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首先对我国目前司法裁判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指出执行难、执行乱和执行多是我国司法裁判执行工作的主要症结。文章对形成执行难、执行乱和执行多的原因作了分析后,着重论述了对现行司法体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瑛 《法制与社会》2012,(25):94-95
"执行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司法进程发展的障碍。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裁判文书确定的权利得不到落实,不仅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破坏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笔者从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出发,以社会力量参与执行为角度,论述了社会力量参与执行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执行的具体形式,希望有助于我国"执行难"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行政裁判之执行制度是解决行政争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重要途径,也是法律实现的重要形式。行政案件的特殊性,使得行政诉讼执行难在当事人双方并不具有同等的程度。由于司法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以及法律规定的疏漏,行政裁判执行难尤其是行政机关败诉案件的执行难已成为我国执行难的一大痼疾。这种状况不仅使行政审判举步维艰,而且降低了司法权威。解决行政裁判执行难的关键在于解决对行政机关的执行问题。而要完善行政裁判执行制度,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司法体制,加大对行政机关拒不履行行政裁判的制裁力度。  相似文献   

4.
“执行难”长期困扰着法院,已成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一个重要障碍。“切实解决执行难,维护法律尊严”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正是我国为解决执行难而设置的刑罚措施,是所有执行措施中最严厉、适用效果最显著的措施。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它却极少被使用。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适用?又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使拒执行为无处遁形、罚当其罪,从而有效地捍卫司法的权威性和有力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本文以对拒执罪司法适用实证调查为基础,展开对上述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再议“执行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并明确提出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这给全国法院干警以极大鼓舞,尤其使全国法院执行干部无不为之振奋。笔者曾以“高执办”名义于2001年第5期《人民司法》上发表了《“执行难”新议》一文,余意未尽,又逢十六大东风,感想万千,欣然提笔,再议“执行难”。一“执行难”作为跨世纪的一道司法难题,早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99年,党中央批转了最高法院《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下发全党,成为“尚方宝剑”,为抵制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执行工…  相似文献   

6.
刘瑞刚  陈杨 《法制与社会》2010,(12):156-156
在我国,罚金刑执行难甚至成为空判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削弱了司法权威、损害了司法公平、危害了司法正义.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出发,对罚金刑执行难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判决、裁定执行难的问题,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执行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使生效判决、裁定得不到公正的执行,一定程度上也弱了判决、裁定的意义,加剧了执行难。本文试对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和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立法规定做一分析。解决司法实践中的认识分歧,探究对推动执行难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行政非诉执行的“裁执分离”是人民法院为解决行政案件“执行难”问题而采用的一项创新性制度,从司法实践看,该项制度对解决非诉行政案件中的“执行难”问题,特别是涉及不动产类案件的“执行难”问题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此项制度创设过程中法律依据和理论储备不足,以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司法实践也引发了不少困难与问题。需要从立法、司法解释、执法以及法律监督层面进行监督和规范。  相似文献   

9.
200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在回应四大焦点话题中毫不掩饰地提到执行难的话题.被老百姓称为“法律白条”执行工作是民事行政诉讼最后一道程序.是司法救治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被老百姓视为法律是否可信.是否被亵渎的一道防线,因“执行难”使司法权威大打折扣.因“执行难”使国民对司法机关乃至政府失去信心,这充分反映了“执行难”是人民群众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人民法院内部亦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志爱 《法制与社会》2010,(17):133-134
长期以来,民事执行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司法实践部门和债权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造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并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防止产生新的执行积案,必须努力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执行难”是人们对中国目前司法执行状况的公认评价,这种状况严重危及法律的权威,动摇公民通过正当的或诉讼的途径寻求公正的信心.解决“执行难”的出路何在?本刊邀请诉讼法学界和法院的同志谈谈看法,试图通过执行理论的探讨,促进司法执行制度的完善,寻求解决执行难的途径。笔者认为,造成“执行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执行程序过于粗疏,执行立法严重滞后。现在《民事诉讼法》第三编“执行程序”仅有30个条文(台湾《强制执行法》条文多达142条),其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致使执行工作中许多事项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际司法协助的现状是:送达难的情况仍然存在、调查取证难更是突出、相互承认和执行对方的司法判决还须做艰苦的努力。文章着重对我国内地、港、澳三地调查取证制度作了比较,而后提出解决实施我国区际调查取证的建议和设想,包括调查取证的范围、途径、方式和适用的法律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罚金刑执行难问题,罚金刑易科制度为国外学者倡导,并已为许多国家所认可和采用,作为罚金刑执行的一种救济制度。但在我国的法律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对该制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试从罚金刑的本质探讨出发,结合我国具体司法实践,对罚金刑易科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其主要适用方式加以研究,以期能对我国罚金刑执行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对解决罚金刑执行难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民事执行行为性质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民事执行行为被看作是一种司法性质的行为 ,这不利于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执行难”问题。民事执行行为包括执行实施行为和执行裁判行为 ,从国家权力划分、权力来源与定位、行为正当性、行为作用、立法编制体例诸方面看 ,民事执行行为兼具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性质且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5.
秦昊 《法制与社会》2015,(4):295-296
执行在司法程序中是对受害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程序保障,而执行难则直接影响了权利人的权利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保护,更影响着司法权威和法律的神圣,执行难引发的各种问题,不仅影响着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同时也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和谐.本文将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入手,分析其执行难的原因,并对相关解决方案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未来我国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际部门。尽管引发"执行难"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民事执行立法的严重滞后不能不说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强制执行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制定一部独立的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执行难一直都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重大顽疾。近年来,各地法院的执行工作普遍呈现出难度大、压力重、涉访案件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执行难"问题,各地法院积极探索执行案件的多元解决方式,深入实践"能动司法"理念,希望通过制度的设立与机制的调整来逐渐改善这一现状。在执行立案后增设"执行督促履行机制",便是其中的一项创新构想。本文拟就执行督促履行机制的设立和运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益强 《法制与社会》2013,(4):155-156,160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法律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当前虽对能动司法还没有形成理论上的共识,但它已逐渐成为各级法院奉行的司法理念。"执行难"是人们对法院执行工作的普遍认识,如何运用能动司法破解执行难,实践中早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本文首先对能动司法进行概述,然后分析我国法院执行过程中为什么要实施能动司法,以及能动司法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的体现运用,从而对法院执行工作中的能动司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多年来一直围绕着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享残部门。民营引发“执行难”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民事执行立法的严重滞后不能不说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强制执行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制定一部独立的强制执行法。强制执行法的制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强制执行法的基本原则问题,因为基本原则既是构建强制执行法的基础和指导方针,又是决定强制执行法框架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强制执行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包括五个:即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许星华 《法制与社会》2012,(21):166-168
近年来,民事强制执行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执行难问题依然久治不愈,损害当事人权益,威胁司法权威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评析人民法院、执行当事人对执行难概念不同的界定,剖析执行难的形成原因;通过选评现有机制设想,探索解决执行困局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