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苏共二十七大将发展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提到突出的地位,作为苏联加速发展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战部分。并在苏共党纲新修订本中以显要位置指出:“现阶段发展社会的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以及在使劳动人民及其集体与组织极有效地参与解决国家与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日益全面地实行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今年1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再次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人民自  相似文献   

2.
陆南泉 《理论学刊》2008,5(1):71-74
农业落后一直是苏联与其继承国俄罗斯的一个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这迫使苏联时期各届领导人一上台都先抓农业问题.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与普京亦力图通过农业改革来解决农业问题.他们的改革涉及到两个相互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内容:农业土地所有制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组问题.总结这一领域的经验教训,中国亦可得到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斌 《世纪桥》2013,(12):69-71
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十余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是个热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探析除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在苏联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其对苏联转型表现出来的"变革激烈"与"参与冷漠"并存等特征的影响,从中总结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苏联哲学有两个基本特点自觉地为政治服务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苏联的国情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的产物,是与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相适应的.人们批评它们一方面限制了哲学家的学术自由,另一方面片面强调了科学理性,对人和人的主体性、人的精神生活有所忽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对俄罗斯社会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包含着崇高的精神追求,是不能简单否定的.  相似文献   

5.
张树华 《红旗文稿》2012,(20):28-3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社会出现危机。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先后打出了"民主化、公开性、改革与新思维"等口号,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搞乱了苏联社会、搞垮了苏联经济、瓦解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这也意味着统一的苏联国家不复存在。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自由派掌握了俄罗斯的国家大权。1992年开始,国家解体、政权更迭、制度更替,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一场以"私  相似文献   

6.
《苏联兴亡通鉴》把苏联兴亡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给出了10个方面的深刻总结,既包括成功经验,也涵盖失败教训。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社会长期的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自由民主与法治的矛盾,党政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苏联历届领导人对此认识不到,更无法妥善加以解决,终于酿成全面危机,导致亡党、亡国和亡制。把苏联崩溃这样重大历史事变,归结为个人错误是可悲的难心史观。苏联的失败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坚持教条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灾难。苏联不是毁于改革,而是毁于拒不进行改革。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社会,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复兴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高放教授总结历史教训,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前景充满信心、矢志不渝。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社会各界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解体带来的社会后果,纷纷进行分析和反思.有些政界人士和学者如叶利钦、阿尔巴托夫等,他们认为"苏联消失是必然的","它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寿命";但是相当多的政界人士和著名学者都认为,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人为的错误导致了解体",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苏联的垮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历史中较为稳定与繁荣的时期,但在这种表象之后,也隐含着暗流与危机.随着对苏联研究的逐步深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解体中的影响也逐步被人们所重视.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未能逃脱斯大林体制的影响,从而使苏联指导理论持续教条化,政治人物特权化,并由此造成了体制运作的最终僵化集权.本文拟从理论、人物、制度三个视角,对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解体中所发挥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以期完整、系统的了解苏联解体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现实指导,更好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中,先后有超过700名的苏联志愿飞行员来中国参战,其中包括航空机械师共有200多人为中国人民的自由与独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苏联派往中国的志愿飞行员都是非常优秀的飞行员,他们中许多人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他们中有: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С.И.格利采维夫、С.Л.苏普伦、Г.П.克拉夫琴科,以及一次获得“苏联英  相似文献   

10.
高静宇 《党史博采》2005,(1):156-158
科茨教授认为,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现在来谈苏联解体的意义还为时尚早.对于我们来讲,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如何看待解体的原因.西方学界内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存在着五种流行的解释,最流行的解释之一是苏联的社会经济体制由于内部原因而失效了.科茨教授认为这一解释缺乏历史证据,因为尽管计划经济存在着问题,但在解体前苏联每年还有2%的经济增长,只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中央计划经济解体后,苏联才分崩离析.第二种流行的解释是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民主改革赋予了人们投票权,人们投票支持了资本主义.但是,1990-1991年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人希望保留苏联.第三种流行观点是,苏联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垮的,但科茨教授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17年苏维埃最脆弱的时候都没有搞垮苏维埃俄国,更何况在1991年,苏联已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是苏联共产党的继承者,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获得人民的支持,一度成为俄罗斯政坛影响力最大的政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减弱,党内纷争不断,党的建设面临新时代的考验.为此,2008年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出台了新党纲,对党的建设、发展方向等作了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期,苏联共产党、印度国大党等中外大党相继出现政党发展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和公民社会的兴起,以及由此引发的治理理念的深刻变迁,导致传统政党治党方略的失效与回应滞后,是政党发展危机出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后期,经济体制僵化,限制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项改革没有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为指导,没有切实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上去分析,可以看出苏联的解体有其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现实上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党的文献》2008,(1):4-12
编者按: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伊始,发展同苏联的外交关系,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  相似文献   

15.
苏联驻华南顾问团军事部(或称军务处)的日志为俄文打字件,共194页,现藏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日志时间始于1924年7月19日,即苏联派往华南的首席军事顾问巴甫洛夫牺牲次日.日志对于"为着中国自由而战的第—位捐躯者"巴甫洛夫将军溺水、解剖、灵柩运送及追悼会情况留下了详细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一珍贵文献,对巴甫洛夫死因以及巴甫洛夫之死对于苏联华南顾问团工作造成的影响,有原始的记载,还原了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问题上,"一致论"和"突破论"提出了迥然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分别强调二者的相同、相异,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苏联模式和苏联剧变的看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根本性质和基本制度、思想路线和主要经验、具体制度和体制模式等方面对苏联模式有重大突破和创新,但不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否定.我们应结合历史和现实条件.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历史地、辩证地理解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其长期坚持苏联模式的结果。苏联模式又叫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则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将市场经济灵活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逐步减少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干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态度,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走上了由科学社会主义转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种改旗易帜的邪路;他通过全盘否定斯大林,把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历史自我丑化为"犯了罪"的"极权社会主义"、"专横社会主义",从而创造了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前提;他又通过倡议"公开性、民主化、社会多元论",召唤反共势力集结起来推翻共产党的领导,这就促成了苏联解体这一20世纪的最大灾难。  相似文献   

19.
宋惠昌 《新视野》2003,2(1):72-74
原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文化上的因素。在原苏联共产党统治时期,苏联社会始终没有形成与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文化,并且二者之间越来越对立。所以,文化的多元性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的社会性与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与学术政治化、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制封闭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长期不能解决,这就是说,苏联共产党并没有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这是导致苏联政权迅速解体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还是在社会体制上,都是对苏联模式的超越,是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克服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