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什么是"人的本质"?人们有种种答案。综而观之,笔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对自身存在的反思。所谓反思,是哲学意义上的思考。黑格尔认为,"本质"是扬弃了的"存在",是"存在"的自我否定,自我映现,"本质在它的这个自身运动中就是反思"(《逻辑学》下卷第14页)。本质是存在的反映,它扬弃"存在"的直接性,对"存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对直接的反映进行深入的思考,力求从根本上和总体上把握住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时刻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情怀在关注人、思考人,把人放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考察,从而摆脱片面的"关系本质",突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丰富人的本质与培养人的素质结合起来,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本质完善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时刻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和情怀在关注人、思考人,把人放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考察,从而摆脱片面的"关系本质",突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丰富人的本质与培养人的素质结合起来,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本质完善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正>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道理很简单,美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中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本质的最完美的展现。据我观察,发达国家的教育普遍重视"体育与美育",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普遍轻视"体育与美育"。这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经典论断,实现了人们理解和发展"人的本质"的观念革命,真正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理解和发展"人的本质"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个经典论断意蕴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和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性上"、"历史的进程中"、"社会生活中"理解和发展"人的本质",具体地、发展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6.
教育目的最终还是还原于对人本质的思考。从本质上说 ,人是创造者 ,是教育的主体 ,人的最大自由与解放是当代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由"艺术终结论"引发出"文学终结论",并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的论争,直接涉及当代文学的生存状态.在这个被舆论所操纵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艺术的根本意义应是使人多样化的、可能性生活得以呈现;其本质仍是一种可能性生活,是对可能生活的观念性实现、过程性开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艺术既不会"死亡",也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什么?追问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何在?在《什么是教育》中,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塑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1)对"灵魂的塑造"的强调,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如果人成为一种纯粹的客体和被训练的对象,不仅不能思考生活与存在,而且头脑还将被混杂的知识所充斥。雅斯贝尔斯坚信人必须寻回教育的本源,重新打开自我生成的途径,进入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之中,从而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9.
"教育"和"知识"有着本然的联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较,无论从知识发生学、知识教育学还是知识人学角度,高等职业教育都有着独特的属性特征。从知识发生学角度考察,两者在存在样态、载体、中介和遵循的逻辑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又会从知识教育学角度深刻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课堂)论、教材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呈现出结构的综合化;内容的项目化、任务化;课堂的情境化等特点。在知识与人的关系方面,职业教育更具温暖性和亲和性,公开展示人的本质力量、近道通神、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对应的是两种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独立成型(类型),且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协商论坛》2015,(2):64
羊年春节期间,上海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传播甚广。这位学子文笔不错,也谈及许多让人有共鸣的话题。他在文中还强调了一个概念,名为"知识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究竟是何含义?我以为,在一些人文学科高学历人群里弥漫着的"知识无力感",本质是高学历与收入之间未能形成平衡。他们反复谈及的"无力",只是学历未能换来所期待的收入。这是一种深刻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1.
田丰 《理论月刊》2013,(2):77-83
《伤逝》是对中国现代启蒙运动深刻的理解与批判。当时的中国启蒙界理解的自由是无历史、无世界的单子主体的虚无———自由意志。在通达单子化的启蒙道路上,爱情是重要的摧毁传统礼俗世界的动力,但也是将被抛弃的中介环节。现代中国启蒙是观念性的启蒙,并非使人独立健全地运用理性,反倒使得生活意义枯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即是其典型。这种启蒙的本质是虚无主义,最终将人投入虚空,成为"世界"的"过客"。  相似文献   

12.
王轻鸿 《思想战线》2003,29(4):43-46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寻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应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重庆教育事业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重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教育必须为重庆实现"加快"和"率先"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一、坚持"一个统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必须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首先是人学",最人性化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作为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树人育人。在促进人的发展上,教育比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具体、更影响深远。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  相似文献   

14.
靠与立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当今许多人处事的一个准则。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靠和立是相互依存的,受教育时间越长,"靠"的时间随之加长,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越丰富。如果一个人的成长没有经过"靠"的阶段,就不可能发展成坚定的自立,未吸收别人经验的阶段,就不可能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友良 《传承》2008,(12):22-2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同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这一有机联系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张杰 《前沿》2007,42(9):12-15
马克思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人的本质的概念:一是人的应然本质,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二是人的实然本质,即"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个概念不是彼此孤立没有联系的,而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其内在逻辑上全面考察人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18.
王宏海 《新东方》2013,(1):52-55
孔子认为仁是人自身的本质规定,表现为"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以仁为本就是用"仁性"定义"人性",人性与物性有相同的一面,但是这不能定义人的尊严,也不能支撑人为万物之灵的圣神性。只有用"仁"定义"人",人才能够称其为社会人、道德人和政治人。《孝经》之开明宗义章"始于孝亲,终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与《左传》"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共同构成了以仁为本的内涵。通过对儒家经典以仁为本的多重印证,认为以仁为本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在儒家文化圈,仁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是儒家治世的本质内涵,也是儒学演变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深入理解和对待"人",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核心问题。要想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或者"人类观",从理论背景和潜台词方面重新认真关注和思考这几个要点: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者;从"本态论"的意义上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视角;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套以人为主体,说"人话"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行走"的过程,是"知识结晶"的过程,是教育效果提升的过程。高校要将学生带出"象牙塔",带入现实生活,为学生释疑解惑。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大学生站在时代最前沿,接触新理念、思考新问题、创造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