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方 《行政论坛》2014,(3):41-45
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往往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是资源不足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做不了"困境;二是民众理性无知产生的"不便做"的效率与公平困局。面对这种形式的政府失灵,资源依赖理论提供了超越单一行政组织分析的高阶组织集视角,指出政府之外作为环境的社会组织对其的支持作用,同时更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互动的一种依赖关系,而通过优化社会情景、培育社会的自组织能力、规范权力的分配结构等三个方面强化这种依赖关系,是消解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两重困境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状况下,非政府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政府的特征,这种现象可称为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通过对哈尔滨市的社团组织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社团组织的政府化程度较强且组织绩效普遍低下。对社团组织的政府化程度和组织绩效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析出了政府化程度的政府参与因子、基本要素的政府支持因子、经费支持与政府依赖因子,组织绩效的凝聚力因子、计划与执行力因子和组织活力因子。分析表明,政府化程度与组织绩效的各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政府的参与有助于提高组织的计划与执行能力却消减了组织活力;政府对社团组织基本要素的支持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政府对社团组织的经费支持和由此导致的对政府的依赖能够提高组织的计划与执行能力,但却降低了组织活力。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社团中存在着管理型、职能型、自立型和名义型四种类型的社团。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虞维华 《公共管理学报》2005,2(2):32-39,93-94
从"公共组织间关系"的角度研究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政府间关系"视角的一种部分超越,因此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将非政府组织作为同质性的整体进行研究,忽视了非政府组织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从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资源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不同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关系类型,认为非政府组织在获得资源的途径方面具有结构性的差异;因此,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具有结构性的差异;非政府组织对于政府资金支持的依赖关系并不必然导致其自主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5)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营利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西方非营利组织产生于市场、政府失灵,并基于"部门失灵"形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制衡、对抗、合作关系,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是部门体制内部派生,其产生与发展依赖于政府。因此,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应沿着强控关系—依赖式合作—竞争式合作的发展路径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5.
邓宁华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91-101,127
我国社会组织面临着合法性和经济资源的双重困境,并缺乏自主性,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对天津市两个省级体制内社会组织的个案调查,却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与之相反(而并不矛盾)的特殊事实。为了重构这两个组织获得合法性和经济资源及其一定的自主性的特殊逻辑,本文首先对组织社会学的资源依赖理论和新制度主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体制内社会组织对国家-社会的合法性与经济资源的双重依赖的分析框架;然后,重构了两个个案对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依赖格局,特别是揭示了其平衡这一依赖的相关策略。缺乏社会基础的体制内社会组织凭借和利用国家的特殊合法性支持而进入到社会领域中以汲取资源的相关策略,被称为"寄居蟹的艺术"。本文作为一项个案研究,其分析有利于提出研究假设,而其结论不能直接普遍化。  相似文献   

6.
赵平安  高猛 《行政论坛》2009,16(3):57-61
从建构主义出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双向建构中生成的.逻辑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总是不断地从对抗走向统一,趋向由不良的结构螺旋上升为良性结构.由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公共事务"不可治理性"的增强,以及资源的"外部限制"与"外部依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只能改变原有认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现实中,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主要有非对称依赖模式、符号工具模式和合作伙伴模式三种.虽然目前双方的合作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双方在公共利益的指引下坚持双向沟通、反思抽象、内外协调、积极行动,就能够在"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螺旋发展中不断接近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非营利组织的困境与政府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陈跃 《行政论坛》2015,(2):78-82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求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在政策领域合作不断加强。其现实困境是:以政府的体制吸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社会治理主体系统,会造成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下降;政府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强势行为,很可能造成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对未来预期的判断力和承受能力的下降;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绝对主导和领导,也会造成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对非营利组织造成挤压。实现国家治理层面的政府与社会治理层面的非营利组织有效合作,必须明确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其责任就是构建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即构建社会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公共对话机制、改革非营利组织的登记制度,真正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政府责任实现的公共政策是:构建非营利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四维"合法性政策,完善非营利组织运行与发展的资源获取政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合作性,实现社会组织由政府主导的单边模式向"利益相关者协作"模式转型。文章对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进行了分析,剖析当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困境,并提出合作对象选择、信息沟通协调、公民参与和监督评估四大机制的构建,以期为推动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组织外形化是社会组织发展中的一种逻辑矛盾,社会组织获取合法身份和资源的需要,以及政府合法掌控资源的需要,是社会组织"组织外形化"的主要原因。从组织外形化的角度审视,当前社会组织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思想认识的误区以及获取资源难度加大的困境,使其难以破除组织外形化的运作逻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组织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10.
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决定了组织存续的状况,但是,组织的资源获取问题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自身的运行状况以及组织的业绩,都决定了组织资源获取的状况.一切组织都需要努力提高资源获取的能力,巴纳德的"诱因-贡献理论"解释了常规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指出常规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是建立在它的贡献的基础上的.在现实中,常规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也受到领域认同的限制.任务型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与常规组织不同,它受到组织内外的信任关系以及组织目标的明确性的支持,同时,在领域认同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对常规组织的超越.一般说来,任务型组织由于是为了解决那些紧迫的、重大的和一次性的任务而设立的,它在资源获取方面比常规组织拥有更强的优排势,但是,自觉地增强任务型组织资源获取能力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