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疑难案件,是预审工作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疑难案件在预审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取证困难、讯问困难、案件定性困难和结案困难等四个方面。预审过程中的疑难案件,既有可能是由于前期侦查工作存在失误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后期预审工作存在失误所导致的。针对疑难案件,应当从加强组织领导、分析犯罪嫌疑人口供真伪、拓宽证据来源、抓好讯问工作和羁押工作等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审讯被告人是完成预审任务,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侦查活动。它要求预审人员在全面熟悉案情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被告人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地使用不同的审讯策略,适时突破案件。现有的预审业务用书、教材,有关被告人特征的表述,仅限于用心理学的原理中的“气质” 分类。而用气质理论对被告人进行分类,比较抽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也日益突出。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具有案件类型集中、犯罪证据难以取得、跨国跨境犯罪增多、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明显等特点。预审人员应当以此类案件的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等内容为预审重点,并从精心组织预审人员、灵活运用讯问策略、全面收集犯罪证据以及深挖犯罪、扩大战果等方面做好预审对策工作。  相似文献   

4.
疑难案件,是指在案件侦察审理过程中,材料不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短时间不易攻克的案件。为了加快办案节奏,提高打击力度,有效地审理疑难案件,就必须深入分析研究疑难案件的成因。 一、疑难案件成因。 疑难案件形成的原因即有主观方面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证据体系定义的特征预审案件证据体系是通过公安机关预审部门审理形成的证明一起犯罪案件是否确已发生、被告人是否该案犯罪人及其有何具体犯罪事实的完整统一的证据组合。  相似文献   

6.
预审人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讯问的重要前提。临战前的准备工作如何,直接关系着讯问活动的成败。讯问前的准备,包括组织预审力量,全面熟悉、掌握案件情况,仔细研究被告人心理和认真研究、制定讯问对策等诸项内容。有些预审人员在完成上述讯问准备工作时,对犯罪有关现场痕迹、物证的复查和研究重视不够,准备不足,往往导致某些案件审理时出现种种困难,甚至出现漏掉罪行、同案犯或错定案件性质等严重后果。不  相似文献   

7.
口供应当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有罪的供述以及罪轻的辩解,而不包括无罪的辩解。在刑事诉讼中,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既是案件的实施者,又是诉讼结果的承担着,决定了口供具有"证明案件的直接性"、"口供内容的真假混合性"、"口供形式的反复多变性"等多重特征,并在探明案件真相、证明案件事实及保障人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预审立法制度的形成预审制度是关于预审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预审”是同“审判”相对仗又联系的一个法律名词,原意是指法院开庭审判前对被告人的预备性审理,或称事实审。预审制度规定为诉讼程度,最早见之于成文法的判前对被告人的预备性审理,或称事实审。预审制度规定为诉讼程序,最早见之于成文法的是公元1808年的《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我国预审制度的雏形始于奴隶社会的鞫狱方式。人民民主专政的预审制度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处理反革命案件和建立司法机关的暂行程序》的训令中提出建立司法预审程序。抗日战争时期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诉法第108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对于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对于不需要判刑的,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从这一规定,不难看出,只要法院开庭审判,被告人就一定有罪。因为,法院开庭审判案件的前提条件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那么既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当然难逃有罪之判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预审程序与公诉权的关系 ,预审程序的性质和功能及当代世界各国的预审模式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 ,认为预审程序是对公诉权滥用的有效制约机制 ,它本身不是裁判权 ,而是一种司法审查权 ;起到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和分流案件及提高诉讼效率的作用。研究预审程序有助于完善我国的诉讼机制 ,使刑事诉讼朝民主、经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犯罪案件中只有被告人的口供可否定案“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一口供使用规则除了适用于单一被告案件外,是否还适用于共同犯罪案件?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在交代自己罪行的同时,检举揭发同案被告人的共同犯罪事实,仍然属于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一部分,不能看作证人证言;第二种意见认为,同案被告人的攀供,其内容既然是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实际上他也是就自  相似文献   

12.
知识卡片     
审讯中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预审员依法审讯被告人,要向被告人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提问是预审谋略中一个主要内容,也是预审对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提问方式对保证办案质量和顺利完成预审工作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提问方式为单一提问单一提问是一个提问要表达和解决一  相似文献   

13.
对质,是预审工作一项难题。对质成功,案件中一些矛盾能迎刃而解,对质失败会发生串供、翻供等不良后果。1954年公安部制定的预审条例曾明文规定;“如遇两被告人或两证人,或一证人和一被告人的供词发生矛盾时”,要“有把握地、技巧地进行对质”,但由于发生过一些不良后果,被视为禁区。长期以来,对质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的空白区,极少研究文章,预审教材避而不谈,偶有试办,不知孰对孰错。  相似文献   

14.
辩诉交易制度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刑事诉讼制度,它是指检察官在被告人律师的协助下,就案件的处理问题与被告人进行协商、谈判以促成有罪答辩从而不经审判而了结案件的一种诉讼方式,虽然这项制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争议和质疑,但是因其在节约司法资源,促进办案效率等方面卓越的功效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被告人庭前认罪答辩程序是指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正式审理之前,由法官确认被告人是否有罪。该程序的设立有其法理基础。在我国列入该程序对控辩审三方甚至社会都有裨益。我国引入该程序应注意理念层面、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诉讼中,一事不再理指的是法院对于任何已经生效裁判加以处理的案件不得再行审判;对于所有已被生效裁判确定为有罪式无罪的被告人,法院不得再予审判或科刑.是刑事诉讼法遵循人道主义原则,刑事诉讼程序人性化的体现,其本着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现代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预审中疑难案件的形成,不仅严重阻碍办案活动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办案的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能否准确、及时、有力地打击和惩罚犯罪,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深入探讨疑难案件的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因证据不足而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涉及的赔偿案件是否应该赔偿的问题 ,由于法律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司法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根据我国《刑诉法》第 12条的规定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第 162条第 3款规定 ,“证据不足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既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 ,那就是无罪 ,无罪就应该赔偿。对于这种规点 ,笔者不敢苟同 ,理由是 :1、我国《国家赔偿法》立法的指导思想是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口供补强规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供补强证据是指证明案件事实的同时,增强或担保口供证明力,共同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口供补强规则属于证据规则之一,其既能有效的防止偏重口供,又能弥补口供的证明力不足,排斥虚假的口供。口供补强规则有三个主要特征:对口供证明力的限制,而不是限制口供的证据能力;仅适用于口供,而不适用于其他证据形式;约束控诉方和审判方,而不涉及被告人。口供补强规则由口供补强证据的对象、范围和证明标准三方面构成。根据口供补强规则,被告人的口供不得成为有罪判决的唯一依据,必须经由其他证据对口供进行补强后,法官才能作出有罪判决。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时,在原有无罪推定原则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了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公诉机关承担,同时强调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并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立法实际已确立"沉默权"内容。因此,需要分析被告人"口供"的特点及后果,树立刑事诉讼"证据为王"的观念,在法庭审理中特别要把握若干质证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