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邓小平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立法思想的基本原则;加强立法,在实践中完善立法是邓小平立法方法上的特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新时期基本路线,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五大,经过了形成、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发展,直至最后确立,贯彻实施。与此同时,伴随而至的是大兴法制,大规模制定法律,初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新时期。纵观这10多年来的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无不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在立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邓小平就强调:"对于这四项基本原则……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是庞德社会控制论法学的主要思想。该思想具有强调法律的"强力"、法律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控制手段的理性化等特征,实现了社会学与法学的交融,对美国的立法、司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庞德的这一思想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为我国依法治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石沙西 《求索》2022,(1):66-72
沈从文一生中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体验和感悟,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沈从文在新文化运动与西南联大时期,对尼采思想都有所接触和思考,这使得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然而沈从文与尼采思想的关联又具有某种斑驳性:他从冰心的作品《悟》中初步接触到尼采哲学,但直到创作《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一系列都市批判作品时,才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有着内在的接近。与此同时,他又在《知识》中对尼采有所批判,并最终在"重造"思想中与尼采分道而行。  相似文献   

4.
邓莹辉 《理论月刊》2005,(1):110-112
"太学体"是流行于宋仁宗时期的一种文体.长期以来,评论界几乎忽视了它的存在.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理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考察分析,确立"太学派"在宋代思想、文学史上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文涛  任兆妮 《传承》2011,(31):84-85,87
富勒作为新自然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法律的道德性以及"恶法非法"的主张。分析和整理《法律的道德性》一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富勒的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谢冬慧 《岭南学刊》2013,(6):100-104
德国20世纪影响深远的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在《法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女性在法律及司法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女性司法观",该观点对德国以及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就中国而言,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友好,法律渊源密切,法律界女性的参与受拉德布鲁赫思想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尤其是国民政府时期。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共享员工"这一新型用工模式随之兴起。当前,"共享员工"在实践中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如立法保护不均衡、欠缺事前约定、存在商业泄密风险等。为此,可从立法引导、行政监管、技术支持、附随义务等方面着手,为"共享员工"模式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法律》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必修的政治课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造就中初级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法律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抓住知识、思想、应用三个方面,着眼于和落脚于解决知法、守法、用法三个问题,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提高素质。1.讲清法律基础知识,解决"知"的问题。"知"是"守"和"用"的前提。让职校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我国最常用、最基本的法律规范,做到知法,这是法律课的首要任务。所以,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基础知识,讲清法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违法…  相似文献   

9.
张辉 《桂海论丛》2004,20(3):41-43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建国后,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理论,两大理论构成了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不同时期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一思想在国际政治和中国对外关系两个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李春锋 《楚天主人》2013,(10):22-22
<正>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然而,一些地方人大工作者存在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不会监督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尊严和人大形象。笔者认为,要增强监督实效,树立人大权威,必须做到"五戒五求":一是戒"满"求"进"。有人认为到人大工作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是退休前的"中转站"。受这种赋闲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法律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考察"法律文化"的实际"所指"就成为明晰"法律文化"的多个面向和多重内涵的好方法。所谓法律文化之"所指",是指探究学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法律文化"一词,又是采取何种方法对"法律文化"该层意义进行研究。历史和社会是法律文化的两重维度,它们分别指涉从传统延续下来的价值及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法律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典型范式: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民间规则和自发秩序的描述、从象征符号出发的意义阐释以及进行"理想类型"划分的文化模式归纳。在中国语境下,"法律文化"与"法律"存在紧张关系,这使对于"法律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并酝酿着新的方法论超越。  相似文献   

12.
西方法治思想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无数灿若繁星的思想瑰宝,也孕育诞生了"宪法"这一法律制度中的"母法"。宪法产生后,又无时无刻不在以自己的方式滋养和回馈着法治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的法律制度朝着更高的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自我革命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革命思想对当时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李大钊,对"革命"一词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革命"既包含了暴力革命、社会革命,也包括革命领导阶级的自我革新,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认识的开端.延安时期,我们党总结了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了清除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倾向的不良影响,提高党员明辨是非的能力,统一思想,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这是党在思想领域的一场比较彻底的自我革命.这次整风,清算了党在历史上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全党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徐焰 《同舟共进》2013,(9):27-31
中国在上世纪进行的抗日战争,几十年来一直是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材,这是应当也是必然的。不过,在一段时期,宣传口径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使得今天遇到现实争端时产生了困惑。例如钓鱼岛争端加剧后,人们愤慨"战败国"敢占"战胜国"之地,对内还产生诸如"软弱"一  相似文献   

15.
东欧转型时期的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法治是以追求法的安定和"法律统治"为目标的法治,它是法律实证主义思想的反映;实质法治是超越实定法的法治,表现为人的尊严和正义具有对包括立法权在内的国家权力的约束功能。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在东欧转型时期的违宪审查中存在紧张关系,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现象是官僚主义的现实表现,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官场。这一不良现象破坏党风、社会风气以及党群关系,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受"官本位"思想影响、权力依附关系存在以及群众效仿心态。慎防这一现象需要树立正确权力观、形成监督制约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7.
一、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中国是一个地处东北亚大陆,资源丰富的内陆性国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以宗法家长制家庭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以儒家纲常伦理学说为统治思想,以皇权神圣的专制主义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饶有特色的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1.从先秦的法治思想到封建法律中的罪刑法定先秦时期作为显学的法家学派提出了法治思想。韩非子说:"治民无常,唯以法治"。商鞅说:"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言不中(合)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能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更明确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书上的圈点     
<正>"暂时的历史正当性"辨读徐觉哉《从恩格斯晚年的思想片段中得到启迪》,笔记如下。剥削具有"暂时的历史正当性",恩格斯语。"暂时"是多久?"存在条件大部分已经消失而后继者已经在敲门的时候","暂时"就该结束了。这表明剥削一则有正当性,二则含非正当性———即历史非正当性———到一定时期便不正当了,亦即据时而变。这是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两汉王朝改变了秦王朝"广狱而酷罚"的刑罚思想,把儒家思想作为制定法律制度以及刑罚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与之相适应,两汉时期的狱政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宽缓刑狱"的狱政思想。汉朝狱政思想的形成,使狱政思想的内涵产生了重大变化,其狱政思想不仅成为后世各封建王朝确立治狱思想的蓝本,对两汉时期制定监狱法规和监狱管理制度也发挥了积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走向语言,认为语言是存在和思想的规定性。此语言是作为存在之道说的纯粹语言,从而区别于遮蔽存在的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源于思想的经验》是海德格尔思想诗作,勾勒了其晚期思想的地图。此诗作是对存在之道说的回响,它呈现为思想的倾听和语言的应答。宁静一词直接相关于语言的发生,宁静与声音(发声)相关,声音与倾听和言说相关。据此,宁静理解为存在的道说,形象化为"宁静的排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宁静":首先,宁静发生,这是存在层面;其次,倾听宁静,这是思想层面;最后,道说宁静,这是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