一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信惠时代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担心起来,比如说骚扰电话、人肉搜索及各种诈骗信息的出现.人们电脑中的私人图片与信息也突然会被不怀好意者公开,这使人们的隐私权严重受到侵犯.尤其是对于企业高管人士来说,一些内部资料的丢失以及商业信息的泄露将为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信息时代有利有弊,但是人们无法避免在信息时代中生活,社会各界许多人士希望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基于此,本文将从隐私权到个人信息权的发展着手,对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立法设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本身只是一种搜索方式,具有中立性,但是"人肉搜索"存在侵犯他人隐私,泄漏他人个人信息的可能,因此需要对"人肉搜索"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一般的"人肉搜索"行为,不应禁止,但是同时应该将"人肉搜索"置于隐私权保护的视角下进行考察,对于侵犯个人隐私,泄漏个人信息的"人肉搜索"行为,应该予以禁止,满足私权利保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侵权责任法》以列举的方式将隐私权确定为一项基本民事权利,人肉搜索公开个人信息涉及侵权法上的隐私权保护。人肉搜索第一案的终审判决表明,网络环境中的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法律保护。本文首先对该案进行简要回顾并阐述人肉搜索的社会功能定位,然后针对网络环境中隐私权保护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侵权责任法》中的相关条款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6.
8月25日,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有人提出,网上通缉、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同样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7.
10月9日,最高法院颁布规定,明确约束利用网络公开他人隐私信息,其中包括人肉搜索曝光个人信息。它于10月10日起施行。有人担心,这会重挫网络反腐。日前,参与该部司法解释制定的专家表示,“人肉搜索”公布“表哥”“房叔”们的贪腐信息可以免责。  相似文献   

8.
杨涛 《法治与社会》2008,(12):18-19
8月25日,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志刚提出,“网上通缉”、“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同样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9.
吴洪爵 《法制与社会》2010,(27):296-296
“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隐私权的思考。基于我国法律保护现状,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迫在眉睫。本文在考察各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基础上,基于法经济学“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认为美国“自由流通论”式的立法模式应该是我们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最早诞生于2001年的猫扑论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并不必然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人肉搜索本身不存在是否犯罪的问题,我国刑法对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公民个人信息的人肉搜索已有相关规定,没有必要将人肉搜索的入刑予以单独规定,只有当行为人采取人肉搜索的方式侵犯了他人隐私或个人信息,情节严重时才涉及纳入刑法规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最早诞生于2001年的猫扑论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并不必然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人肉搜索"本身不存在是否犯罪的问题,我国刑法对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公民个人信息的"人肉搜索"已有相关规定,没有必要将"人肉搜索"的入刑予以单独规定,只有当行为人采取"人肉搜索"的方式侵犯了他人隐私或个人信息,情节严重时才涉及纳入刑法规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箐 《法制与社会》2011,(18):257-258
近些年,人肉搜索在网络上的盛行已经掀起了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特定的真实信息,在充分实现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存在着侵犯公民隐私的现象.有效的规制人肉搜索有利于促进互联网的文明、有序的发展.本文结合近几年与人肉搜索有关的重大事件,对现今的我国人肉搜索立法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因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传统隐私权保护为基点的现行立法与司法,无法完成现代隐私权,特别是个人信息隐私权所强调和要求的保护架构.在权利配置上,无法实现对传统隐私权按照个人信息处理程序的不同阶段进行权利增设与重置.在保护机制上,无法通过司法能动主义建立个人信息隐私权,特别是基因隐私权所要求的公共监督框架.因此,在后基因组时代,应当坚持以个人信息法作为个人信息(包括基因信息)保护的基本制度框架,在个人信息法的范围内,对作为高度敏感个人信息的基因信息予以特别处理.  相似文献   

14.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中追踪检测、收集及分析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和流动信息是出于社会大多数公众的生命安全之考虑,是实现公共管理手段的体现,可以达到对传染疾病的有效防治目的.但个人信息收集主体不规范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之可能,造成相关当事人的利益受损,如何平衡个人信息采集与公共利益保护依旧悬而未决.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个人信息利用为全新视角,对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进行研究,对于破解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实践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依据,结合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个人信息保护豁免的域外实践,指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一些困境,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缺乏专门的立法和事后具体的利用规则.未来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同时应确立合法性原则、目的限定原则、最小范围原则及保密性原则为内容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个人信息处理原则来进一步规范信息控制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美国信息隐私立法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齐爱民 《时代法学》2005,3(2):109-115
美国法以隐私权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在公领域,实行分散立法模式;在私领域,美国选择了行业自律模式,在全球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制定信息隐私保护政策和法律的基本思路是力求在信息流通和隐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信息隐私权是美国信息隐私法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随着社会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而产生的,指个人针对其信息所享有决定权、支配权和控制权。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公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社会下,个人信息隐私权不仅受到来自私权主体的侵犯,而且因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变革,个人信息隐私权也受到来自公共部门的侵犯。因此,对个人信息隐私权进行公法保护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我国尚未有个人信息隐私权专门保护的公法文本。本文以保护个人信息隐私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的比较考察,提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公法保护的初步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信息权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民事权利.从权利主体来看,信息权包括个人信息权和公共信息权;从权利属性来看,信息权还包括信息人格权和信息财产权.国外关于信息权保护已经有了司法判例和相关立法.从考察国外信息权判例及立法的基础上,求证信息权保护的理论正当性,并对目前国外信息权立法和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予以反思,继而构建比较完整的信息权理论体系.在理论指导和对我国现行相关立法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信息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监督机制,在我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搜索方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可能侵害被搜索人的隐私权。本文在“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冲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平衡“人肉搜索”发展与隐私权保护的几点立法建议,以期促进“人肉搜索”形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人肉搜索事件频发,其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和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于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安全问题的担忧。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以及网络隐私权的介绍,探讨了人肉搜索对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以及我国当前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现状,并提出关于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促进信息流通、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因网络自身的特性、网民素质的限制,以及我国相关立法的不健全,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失去其平衡点,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亟待相关法律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制.鉴于刑法入罪逻辑思路、隐私权和网络相关立法的不完善,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适宜将“人肉搜索”独立成罪,动用刑法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