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法不得已原则是公民个人人权和全体公民人权发生冲突时不得已牺牲公民个人人权,保全全体公民人权的紧急避险。刑法不得已原则倡扬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彰显对民意的遵从,并将常识、常理、常情一以贯之,较刑法谦抑性而言,具有主权在民,宽严有度,标准明确的优势。刑法不得已原则在理论层面以现有的法律是否能够有效调整,以及不予刑法调整是否会崩溃指引刑事立法。在实践层面,不得已原则以刑法处罚是否会对行为造成褒奖,以及刑法处罚是否会引起普遍同情考量刑事司法与民众意愿的契合性。刑法不得已原则确保了刑法适用的紧迫必要,充分凸显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积极践行能够裨益于刑事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2.
《人性·人道·人权》(丁启文著,华夏出版社将出版)是一部启迪思想的好看的书。以人性、人道为主脉,宏微结合,政论、叙事、答问录、杂文、随笔并收,文字活泼简练,内容富有创意。残疾人与残疾人事业部分令人居安思危,有催动改革之效。有些问题是第一次提出、论述。本刊摘要选登其中部分答问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薄晓 《新疆人大》2009,(9):29-30
乌鲁木齐"7·5"事件,是一起性质极其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从法律上讲,是严重暴力犯罪分子对无辜生命的残忍剥夺,是对人性、人道、人权的严重侵害,是对我国宪法、法律的粗暴践踏,是当代文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的理论和实务中,存在难以去除的刑法主观主义思想,即将犯罪的本质定位为行为人的主观犯罪意图,因而即便行为永远不可能产生危害后果,也必须定罪处罚,结果因素无关紧要。这种主观归罪的逻辑生成于中国儒家法律传统之中,因而根深蒂固:"以礼入刑"导致刑法适用的伦理化倾向,与主观主义息息相通;"明刑弼教"使得刑罚成为人性教化的重要手段,刑法更加关注主观方面的改造。因此,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去主观主义"应当强化人权保障,改造刑法主观主义背后的社会统治思想,促进中国刑法的去伦理化。  相似文献   

5.
尽管《刑法修正案(九)》首次确立的不得减刑、假释的终身监禁制度具有相当程度的威慑力,对之亦不宜扩大适用,更不应成为我国死刑废除的替代刑罚。这是因为:一方面,不得减刑、假释的终身刑发挥其威慑力是以摧残人性的方式实现的。基于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类所享有的平等人权的保护,即便是在废除死刑制度之后,也不应采取带有鲜明泯灭人性、摧残人权特征的刑罚。另一方面,我国现行刑罚结构已经包含了剥夺犯罪人人身自由期限较长的自由刑,其处罚足以达到抗制犯罪人重新犯罪的强度。因此,设置不得减刑、假释的终身监禁刑并非替代死刑的良方,对之应审慎适用。  相似文献   

6.
刑法不能缺少科学性,缺少科学性的刑法,其所追求的自由、公平、正义、秩序等价值就无法达到,其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机能也无从实现。如果说自由与正义是刑法的灵魂,那么科学就是刑法的生命。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科学技术逐渐被应用于犯罪活动中,为适应这种犯罪状况之惩罚需要,刑法的创制也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2000年3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立法法第6条明确将科学性作为一项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肩负法律监督的神圣职责。检察官执法办案应当公正严明、刚正不阿,无“刚”则无以确保法律的威严。现代检察官追求的是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两大价值目标,这种“刚”同时也包含着人格的力量和人道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构建而成的风险刑法理论理论根基并不牢固。风险刑法与现代刑法公正、谦抑、人道的基本价值和精神相背离,应警惕其所带有的明显的重刑化发展倾向。然而,风险刑法的基本理论及其风险刑法观亦包含着合理内核。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我国应将以危险犯的增加、预备行为和帮助行为的独立犯罪化为代表的法益保护的前置化和扩大化趋势作为刑法立法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刑罚轻缓化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其含义、价值及理论根据.刑罚轻缓化的含义是指在刑事立法上建立轻刑化的刑罚结构.刑事司法上尽可能适用轻刑和非刑罚处理措施的刑罚改革趋势.其价值是有利于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获得较大的刑法效益以及有利于犯罪人的改造和再社会化,达到惩罚和预防的双重目的.刑罚轻缓化的理论根据是指刑罚的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10.
赵香如  孔源源 《求索》2008,(12):129-130
非犯罪化体现了以刑法谦抑精神为基础、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刑事政策之理念,它代表当今世界刑法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刑法改革的方向。有学者主张,目前在我国实行非犯罪化的条件尚不具备,但从刑法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我国法律实践来分析,在我国实行非犯罪化甚有必要,非犯罪化与我国目前的刑事政策亦相吻合,非犯罪化的理念应贯彻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耿赫 《人民论坛》2012,(26):120-121
刑法是构成我国宪法内容的主要基础,是直接关乎到国家公民人权和保障的法典,它具有着广泛的公民权益保护和对违法犯罪行为具有独特制裁权利的特殊性。但是,我国现行刑法人权保护的立法还存在有罪不能罚、违法不能究等缺陷,需要采取优化刑法的类罪体系,增强刑法的明确性等措施使其完善并成为维护公民权利的利器。  相似文献   

12.
蒋馥蔚 《前沿》2011,(14):94-97
刑法谦抑思想日益成为贯穿整个刑事领域的一种基本思想理念,要深入理解其实质内涵,并使其为刑法理论及实践所切实领会、贯彻,首先必须对谦抑思想进行准确理论定位,而理论定位的关键则在于正确把握谦抑思想之根据。站在人本主义的刑法学视角,刑法谦抑思想之根据主要在于人性善恶之并立、刑罚之害恶以及人权保障之必要三个休戚相关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警察在执法中受伤、受辱的案件频频曝光。"暴力袭警严重冲击法律底线,损害党和政府权威,严重影响民众安全感,也严重伤害广大民警的职业荣誉感。"(1)因此,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是,增设刑法罪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工作,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必须赢得全社会最大公约数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治安紧急处置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安紧急处置权是国家赋予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处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各种治安紧急事件的行政紧急权力。执法实践中违法或者不当行使治安紧急处置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落实治安紧急处置人权保障必须立足目的实现、防止比例失衡、确保人权底线、追求效率最佳、抓好责任落实。  相似文献   

15.
刘宏  熊丹 《人民论坛》2011,(9):92-93
死刑复核复奏制度萌芽于汉代,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中的重要制度,是慎刑思想在立法与司法上的体现。这一制度对现今司法改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能够有效的减少冤假错案,使中国刑法更加科学化、人道化,促进我国人权状况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死刑复核复奏制度萌芽于汉代,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中的重要制度,是慎刑思想在立法与司法上的体现。这一制度对现今司法改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能够有效的减少冤假错案,使中国刑法更加科学化、人道化,促进我国人权状况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门敢 《前进》2014,(4):63-63
<正>"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论断,也是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如何走出"底线变虚线"的怪圈?答案的关键是,一个人只有把核心价值观真正树立起来,才能将其内化为政治信仰、理想追求。不论是当年的成克杰、胡长清,还是现在的李崇禧、谷俊山,他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腐败分子。从政之初,他们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只不过他们的底线不是"坚不可摧"的,慢慢地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腐败行为也随着"底线"向下滑,最终走上不归路。  相似文献   

18.
民族、种族和宗教相互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且对一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关系重大。我国加入或即将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对民族、种族和宗教相关的犯罪行为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有必要以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为参照检视我国刑法在民族、种族和宗教犯罪上的规定,作出与我国实际相符合、也与国际人权公约相一致的修正。修改现有相关犯罪的构成条件,增加我国刑法没有规定但危害严重的民族、种族和宗教犯罪。  相似文献   

19.
张伟  李若愚 《人权》2013,(1):58-59
2012年12月10日下午,"《世界人权宣言》通过六十四周年暨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欧盟驻华代表团、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挪威奥斯陆大学挪威人权中心、瑞典隆德大学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北京办公室、北京大学、中国社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卓有特色的法律制度,中国传统法律具有明显的追求公正的倾向和浓厚的人道色彩。其所以如此,既是传统政权存续的必然要求,也是普遍的人性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