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分析范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市民社会在中国逐渐形成与发展.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整个社会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变革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会反作用于这些社会领域,对它们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中国行政文化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为基础,论述了市民社会的发展对我国行政文化革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本质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在对人性本质的把握中,通过对近代市民社会无情的批判,提出了克服市民社会的异化形式,超越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从而达到人类解放的这一最终归宿.深刻探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必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即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提供重大而深刻的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市场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民社会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的规则,以自愿为前提,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议政参政活动的生存生活领域,它是社会成员生活的一部分私域和非官方公域的综合。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形成的根本条件和内在构成要素,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中国市民社会的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构建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物质文明(主要以经济发展来表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的基本内容在实质上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内在统一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去研究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能更深刻地明确其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基本概念梳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市民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古典市民社会的概念到现代市民社会的概念的演进 ,为中国市民社会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笔者认为在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下 ,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作为一种历史性范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市民社会具有典型的西方传统,所以很多人对中国是否存在市民社会有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已经存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基础,同时市民社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全球化环境下,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却是我国要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明君 《求实》2004,1(4):57-60
市民社会理论源于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市民社会的生成 ,基于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和中国政治、经济环境 ,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不可简单地模仿西方 ,而须以“反思现代性”来对待 ,并赋予其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容非常丰富,应该对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真正的"读懂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既要弄清其语境下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更要深究其理论的人性本质这一根本主线,从而达到克服市民社会的异化形式与实现人类的解放这一最终归宿。深刻领悟其理论的精神实质,对我国整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即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陷,西方国家兴起了善治的浪潮。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市民社会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市民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研究市民社会对于社会管理的意义以及社会管理创新中市民社会的发展路径已经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0.
李娟  李志鹏 《唯实》2009,(3):86-88
中国法治建设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和私法文化体系。我们应该以努力培养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和私法文化为新的视角,重构中国的法治建设,政府以及我们每一个有责任的公民都应该在推动中国市民社会和私法文化的形成和法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汤蕾 《学习月刊》2012,(8):41-44
在近代中国.人力车逐渐成为广大普通市民的公共交通工具。人力车夫也成为一个社会下层的弱势群体而成长发展起来。然而,在1946年1月,国民党中央政府提出要在3年内全面废除人力车的规划。  相似文献   

12.
王伟 《世纪桥》2009,(9):78-79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筑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今天,探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立强 《求实》2006,1(7):4-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关系”、“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和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物质交往关系”的论断对我们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更提供了一种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14.
刘家晖 《世纪桥》2009,(17):30-31
本文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及演变进行简略考察,指出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内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而现代国家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其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职能范围,向“市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的状况,需要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调整。“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是我国改革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模式,并就两者的互动关系及机制进行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5,(11)
"市民社会"概念始于西方,其含义不断演变,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和国家并没有彼此之分,直到黑格尔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虽然他在《法哲学原理》中赋予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义,但是他站在了"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诠释市民社会,并没有离开他的"客观精神哲学",这也就导致市民社会理论停留在唯心主义范畴之列,并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扬弃,赋予了新的含义,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市民社会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共建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自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以来,14年弹指一挥间,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长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科研教育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刘家晖 《世纪桥》2009,(18):30-31
本文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及演变进行简略考察,指出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内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而现代国家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其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职能范围,向“市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的状况。需要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调整。“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是我国改革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模式,并就两者的互动关系及机制进行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18.
乔翔 《唯实》2008,3(5):20-24
马克思并没有否定市民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极意义,但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克服市民社会的私利性特征,超越政治解放的局限,实现人的完全解放。在此意义上,“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根本性颠覆。在当代中国,需要构建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而绝非以“利己原则为基本原则”、“实现私人利益是根本目的”的所谓“现代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该市以待业形式存在的失业显性化日益突出。武汉市近年来求职人数激增,就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市民因无业、失业、再就业的压力所引发的各种思想困惑日益凸现,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就业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和谐武汉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改善和家庭、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对此,笔者试图研究如何排解市民就业心理压力带来的困扰,以化解就业挫折所产生的心理冲突、压力感和沮丧,为武汉市委、市政府制定决策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并非神话     
屈戎 《党史文汇》2005,(10):53-54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很有一些人为中国现代化和政治民主进程的缓慢焦虑,焦虑之余,也想了不少的办法,办法之一,便是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据论者讲,市民社会原为中国本土所无,今之为用当从西方舶来。所谓“市民社会”及其功用,简言之,便是要求国家尽可能多的退出社会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