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推力"和"内拉力"及其互相作用是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成功地实现了一亿多人的大转移,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目前,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这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庞大;社会结构转型同经济结构转轨相结合,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二元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落后的农村教育,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倾斜性;兼业型;粗放型;布局分散、结构低、层次重复;剩余劳动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再到转移;多层次、多样性;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减弱;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欠发达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社会体制约束;制度法规约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就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加以正确引导,统筹安排,有效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国民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越趋困难,就业极不充分.据统计,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超过5亿,"整、半劳动力"过剩已经超过了3亿,且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现涉及到许多问题,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行、农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等,这些问题仅靠农业部门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式单纯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实践也证明,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时期,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良好的城乡发展互动机制,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在传统的经济理论看来,边际生产力几乎为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是解决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然而,发展的结果用事实告知我们,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逐年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经济发展的"福音"。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着重以模型为基础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庞大;社会结构转型同经济结构转轨相结合,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二元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落后的农村教育,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 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建国后不久就存在 ,到目前为止 ,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与就业问题已成为继解决吃饭问题之后最为沉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 ,从1978~1997年 ,我国已有2877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实现了完整转移 ,即实现了产业转化和地域转移 ;到1997年 ,我国已经有13527.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完整转移 ,即只实现了产业转化而未实现地域转移。据不同口径的统计结果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仍有1.5~2亿人口。情况特殊的是 ,我国的工业化已有相当的水平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8 % ,但农…  相似文献   

10.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弱质和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之传统跨越式转移模式的局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难度越来越大。鉴于此,重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就成为必然选择。在当前情况下,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梯度转移更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它更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步骤、持续渐进、科学合理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长华 《求实》2005,(Z1):124-125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家已经下决心推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市面向农民高筑的户籍壁垒,为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仍处于原有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下,而且20世纪末期以来,又陷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中.这种独特的"双二元结构"环境,不但表现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上,而且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国民待遇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构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中国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而现实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任何单一政策都难以奏效。我们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等是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民工荒”背景下,文章首先简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阻碍转移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昌吉州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十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依据调研数据,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昌吉州经济社会的影响、制约昌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加快昌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化解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即农民工进城问题,是一个关系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农村人地矛盾能否缓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稳定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当前要紧密结合省情,从实际出芡,加强对策分析,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低下.要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强化素质,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通过分析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和如何转移是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偏低等。  相似文献   

20.
崔岩  徐洪军 《世纪桥》2010,(23):137-138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也必须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绥化市是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人口的多数,积极稳定地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实现绥化市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