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一论坛》2004,(6):28-28
我旅居纳米比亚华侨华人,为了积极响应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海外反“独”促统运动,为坚决反对“台独”分子妄图分裂国家领土、破坏国家统一大业的荒谬言行,特发起成立纳米比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我会的宗旨是:联合纳米比亚华侨华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促进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互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决不能允许把台湾从中国版图上分离出去。我们坚决拥护中国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积极支持与推动海峡两岸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和平统一之大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统一大业涉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是全世界中国人的共同期盼。中国的最终统一势在必行,是时代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目前,中国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反观台湾经济,却因台湾当局意识形态挂帅,人为阻碍两岸交流,致使经济下滑,不断被边缘化。我们清醒地  相似文献   

3.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宣告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管治的历史最终结束,标志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又向前迈进一大步。澳门同胞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取得“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4.
刘义 《半月谈》2003,(9):50-51
历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孰与我大?”让世人贻笑千年。“夜郎自大”作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几乎成了贵州人的代名词。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郎国”。但夜郎国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是全中国人所关注的大事。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大业:天下分久而必合,这是历史的必然。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邰言 《黄埔》2008,(3):40-45
进入二、三月,陈水扁当局继续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方面在“去中国化”手法上又出新招,将“中国文字”改为“汉字”,“国语”改称“华语”;接着又抛出所谓“2005年共识”,以欺骗世人。另一方面,陈水扁当局处心积虑推动的“入联公投”终以失败收场;而台湾“大选”惨败后的民进党,更是内斗不断,民进党何去何从,已为岛内外所关注。  相似文献   

7.
吕元礼 《同舟共进》2013,(10):10-12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誉满天下,毁满天下”,“虽然杰出,毕竟独裁;虽然独裁,究竟杰出”——大约是世人对他的客观评价。李光耀如此矛盾,他一手打造的新加坡也难免让人费解:有人称赞它干净,也有人认为它无趣;有人说它是“优质民主”,更有人说它是“威权国家”。一方面,它有引以为傲的GDP增长和世界最富裕国家、最廉洁地区、最宜居城市、最具竞争力经济体等一系列名列前茅的世界排名;另一方面,它也有在东南亚国家中幸福指数最低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广义上理解,中国历史上有过丰富多样的“一国两制”实践形式,港澳模式并非“一国两制”的全部。中国历史上的“一国两制”可以按照国家统一所面临的核心差异分为“因政”和“因俗”两大类。其中“因政”类解决的是政权差异问题,可细分为别治、并治、参治三种形态;“因俗”类解决的是社会差异问题,可细分为自治、分治两种形态。分类梳理中国历史上“一国两制”的实践形式,可以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提供可资参考的案例。需要注意的是,前现代王朝国家和现代国家的统一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应辩证看待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现国家统一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些是孙中山强调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四分五裂的祸根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 ,孙中山从外交、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他的思想主张和战略构想 ,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孟德成 《前沿》2010,(24):74-76
古代中国所创造的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完整延续下来并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上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镌刻着中国名字的成就。中国历史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为世人所称颂的"五大盛世",从这些政治清明时期中可以探究对我们现阶段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澳门回归祖国5年以来,在何厚铧特首的领导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全体澳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经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实践。今日的澳门,经济欣欣向荣,社会和谐安定,在一个中国的前题下,“澳人治澳”的方针政策得到充分体现。特区政府的凝聚力结合“一国两制”的共识,不断加深和巩固澳门同胞与祖国的情谊。同时,亦强化了澳门作为台胞、华侨华人与祖国联系所起的平台作用,从而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和行为。澳门特别行政区作为“一国两制”成功…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18日,当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洛杉矶召开的时候,我们心中感慨万千。回首在全球范围开展反"独"促统运动的历程,为推动祖(籍)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广大海外华侨华人齐心协力,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180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及类似组织,  相似文献   

13.
李立军 《今日浙江》2008,(15):28-29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也引起了世人瞩目。其实,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以国务院成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办”)为契机,出现过一次合作高潮。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0月23日,一伙车臣武装分子闯入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将剧院内的800多人扣为人质。一时间,全世界都关注着人质的生命安危。26日清晨,俄罗斯特种部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击毙了车臣匪首之一的巴拉耶夫以及三十多名绑匪,成功解救了人质。这次事件中俄特种部队“阿尔法”的出色表现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15.
《两岸关系》2011,(7):1-2
波澜壮阔九十载.统一大业谱华章。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1日成立起就把实现国家统一的重任挑在肩上。历经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迈出了国家统一的历史性一步。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徐利剑 《协商论坛》2008,(10):36-39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步入“而立”之年。30年风雨兼程,30年凯歌高奏。如今,改革开放这面大旗已经牢牢“立”在中国大地上,“立”在中国人心中。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向世人表达了我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和科学思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行动,就是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谷曼 《长白学刊》2006,(6):91-93
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很好地实现了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目标,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的特点,反映出中国的领导人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灵活处理外交事务的立场和谋略。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台湾的政治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陶 《统一论坛》2002,(1):19-22
台湾问题由来已久,近年“台独”声势一浪高于一浪,其中有不少人提出种种怪论,企图从历史上、法律上否定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下面笔者从国际法的角度出发,让历史和法理雄辩地告诉世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早期台湾历史地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历史征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种出的文明之种、开出的文明之花、走出的文明之路、结出的文明之果。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步履维艰的,频繁遭到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意挑衅和恶意抹黑,他们通过“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等奇谈怪论来蛊惑世人,想借此扳倒他人、抬高自己。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实践,以“文明借鉴”“文明创新”“文明再造”“文明共存”分别破解了“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战略的确立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美国长期顽固地坚持错误的对华政策,最终把新中国推向了与美国对抗的地位,而苏联政府长期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事业的支持,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国的承认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力支持,使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是新中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一边倒"外交战略是开放的、独立自主的,它的实施有力地保障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拓展了新中国的战略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