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对传统法理学体系结构的封闭、研究对象的狭隘和理论视角的片面提出了挑战。退宁教授提出要复兴一般法理学,为描绘世界的总体法律图景提供适当的概念工具,为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审视法律现象选取有效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2.
这本著作关注的重点是主流的英美法律思想遗产;也指出了对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反思的必要性,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建议作为讨论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一般法理学与特殊法理学、全球化和法律理论、法律地图绘制等。  相似文献   

3.
漆多俊 《河北法学》2012,(12):47-49
我国反垄断法所应关注的重点,是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主要为害的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同民生密切相关的"公用企业"垄断的法律规制,这也是该法主要价值和功效之所在。同时,需要正确恰当地认识公用企业的特性及其自然垄断性,不能笼统(概括)地让它们游离于反垄断法之外。要做到上述要求,虽然完善法律制度是重要的,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必须下决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斩断权力同资本的"脐带"。  相似文献   

4.
赵鑫 《政法论坛》2021,(3):176-183
规制理论是经济法学的基石性范畴。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规制工具的行动实践,而较少在基本理论层面就规制标准及其评价问题作以反思。探究规制标准问题的逻辑起点是规制的动机与功能。根据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论述,规制是基于"公益目标"或"私利追求"生成的"市场/私法"失灵"双相矫正器"。好的规制应当被塑造为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自律实践范畴,分别藉由"社会性规制"与"经济性规制"突破市场与私法失灵的"双相障碍"。但是,奥格斯给出的"好规制"标准过分拘泥于"机构自治"的主体性质,而把政府调控视为辅助性措施,这导致其理论内部存在不融贯问题。出现此种偏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认同的规制"良善标准"过分僵化,而"灵活""理性"和"权衡"的形式要求则促使我们将"规制"视作一种待于未来实践不断完善的动态开放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好规制"实际就是"开放性规制"。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对传统法理学体系结构的封闭、研究对象的狭隘和理论视角的片面提出了挑战。特瓦宁教授提出要复兴一般法理学,为描绘世界的总体法律图景提供适当的概念工具,为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审视法律现象选取有效的观察视角,为提炼和概括超越特殊法律文化的元语言(meta-language)探求实际可行的道路。尽管他的理论设计是完美的,却难以付诸法理学研究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网约车自产生即伴随着合法性争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网络预约汽车形式承认了网约车的合法性。然通过对此类规制的检视及评析可知,此种对传统规制方式的套用忽视了网约车的客观市场价值,同时也抑制了网约车的市场创新维度。于网约车规制而言,应正确识别市场失灵现象,以共享的界限与规制的介入、介入的节点与规制的时限、规制的逻辑与规制方式为规制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网约车法律规制的基本思路:坚持市场原则性调节与政府适度性干预的基本理念;拟定政府管平台与平台管车辆的创新模式;把握消费者利益保护的核心价值;采取构建市场健康秩序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王娟 《法制与社会》2011,(2):5+7-5,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很多学者也加强了对西北地区法学研究的重视。有学者倡导西北地区法学研究的"区域特色",也有学者倡导西部法学流派。一时间,西北地区的法学研究的区域特色"特"在哪里?这样的特色是否是西北地区法学研究所独有的?以及西北地区法学研究的区域特色与我国法治统一之间如何协调,国家法治统一与民间习惯、民间规则之间如何取舍等,这种种问题还在激烈的讨论之中。本文在对王勇《有场景的法律和社会科学研究》部分章节评论的同时,提出对于我国法治统一与民间习惯以及西北地区法学研究区域特色的思考。并认为,从长远看,国家法治统一将成为法治建设的主流。民间规则、民间习惯作用的发挥有其时空性,要解决部分地区民间习惯、民间规则与国家法的些许差异尚需制度改革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加强。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段时间,物价上涨成了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从肉蛋奶到米面油,几乎所有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都在涨价。网友则在网络上对食物的涨价进行了戏谑,如对涨价的糖称“糖高宗”,对涨价的蒜称“蒜你狠”,其他的还有“姜你军”、“豆你玩”等等。这些称呼让人看了有些莞尔,但却又透露着人们对疯狂涨价的生活日用品的无奈。  相似文献   

9.
喻中 《政法论坛》2014,(3):162-171
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10-2013)生于英国。1932年自伦敦经济学院毕业后,科斯曾先后任教于邓迪经济学校、利物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布法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1964年,科斯担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同时出任《法律经济学杂志》的主编——这是他特别看重的一个职务。①1991年,科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是: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郭卫军 《研究生法学》2008,23(5):137-142
美国当代学者、政治家昂格尔的著作《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一书,以法律为切人点对现代社会的特质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在书中,他毫不隐晦地直陈现有的社会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现代社会,传统的社会理论范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基于此,他试图重新建构起具有解释力的现实的社会理论,他的敏锐的问题意识,对我们重新梳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反思现代性问题并反观到我们自身的“中国问题”均极具启发意义,可以说,这也恰是我做昂格尔此书的读书札记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徐忠明 《中国法律》2008,(6):40-41,109-111
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中,梁治平曾经写道:虽然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初版於1947年,但是今天读来仍能启入神智,令人耳目一新。这不是偶然的,它与瞿同祖采用的独特研究方法与丰富文献资料密切相关。只是,今天看来,本书的不足也不必讳言.而其原因乃是,作者对以下两个方面强调不够: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  相似文献   

12.
张栋 《政法论丛》2012,(2):129-F0003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人类的微缩历史,因为法律的变革与重建所经历的路径选择,总是与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需求相映照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为瞿同祖先生第二部著作,瞿老平生著述寥寥①,而部部经典。《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称得上是奠定瞿老在中国乃至海外汉学界地位的一部著作。②该书自1947年初版之后③,历经一甲子之时光,现在仍为研究中国法制史不可忽  相似文献   

14.
俞静贤 《研究生法学》2004,19(4):112-118
意识,它知道自己有能力创造社会制度。而且它的兴起与习惯的衰落密切相关,能不能以某种形式与习惯的瓦解一直没有停止破坏的经验重新结合起来呢?这种经验就是:人们的生活从先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一种秩序中获得了‘意义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公司是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的缩影(”江平语)。公司作为社会经济的单位细胞和载体,其作用显而易见,美国著名法学家巴特勒曾盛赞“公司是现代社会制度最伟大的独一无二的发明。就连蒸气机和电都无法与之媲美,而且倘若没有公司,蒸气机和电的重要性会便相应的萎缩”,公司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伟大发明之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生活中绚丽多彩的事件和成果多从之展开。众所周知,中国《公司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基本法。本次修改是自1993年版《公司法》以来进行的最重大、最实质性修改,新订《公司法》于2005年10…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本身又是一个犹太人,他在其重要著作《论犹太人问题》中通过分析犹太人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作出了诸多深刻而精辟的探讨和剖析.并指出了进一步的批判和革命以寻求人的解放的道路。其所表达的民族观、宗教观和革命精神对我们当代社会仍具有启迪意义。《论犹太人问题》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分别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而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西方法律传统在现代社会出现的整体性危机,伯尔曼重新审视和考查了法律与宗教在西方法律传统形成与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彼此紧张并相互渗透、赖存与影响的关系,以此重新唤起人们对法律的情感与忠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制度自肇始之 日起就发挥着一个平 衡器的功能,尤其是其中的专利审查制度,向来以在社会公共利益与扶持私人创造力这两大社会价值之间取得平衡作为第一宏旨,并成为其朝前变革发展的张力所在。张晓都博士的这本《专利实质条件》,通过对知识经济时代美日欧专利制度扫描,提示了经济全球化下专利  相似文献   

19.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摩太后书4:7-8仅以本文纪念伯尔曼教授逝世一周年一关于法律与宗教(信仰)的断想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已经成了脍炙人口的法律流行语。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遇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而在这两种文明相碰撞的过程中,由于发展向路、文化内核的差异和发展阶段的错位,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那就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是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腐朽的,而西方的东西则都是进步的。通过对理查德·扎克斯的《AnUnderground Education》和田涛等的《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两本书进行分析,以中西法律文化文切入点,反射出这种误解的存在,并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