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既是分配正义的责任主体也是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分配正义的实现离不开廉政建设,而廉政建设的取向是实现包含分配正义的公平正义,廉政建设与分配正义相互促进。而“应为”与“应得”既是分配正义的理论限度又是廉政建设的本质要求,承担“应为”之责,保障“应得”权益,构成了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从分配正义视角考察廉政建设,厘清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次分配过程中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实现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2.
用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司法正义,从宏观层面上讲是正义法律与理性化制度的设定;从中观 层面上讲是司法阶层的利益分配公平和司法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从微观层面上讲是司法主体的公正德性 和对司法权公共属性的忠实践履。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司法公正的社会蓝图。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6,(3):8-13
环境问题的恶化已成为阻滞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的重要诱因。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当代中国,环境抗争呈现出一种多发态势。作为环境抗争中的重要一环,农村环境抗争尤为引人关注。农村环境抗争不仅具有利益导向的特征,同时还内含环境正义的价值导向。农村环境抗争具有复杂性和"弱组织化"的特征,受制于城乡环境不正义的现实状况。因此,建构和完善城乡环境正义的制度环境,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承认农村环境的生态价值,建设城乡一体的环境社区和环境共同体,成为农村环境抗争治理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行政或政府治理的视角分析,西方思想家有关正义的结论有:正义是一种制度或一种体制;正义是一种价值体系或价值系统;正义意味着一种社会理想.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西方正义理论应当说博大精深,其主要价值集中体现为:厘清了正义的内涵;明确了正义的地位与作用;确立了正义的标准;总结了实现正义的途径;描绘了正义的基本目标.西方正义理论给当代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的政府治理的深刻启示是:政府的积极治理--社会正义实现的主导方式;政府治理绩效的考量标准--社会正义;政府治理制度设计基点--注重社会弱势群体;政府治理基本目的--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五个统筹"是其本质内容和要求.代际正义是指社会制度的某种状态或性质,这种状态和性质,以自然资源、环境资源乃至社会资源在人类各代之间的公平分配和使用、满足人类各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其本质内容,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最终的社会发展目标.就人类主体、发展主题、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发展的制度安排四个方面而言,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代际正义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6.
农业社会中,具有宗教色彩的承诺负载的主要是道德上的责任;工业社会以来,自然法学派将承诺的道德责任转化为法律责任,在法律强制的背后,承诺失去了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后工业化进程中的服务行政模式呼唤公共承诺机制的产生。在合作治理中公共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是公共承诺机制的必然主体。公共承诺机制是服务型政府实现服务理念的良好途径,是消除公共产品中"搭便车"和"看门人"现象的有效方法,将促进公共责任的恢复和合作主体间信任度的提高,最终将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正义观是复调的,这种复调性是一种分层和位阶关系。由于分配正义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故其在马克思正义观中处于初级位阶。马克思在分配正义上不但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正义观和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正义观,而且建构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正义观。分配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环节,这决定着它会被更高的位阶——关系正义所统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支配性,同时以“自由人联合体”为载体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互依性社会关系。按劳分配、按需分配、自由人联合体,都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要素而存在的,因此它们都从属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即从属于处于高级位阶的发展正义。  相似文献   

8.
制衡资本权力——转型中国确保制度正义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是政治的首要原则,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性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表征。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缺乏制衡的国家权力和资本权力往往成为现代社会中根本的压迫性力量。在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定情势下,制衡资本权力逐渐成为转型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命题,是转型中国确保制度正义的关键。当然,有效规训资本权力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更是一个涉及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平等博弈、公共协商和理性妥协的政治过程。在集中讨论转型中国制衡资本权力的现实必要性和基本途径的基础上,提出:在转型中国,制衡资本权力与构建正义的社会制度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而国家自主、社会自治与价值均衡则共同成为有效制衡资本权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日渐增多,需要加强全球治理;另一方面,因为责任赤字、民主赤字、发展赤字,全球治理失灵。全球治理失灵实质是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出现排他性、不可持续性和竞争性三大失效问题。对此,"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研发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建设中,要以共商的合作机制为载体,增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非排他性,弱化全球治理的民主赤字;以项目共建为路径,充分发挥中国的引领性作用,力促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可持续性,培育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以共享的互利共赢为目标,推进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收益分配的非竞争性,缓和全球治理的发展赤字。这是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的方案与智慧,将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普惠、包容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主义正义传统受制于历史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立场,始终秉承维护特权阶级利益、服务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终极价值指向,终难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具有抽象性和虚假性的"形式正义"的桎梏。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和无产阶级立场寻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路径,以政治经济学为批判工具,揭示了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资本主义实现方式及其历史局限性,致力于从更高级的"异质社会"层面思考人类自由、平等、财产权等基本权利的实现问题。秉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旨归,马克思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作为正义社会的实现路径,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作为正义社会的根本分配方式,其正义观具有"实质正义"的性质,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性重构及超越。马克思正义观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公平正义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