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核心提示:职务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时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反感抗拒、犹豫反复和如实供述,可将这三个阶段的变化看作心理学中的态度转变,那么审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用合适有效的影响技巧来促使嫌疑人的态度向下一个阶段转变.也就是将心理学中态度转变的技巧运用到职务侦查的审讯中。  相似文献   

2.
核心提示:审讯前制作好周密的审讯计划,在审讯过程中充分运用审讯策略,适时调整审讯计划,是突破职务犯罪案件的重要方式。审讯模式的选择是制定审讯计划的基础。在制定审讯计划前应详细参研初查信息、嫌疑人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及性格特征等才能制定出高效率的审讯计划。  相似文献   

3.
米兰达忠告     
“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审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看过西方警探片的中国观众恐怕对此话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在西方许多国家中都是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须说的话。在美国,它就是人们熟知的“米兰达忠告”的主要内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的执法人员经常把刑讯作为从嫌疑人口中攫取供述的主要手段。在公开的刑讯被禁止之后,一些执法人员仍使用所谓的“第三级”身体折磨法,如两名以上的审讯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连续的轮番讯问;不许被审讯入睡觉;不给被审讯入水喝;或者在很长时间内不许被审讯入上厕所等。诚…  相似文献   

4.
在审讯中,导致犯罪嫌疑人形成拒供心理的因素有许多种,其中畏罪心理为常见的一种。畏罪心理占主导地位的嫌疑人常常有情绪消极、趋利避害等表现。对此,讯问人员可通过情感交流、证据展示、法律宣讲、案例分析、人文关怀等方式,对嫌疑人的心理进行干扰和控制,从而促使其形成供述心理。  相似文献   

5.
审讯贪贿犯罪嫌疑入是审讯入员与犯罪嫌疑入之间的心理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十分复杂尖锐的心理交锋。突破涉嫌贪贿犯罪嫌疑人是反贪案件的基础环节,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斗智是突破反贪案件的重要手段。掌握并利用好嫌疑人心理特征对打破其防御体系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现就嫌疑人各阶段心理特征略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审讯要素论     
审讯要素是审讯行为的基本构成要件,是审讯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最基本的因素,在审讯理论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审讯要素不等于审讯活动要素。审讯活动作为审讯人员与被审人员面对面地强制交流以揭示事实真相的一种认识活动,由审讯主体、审讯客体和审讯过程这三个基本要素有机构成。审讯活动要素与审讯要素分处不同层次。前者主要解决审讯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中几个相互作用的基本组成部分,后者则是审讯主体、审讯客体在审讯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交流、沟通和影响的,它是审讯活动构成要素的基础。只有深入研究审讯最基本的因素——审讯要素,才能对审讯活动给予科学阐述。在审讯活动中,审讯人员的审讯行为无疑是一个整体,然而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讯目的、审讯谋略和审讯要素。审讯目的是最高层次,它是具体案件审讯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付翠 《政法学刊》2009,26(2):88-92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作为一项特殊的刑事侦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领域,并在侦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侦查讯问阶段可以帮助讯问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准确评估并为讯问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可以帮助讯问人员准确了解嫌疑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审讯等,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影响犯罪心理画像准确性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8.
谎言与真相     
阿碧 《检察风云》2011,(22):62-64
每当警方抓到一个犯罪嫌疑人时,审讯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果某个嫌疑人就是真凶,他们的第—反应是尽量隐瞒自己的罪行,或者避重就轻,交代一些轻的罪行,而隐瞒一些重大的罪行。此时,审讯人员就得尽力识别犯罪嫌疑人的说法中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相。  相似文献   

9.
指供是极易导致冤假错案的一种取证方法,在实践中大多与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方法合并使用.指供使虚假口供与其它证据形成印证,因而使虚假口供难以被识别和剔除,同时也导致非法口供更难被排除,所以指供有造成冤假错案的高度危险性.对于指供所获口供,应设置单独的口供排除规则,而不能依附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所获口供的排除.是否可能使无辜嫌疑人承认自己有罪并按照审讯人员意图而作出犯罪事实细节的虚假口供,是指供所获口供的判断标准.具体而言,应当从审讯人员是否透露不应透露的证据或信息、嫌疑人是否会受审讯人员指供内容影响而虚假供述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但在一些例外情形下指供所获口供无须排除,如对嫌疑人口供进行了其它途径的验证,或指供内容不会导致错误认定事实.  相似文献   

10.
建立审讯主体形象人的形象也属于人体语言范畴,审讯主体形象是指对审讯人员的外貌、服饰、气质、知识、水平等综合因素的评价,这种评价产生于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对审讯人员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将在整个审讯过程中对犯罪嫌疑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名合格的审讯人员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要通过三个方面建立自己的形象。一是外貌整洁,服饰大方合体,言谈举止大度得体,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职业警察,一个有能力、合格的审讯员。二是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要充满自信心,要有必胜的信念,让对方明白你完全能够驾驭的心理活动,控制整个审讯过程,你代表着法律,执行着法律,能够影响案件的处理,决定着他的前途、命运,能改变他的一切。三是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要让对方知道,你虽然是一名职业警察,但你对待他是公正的,无任何偏见。虽然他是犯罪嫌疑人,但你在人格上尊重他,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堂堂正正、普普通通的人。  相似文献   

11.
审讯是预审人员为了证实犯罪和查明犯罪人,对在刑事诉讼中处于被告地位的人依法进行讯问的一种侦查活动。被告人深知审讯的结局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必然在审讯中进行顽强的对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讯是一场尖锐的、复杂的、面对面的心理战。在审讯过程中,被告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甚至是瞬息万变的。这种情况除了受审讯时的情境因素影响外,还同被告人的案情、性别、年龄、经历、气质、性格等因素有关,与预审人员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熟练的讯问技巧对被告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也有直接关系。要制服罪犯,迫使其认罪服法,就必须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订出合乎实际情况的审讯方法。这就要求预审人员在实施预定的审讯方法以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2.
时下有一种论调,似乎口供已变得无足重轻。但大凡司法实践部门尤其从事反贪侦查的同仁,都能深刻体会到口供对于侦查破案和定罪量刑所具有的意义。口供的获取离不开审讯压力。没压力就没口供。犯罪嫌疑人之所以开口供述均是压力使然。即便投案自首的嫌疑人,事实上也是获得了某些信息,风声鹤唳,或鉴于司法机关强大的侦查攻势,惶惶不可终日,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经权衡利弊而走此从轻从宽之路。所以,审讯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巧妙地使用和把握压力的过程。笔者认为,审讯尤其是第一次与嫌疑人短兵相接,我们一般应遵循“压力渐加”的原…  相似文献   

13.
疲劳审讯是一种变相的刑讯逼供手段,主要表现为办案人员擅自延长讯问时间,剥夺犯罪嫌疑人必要的休息时间,使其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双重的痛苦,从而迫使其做出有罪供述.疲劳审讯在刑事诉讼中的频频出现,严重侵犯了嫌疑人的人权.本文指出为有效防范疲劳审讯,立法应明确疲劳审讯的法律界定,及时填补相关法律漏洞,从而避免因疲劳审讯导致的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的反贪污贿赂工作中,笔者在审讯和取证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同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生活背景以及性格迥异的嫌疑人。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注重细节与战术,较好地把握和利用他们的心理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再采取相应的讯问对策,那么审讯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案件就容易突破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钱昌夫 《人民检察》2012,(13):76-78
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反贪审讯工作也是如此。侦查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审讯谋略,才能突破口供、扩大线索、查清案情,达到反贪审讯的目的。如何在反贪侦查审讯中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审讯模式的变化,并进行符合审讯规律的施压值得深入的加以研究。一、审讯中的变化审讯过程中,如果审讯的模式、方法等一成不变,会让犯罪嫌疑人适应,影响审讯的效果,因此一定要及时调整审讯方式。在审讯时间、场所、审讯人员组成等方面及时变化,充分调动犯罪嫌疑人的思维,取得理想的审讯效果。  相似文献   

16.
核心提示:根据作用于犯罪嫌疑人心理方式的不同,审讯策略分为施压型策略和引导型策略.施压型策略,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夸大"策略,是指审讯人员通过对模糊语言、肢体行为、虚拟情景的合理运用,放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错觉,给嫌疑人施加压力,促使其作出供述."夸大"策略可以通过夸大犯罪性质、证据、后果、办案手段等方式进行."夸大"策略包含一定的欺骗性因素,使用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和合理的限度,避免出现违法结果.  相似文献   

17.
核心提示:实践中,普遍认为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分为对抗、试探、交待等三个阶段。但笔者通过十多年对上千名谈话对象的突审,发现除了通常的三个阶段外,尚有二次试探、封口等阶段,如果能认清嫌疑人在审讯中试图伪装的各种假象,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谋略,那将会增强办案人员的信心,并能及时扩大战果,使案值和案件数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审讯犯罪嫌疑人是一项极为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初次讯问则是审讯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往往直接影响着犯罪嫌疑人交代罪行的彻底程度乃至案件的侦破。要做好这项工作,审讯人员除了做好充分详细的外围调查取证外,还应掌握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的心...  相似文献   

19.
<正> 审讯的不能正确进行,除审讯人员自身因素外,主要是被告人头脑中的供述障碍。能否突破这种障碍,是审讯工作成败的关键。因而,审讯人员应尽全力探寻被告人头脑中存在着怎样的供述障碍,并找准其相关因素,设法打破其供述障碍,使之产生供述动机并形成供述决意,乃是审讯工作研究的焦点。大量审讯案例提示,在导致被告人拒不供述的多种因素中,除不以被告人个人  相似文献   

20.
唐磊 《政法学刊》2005,22(2):9-12
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早已为现代国家所诟病。在我国,刑讯逼供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法治理念下审讯程序包含了无罪推定原则、嫌疑人享有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和沉默权和审讯手段文明化、人道化等内容。我国应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现代法治国家设计的正当化审讯程序,这对于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相当的价值。我国的审讯程序应当从确立无罪推定原则、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等方面逐步、渐进地予以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