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找找人"     
李根龙 《唯实》2004,(11):96
“找找人”是时下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 ,许多人无论碰到什么问题 ,遇到什么麻烦 ,或要办件什么要紧点儿的事情 ,也无论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有理的还是无理的、复杂的还是简单的 ,都需要去“找找人”。在自己方面 ,遇有难事总会首先想到要去“找找人” ,和别人商量 ,得到的最后忠告往往也是“找找人”。需要去“找找人”的事不计其数、五花八门 ,颇难一言以蔽之。为自己为自家的事要找人 ,为公家为集体一样需要“找找人” :企业考评要找人 ,想升级要找人 ,评先进文明要找人 ,买集控商品要找人 ,厂房搬迁要找人 ,输了官司要找人 ,赢了也要找人…  相似文献   

2.
漫谈"境界"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评价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角度和不同的标准,境界就是对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方面的综合评判。人们常说的有的人有境界,有的人无境界;有的人境界高,有的人境界低,就包含着许多鲜明褒贬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6,46(1):67-70
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人学"发展理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荣海 《理论学刊》2005,2(1):20-25
马克思对"人"的新发现在于揭示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命题,并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角度提炼出人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底蕴,表现在人处于实践和理论的出发点地位;社会发展是"人的解放"的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眼色"说     
人长一双眼睛,是看人瞧事的。这"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个黑葡萄"的咱国人的眼睛很会看"眼色"行事。小孩子家为讨得大人喜欢,总是看大人"眼  相似文献   

6.
企业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以人为主体,是对人的管理.企业要真正兴旺发达,关键是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企业管理的"人治"是指以符合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及思想教育规律的方法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通过人的智慧和潜能充分的发挥,辅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使人人对企业的经营负责,人人参与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7.
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有五个主要层面,即生活层面、工作层面、政治层面、人权层面和哲学层面。这些不同层面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因此,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如何理解是个关键问题。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是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相似文献   

8.
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指上级的所作所为,对下属具有示范作用。还有一句古语: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意指下面的人不仅会效仿上面的人,而且会愈演愈烈。东汉时期,汉章帝想给外家封赏,皇太后马氏坚决不同意。这时恰逢旱灾,于是一些溜须拍马的官员向汉章帝进言:发生旱灾与不封赏外家有关。  相似文献   

9.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 五年里,广元市各类人才新增9.9万人,总量达45.7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5.2%.其中,高层次人才增长900余人,获评国、省、市以上人才荣誉850人. 五年里,广元市新建国家级星创天地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3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家……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广元人才兴业"成绩单".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才"洼地"广元通过大胆创新,打破人才制度壁垒,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实现了"弯道超车".  相似文献   

10.
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六盘山片区重点贫困县,也是我省最后脱贫摘帽的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18个乡镇,359个行政村,总人口49.59万人,境内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2013年,全县首次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4.15万户17.3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9.64%;2017年新识别深度贫困村36个,全县贫困村由150个增加到186个.经过历年识别、贫困人口自然增减等动态调整后,全县共有贫困人口4.31万户18.29万人,脱贫监测户1153户4669人、边缘户2819户10393人.  相似文献   

11.
“谁是谁的人”是一个许多人常用的句式,在某些机关呆过、官场混过的人,多会以此句式造句,比如说,“张三是李四的人”、“赵二是王五的人”等等。一个人一旦成了谁的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是主奴关系。尽管是党员,是公务员,嘴上在高喊他是党的人,是政府的人,但其内心唯尊某一人,趋避进退,唯某人之命是从;荣辱祸福,皆由某人一个人决定。他虽然拿着政府或企业发给的工资,但他的意识中已无政府或企业而只有某人,且凡事只知对某人负责。实质上,他已经成了某人的特殊私有物。反过来说,某人对于他的私有物,也有随意处置的权利。而今一些人虽无古代君…  相似文献   

12.
陈鲁民 《唯实》2002,(11):80-80
孟子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禽兽行事 ,无论交配还是杀戮 ,都在众目睽睽之下 ,不知隐蔽遮丑 ;而人多是讲面子的 ,如果要干些不太光彩的事 ,一般都在背后无人时 ,即所谓“风高月黑夜” ,这便是“几希”之一。有鉴于此 ,古人特别看重“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 ,说是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 ,更须谨慎从事 ,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很难 ,真正能做到者不多 ,所以尤显其难能可贵。还有一种修养是“慎黑” ,人在黑暗中 ,不见庐山真面目 ,行善无人赏识 ,作恶也难受惩罚 ,此时此刻 ,也须谨慎安分 ,自觉遵纪守法。战国时 ,有一次楚庄…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25日,笔者在长宁县双河镇镇政府"干部职工每日工作公示牌"上看到,该镇34名机关干部职工,有1人到县上开会,2人到县级部门办事,2人值班,其余29名干部职工全部到村组去了.长宁县20个乡镇和县级机关像双河镇这样成天沉到基层察民情、解民忧、办民事、暖民心的干部职工有千余名.  相似文献   

14.
说"面子"     
我们中国人行事,有时候总让人感觉到在事情本身的目的之外还隐藏着一个似乎更为根本的目的.这个目的,细究起来就是"面子".对于"面子"的看重和过分追求,几乎成了中国人典型的文化性格.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面子"到底是什么呢?是角色期待,特别是自我的角色期待的满足.能够以某种方式满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面子".  相似文献   

15.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人与人的交往就像潮水退去一样,渐渐地安静下来了。过去那种两天一小聚、三天一大聚,不是喝酒唱歌就是甩牌搓麻将的现象少了,那种拉拉扯扯、勾肩搭背的喧嚣渐渐淡去,人们回归到了平静和理性,人与人"无声的联系"多了起来。这是一种好现象,正所谓无声胜有声。过去那种热衷于"热线联系",整天泡在一起推杯换盏,打得火热、走得很近,今天一个同学会、明天一个乡友会等,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有所图。  相似文献   

16.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7.
"英雄"论     
胜利时不可一世,挫折时一蹶不振,这样的人,经不住成败的考验,不是英雄。一现如昙花,沉沦不再起,这样的人,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不是英雄。能够抗患难,不能够度安乐,这样的人,经不起物欲的考验,也不是英雄。最近一段时间,从媒体上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一个是辽宁兴城的张铁生,一个是石家庄的马胜利。——如今50岁以上的人对张铁生都不陌生,他是70年代参加大学考试时交了白卷的那个年轻人,后来又受到“四人帮”的牵扯,还被判处了15年有期徒刑。然后他没有永远沉沦,到了1993年,他起步搞饲料公司,1995年就占据了沈阳绝大部分的饲料市场,如今他已成了…  相似文献   

18.
说"怕"     
当今社会,人们的胆子似乎越来越大,"怕"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越来越淡薄.某些人为达到个人目的,胆大至极,几乎到了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的地步,笔者对此不禁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9.
"不当外人"     
"不当外人"有两种情况:一是拿别人不当外人,一是拿自已不当外人.不论是哪一种情况,你我之间就成了近便人、贴已人.  相似文献   

20.
张永生 《党建》2014,(2):40-40
正公车私用、超标配车、豪华装饰……近年来,公车滥用现象普遍,基层群众对"车轮腐败"深恶痛绝,公车治理也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向"车轮腐败"亮剑,势必触动一些部门一些人的"奶酪",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掣肘。一些人坐惯了公车,会视之为理所当然,要立马改变还不能适应;还有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会想出这个点子、使出那个招儿,玩变通、软抵抗。遏制"车轮腐败",需要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