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1,(10)
PPP模式是指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事业建设的一种开发机制。PPP模式的实际运转需要依托PPP项目公司,政府部门多通过向社会资本提供特许经营许可加部分出资的方式取得PPP项目公司的股权,由社会资本负责对PPP项目的融资及运营管理。PPP项目合同和PPP项目公司章程中可能约定一票否决权事项,以保障政府主体在重大事项上的管控权。本文围绕一般多数决事项、特别多数决事项和股权对外转让事项分别讨论"一票否决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并思考PPP模式下一票否决权制度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推进精准扶贫工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措施,也标志着我国扶贫工程进入举国攻坚的新阶段。影响精准扶贫的因素包括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机制不健全、公私合作协力扶贫分工不清晰、社会支持扶贫制度体系亟待完善等。推进精准扶贫模式急需完善相关的制度支持保障体系,积极促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与问责体制等一系列手段,加大扶贫项目的投入和实施监督,实际提高脱贫致富的长远效果。  相似文献   

3.
扩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治理体制中存在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参与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参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下一步要重点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6)
PPP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中国公共建设项目中得到广泛运用。公共文体设施项目虽然与基础设施建设同属公共建设项目,具有公共建设项目的共同特征,但依然存在其特殊性。公共文体设施项目可以借鉴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经验,发挥比政府主导更加明显的优势。在利用PPP模式进行公共文体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过程中,可以采取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市场化运作和维护社会资本的市场主体地位等策略,保证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5.
PPP合同作为公私合作制的成功范式,获得了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可。对PPP合同的法律性质,学界一直存在行政合同、民事合同和混合性质合同的争论。根据不同融资模式,PPP合同分为国内协议和涉外合同;PPP合同当事人除了基本民事法律关系外,还存在监督与管理、许可与被许可等公法关系,同时,PPP合同在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范围上受到"有形之手"的约束,应认定为含有民事因素的行政合同或经济行政合同。2015年5月1日新《行政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实施为PPP合同违约提供了行政诉讼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市场失灵的前提出发,分析《行政许可法》许可设定条件之规定,肯定食品安全领域设立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为什么在事前设立了许可制度,依然不能制止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疑问。笔者通过分析指出,主观上,许可标准未严格落实统一;客观上,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并不能仅靠许可制度,仅靠事前控制手段是不能解决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事中、事后手段的协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可更被隐喻为"企业——社会"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理解行政许可制度作为防止食品安全事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制度廉洁性评估作为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创新举措,在实践中形成了"经验式推进"和"标准化操作"两种实践性模式,两种模式都为完善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提供了可行性思路,也各具特色和优点,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推进和完善制度廉洁性评估有必要将两种实践性模式进行整合,以标准化操作模式为引导,建立制度廉洁性评估基础指标体系,以经验式推进模式为平台,建立制度廉洁性评估指导性案例库,通过制度廉洁性评估指导机制提升制度廉洁性评估的正向竞争性,促使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相似文献   

8.
网络问政本质上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它在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网络问政中存在的互联网技术不完善、网民的非理性表达、政府运用网络问政的能力不强和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途径——规范网络问政技术平台,加强网民意识的培养,加强政府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完善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政府的社会治理及创新实践应遵循行政法治理念,行政法治的发展也必须积极回应社会治理创新的需求,为之提供相应的理念和制度保障。当前,政府社会治理在观念、主体、手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存在一些与行政法治不相适应的问题。破解之道在于加强行政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强化相关理论的适应性,体现社会治理观念的创新;修正"行政主体"理论,重塑"国家—社会—公民"的关系,反映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完善行政程序制度,构建参与式行政模式,搭建社会治理公众监督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应急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社会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监督体系,保证社会纠纷化解机制的良性运作与衔接。  相似文献   

10.
刍议低碳发展公众参与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发展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客观需要,其有效推进离不开公众参与。所谓低碳发展公众参与,就是公众在生产、生活及参与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秉持低碳意识、践行低碳理念、促成低碳社会的一切亲环境行为。诸般亲环境行为不仅对低碳发展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还有利于低碳发展本身原有价值的保证和强化、有利于参与者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完善。而低碳发展公众参与要切实而有效地推进,必须关注问题认知激发机制、责任意识促成机制、行动能力培育机制、行为成本降控机制、社会氛围建设机制这五大机制及它们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