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因而仍然存在一些较棘手的民生问题。新时代要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民生思想为指导,做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民生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将解决民生问题摆到党和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这不仅因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同时要以解决民生问题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民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而且是个法律问题,用法律手段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充足的法理依据和历史依据.需要我们制定和完善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法律,促进公正执法,完善民生权利的救济途径等,以进一步促进民生建设.与解决民生问题相关联的立法方向大致包括制定和完善与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加强民生问题的执法力度、完善民生问题的法律救济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张玉玲 《学理论》2011,(30):48-49
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张琳  郭卫 《学理论》2011,(1):80-81
民生问题是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和人本身的社会发展问题,包含了物质、政治和精神三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起点,通过思想政治教化,来推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随着民生问题的发展而改变、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论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利”的制度创新王炳润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突破口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及,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途径。这种神奇作用的产生,用一...  相似文献   

7.
在邯郸地区采访期间,常听人们说起“农业服务协会”(简称“农协”)。农民缺少种籽、化肥,去找“农协”帮助购买;庄稼长了害虫不知撒什么农药,去找“农协”询问;有时,农民利益受到损害,要同人“评评理”,也去找农协。 “农协”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呢?邯郸地委书记吴野渡说;“农协”是为完成农村第二步改革而成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村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决了温饱  相似文献   

8.
提到“扶贫”,人们通常想到的是扶助“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交通条件、文化积累诸方面起点较低,经济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有些县乡甚至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与沿海及内地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差距越拉越大。为了全国经济相对平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逐渐明确。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始阶段,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摸不透、看不准,很容易被一些“误导”左右思想,产生错误认识、消极观念。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顺广大干部职工思想,必须注意解决“误导”问题。 什么是“误导”?“误导”就是离开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
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断,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还是一个政治概念和社会概念。民生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可逾越的难题,从民生角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现实的思考,正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存在的民生问题,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加快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文化和制度,全面发展社会工作,这些都有利于现实民生问题的解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快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相似文献   

11.
1994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从1994年到2000年,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到本世纪末,我们解决了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的生存权这...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议题,民生问题是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首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由于长期以来,民生问题主要由政府自己定自己办,特别是政府与群众在视角上的差异等因素,地方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往往面临“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相脱节”“有限资源如何合理配置”“项目推行难”等难题。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是浙江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项目的制定引入人大制度轨道,通过多主体参与来解决民生难题的实践创新机制。它通过民意聚合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分别实现了决策与民意、协商与票决、监督与助推的结合,并发挥了推进地方政府民主决策、确保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保障民生项目有效落实、发挥地方人大职能作用和构建地方新型治理格局等五种基本功能,成为当代中国地方人大破解民生难题、发挥代表职能和优化地方治理的一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张云成 《求知》2007,(11):27-2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要问题。报告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题.用近3000字的篇幅专题论述改善民生问题.提出六大任务.既有明确目标,又有具体举措,这是我印象中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次将民生问题独立成章。  相似文献   

14.
农业成为大丰县的致富产业卢殿洛,景旭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从这句八十年代初开始流传的口号可以看出,人们通常认为农业只能解决温饱和稳定,不能解决富裕的问题。但大丰县的实践向人们表明:农业不仅是基础产业,也可以成为富民富县的优势产业。苏北黄...  相似文献   

15.
张立群 《求知》2000,(12):12-13
“九五”和以前时期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人均GDP在“九五”期间实现了翻两番,城镇居民生活已从温饱转入小康。与温饱阶段联系的物资匮乏、供给不足、普遍短缺的现象消失了。与此同时,我国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局也已初步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都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个人利益(“利”、“功利”)和社会整体利益(“义”、“道德”、“道义”、“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每个社会都会碰到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尽快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伦理价值观(即社会主义义利观),并用其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活跃了社会经济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也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与此相应的各种关系,如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3,(42)
现在,举国上下关注农村问题。农村究竟发生了什么?“打白条子”、“减轻农民负担”,已引起各方关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深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日前,记者走访了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同志。收入与就业两大难题杜润生同志80高龄,精神健朗,搞调查研究亲自动手,不知疲倦。人们尊敬地称呼他为“杜老”。记者借这个称呼,首先问杜老: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长期影响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在突飞猛进。撤县改市、撤地改市的活动层出不穷。这是值得厌贺的大好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城市就有城市病。在诸多城市病中,最棘手的要数城市犯罪了。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其实,还应当看到在任何时候,民都是以“安”为“地”。安全是安身立命之地,安全感是头号心理卫生。尤其是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民便从以食为天,转化为以“安”为“天”了。为了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就必须对安全感的对立面——犯罪有个清醒的估计、准确的预测,以便于采取相应对策。这里的“估计”、“预测”,不应当是大而化之,不应当是信口开河的。我们应当努力找到决定犯罪率的主要参数,找到各参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许端 《学理论》2013,(22):91-92
民生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命题。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主要介绍了民生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从而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为我国顺利进行社会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重在解决民生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条件和基础条件,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要做到: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