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由5.12四川大地震中,中外企业不同的社会捐赠行为入手,对社会捐赠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区分,并进一步对社会捐赠进行经济学的分析,最后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外企业捐赠行为不同的原因,以及形成这种不同的内在驱动。  相似文献   

2.
罗婕 《法制与社会》2013,(11):138-139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从非政治社会互动中发展出政治后果,由自治组织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以及公民之间的信任对政治参与行为会产生影响。本论文通过对部分城市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定量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政治参与起到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对政府信任的讨论非常之多,却回避了政府对公众的信任,但信任是相互的,在缺乏政府对公众信任的情况下谈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不恰当的。论文提出政府对于公众的信任这一命题,并认为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是公众参与的桥梁。论文构建了"三维度影响因素-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政府支持公众参与"的结构模型,试图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维度(七种因素)解释政府对公众信任的影响因子,并进一步探究政府对公众信任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层面,信任倾向与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显著正相关;组织层面,官僚型组织特征则与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显著负相关;社会层面,社会评价与政府对公众的信任显著正相关;政府对公众的信任在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与政府支持公众参与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论文重新定义社会互信,深化了对政府公信力的解释力度,在全球性公民对政府信任衰退背景下探寻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社会定量模型,结合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女性比男性、在婚者比未在婚者更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高.(2)个人资本对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有显著性影响.(3)个人能力对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有显著性影响.(4)对工作满意度高的城市居民更认为自己社会经济地位高.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益捐赠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在社会公益捐赠过程中签订的捐赠协议属于诺成性合同。社会公益捐赠作为一种特殊的赠与行为,其本质特征在于捐赠目的的公益性,国家对社会公益捐赠的法律制度大都呈现为强制性规范。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行政裁量问题,是中国文化背景下一项全新而又意义深远的研究课题。个人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朋友关系。这些个人社会资本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行政裁量的正义,但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也会对行政裁量的正义产生消极的影响。为削减这种影响,我们既需要完善现行的法治制度,也需从文化、社会、传统的深层次角度探寻问题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对法学研究也表现出了强有力的解释能力。经济法作为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第三法域,其社会本位的理念要求经济法的研究不能离开对社会公共利益及社会行为、结构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经济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法律对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法律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李健  荣幸 《公共行政评论》2021,(2):154-173,232,233
【问题】基金会资助正日益成为我国草根公益组织继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捐赠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资助关系建立的前提是组织间信任,但目前人们对于信任如何影响基金会资助绩效这一问题还所知甚少。【方法】基于信任理论,对国内3家资助型基金会展开多案例研究,借助质性研究工具NVivo进行资料分析了基金会与资助对象之间信任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以及行为策略及对资助绩效的影响。【发现】(1)基金会与资助对象之间的信任建立受特征因素、过程因素及纽带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程度与基金会选择的资助形式有关。特征因素在公开招募方式中作用更突出,纽带因素与过程因素在推荐制和定向邀请中作用更明显。(2)不同的信任前因会影响基金会资助行为策略选择。对于特征因素建立的信任,基金会偏好采用契约行为;对于纽带因素建立的信任,基金会偏好采取关系行为;对于过程因素建立的信任,基金会则倾向双措并举。(3)在资助过程中,基金会综合运用契约行为和关系行为有利于促进项目目标实现、合作意愿强化及伙伴能力提升。【贡献】研究不仅从理论角度丰富了基金会相关研究,拓宽了组织间信任的研究领域;还从实践角度为基金会实现有效资助以及草根公益组织获得基金会资助提供了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罗静 《法制与经济》2008,(14):119-120,F0003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不足之处,运用经济学方法,论证了限制捐赠渠道,对使用效率高的慈善捐赠实行全额扣除的必要性。并从鼓励慈善捐赠的角度,提出了应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保留向部分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全额扣除的规定,对直接捐赠也应允许少量税前扣除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初依靠规模增长快速发展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如今陷入资金筹措困境,民办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单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快速缩减,以生养校难以撑起整个民办高校。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捐赠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捐赠意识,民办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不足。资本市场的融投资渠道不畅通。公共财政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12.
政府究竟应承担何种福利责任?1970年代福利危机后,欧洲福利国家一直在反思该问题。通过选取ISSP"社会不平等"数据中的典型国家——英国、德国、瑞典和匈牙利——进行研究,论文发现由政府承担福利责任已经在不同福利体制国家中达成共识,绝大多数公民都赞成由政府承担福利责任。尽管如此,公民对政府应承担何种福利责任的态度仍然表现出差异性。论文发现福利体制并不是解释公民福利态度的唯一影响因素,个人自利与社会分层因素,对社会公平现状的判断也同样对福利态度有影响,而且影响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不同的福利问题表现出差异性。由于福利态度被视为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福利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民意,制定合理的福利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卫兵 《中国审判》2010,(12):82-84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对我国刑法中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含义,从组织结构特征、经济实力特征、行为特征、非法控制特征四个方面作了解释。理论和实务界一般也认为非法控制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捐赠剩余的法律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捐赠是以特定人为受益人的捐赠行为 ,其有别于受益人为不特定人的公益捐赠 ,因而无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捐赠中因为捐赠事项不存在或消灭都可能出现捐赠剩余 ,对这一问题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 ,对社会捐赠剩余的归属必须从法律上加以分析和定性 ,以对社会捐赠剩余的处置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戴炳媛 《法制与经济》2013,(10):132-134
"就业还是考研"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并为之感到困扰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由于各种原因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大军的队伍,而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占到这其中的大多数。"考研热"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维度透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学资本理论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解释,从现实维度解释则可以划分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考研热"现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个人、国家、社会和学校有必要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寻找良好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政法学刊》2015,(4):105-111
社会资本理论为治安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范式,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治安问题是各种社会问题激化、集中化、显性化的结果。社会资本缺略已成为当前治安问题产生的一类重要的社会因素。为此,必须从社会纽带、社会整合、公众参与、社会信用、政治权威等方面增加社会资本存量,抑制治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政治沟通中参与和回应的角度提出一个分析模型,用以解释网络参与环境下政府决策回应的行为逻辑、行为模式,以及不同环节、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度逻辑。并通过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例的实证分析进行模型验证。研究表明,以网络民意先发、政府被动回应、网民与政府互动不平衡为主要特征的被动回应模式是当代中国在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领域中的主要模式,沟通机制是对其解释的关键因素。论文提出的"参与-回应模型"有助于提高研究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的分析力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公务员热”的推力因素:就业压力、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拉力因素:职业方面的先天优势、社会福利的优势以及社会资本的优势;中间障碍:报考条件、考试难度、录用比例、机制建设以及个人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即:人们报考公务员的选择是经过对利益权衡之后的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公司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有机结合的责任体系。公司的捐赠行为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是具有一定道义特质的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新《公司法》明确了公司在进行赢利活动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在结合实践中公司捐赠暴露出的法律问题,从公司治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等入手,进一步完善公司捐赠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捐赠作为一种以公益事业和他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日益增多.但同时,由于对捐赠法律性质的争论不休,由捐赠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捐赠人的捐赠热情,侵害了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目前的立法中未对捐赠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理论上对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也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也不尽一致.鉴于对捐赠法律性质的认定将直接决定对捐赠问题的法律适用,故本文探讨一下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