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7,(18)
<正>盂兰盆"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此节日起源于《盂兰盆经》中所载佛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  相似文献   

2.
林长华 《黄埔》2013,(4):92-94
中元节是佛、道两教共同的传统节日。它源出于道教,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以及十月十五日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乃元宵佳节,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盂兰盆会”有很大的关系。“盂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相似文献   

3.
胡迌 《台声》2008,(9):82-85
中秋节源于古代祭月风俗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祭月”风俗。远古时代,人们把日、月,山、川、雨、电都奉为神灵加以膜拜,月亮的地位仅次于太阳,成为重要的祭拜对象。  相似文献   

4.
祭拜记     
我是一名农工党党员,又是保育生。当我得知广东梅州市有座“翔仪堂”,是为了纪念农工党创建人之一黄琪翔将军和农工党中央名誉副主席郭秀仪而筹建的,我不顾年高体弱,决定从湖北荆州去祭拜,以尽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5.
论《金刚经》中的“无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陵 《求索》2008,(3):115-116
佛教虽然是一种宗教,但是佛家思想却是最早提倡实证主义方法的东方哲学思想。“性空幻有”是大乘佛家理论的重要命题。以“空”为哲学基础的“无住”思想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有着很抽象的哲学含义,是研究佛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拟就从“四相”、“六境”等方面来阐述其“无住”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胡迌 《台声》2008,(11):73-75
醮为祭祀之意。“建醮”是设置道场并聘请道士主持的祭典仪式,是道教庆典活动中较大型的法会活动。举行醮典又称为打醮、造醮或做醮。汉朝末年道教盛行,尔后“建醮”逐渐演变成“僧道设坛祭神”的专有名词。自南北朝开始,历代朝廷大多有建醮的祭仪,元朝和明朝尤其盛行。先民移居开垦台湾后,建醮逐渐在台湾生根,并且逐渐形成各自的做法,各地建醮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同。  相似文献   

7.
刘衍永 《求索》2011,(10):127-129
佛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佛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佛家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在:(1)佛家文化的重“和”思想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佛家文化的财富观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发展观由片面发展向科学发展、由GDP崇拜向GNH关怀转变。(3)佛家文化中克己淡欲,觉人利他的观念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4)在认可、肯定传统佛家文化当代价值的同时,必须严格区分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对邪教予以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8.
水盂     
朱亚夫 《今日上海》2013,(10):58-59
人们对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十分熟悉,但对“文房第五宝”——水盂就不一定熟稔。提出“文房第五宝”的是上海著名水盂收藏家、室名大王陈玉堂先生。他在《藏盂小志》中写道:“试叩问之,若无盂盛以水,岂能染墨濡笔,挥毫于缣素耶?”他认为水盂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斋主相对,文房中是不能少此“第五宝”的。  相似文献   

9.
刘郁 《人民公安》2013,(6):63-63
萨满作为满人的原始信仰。信奉自然。崇拜祖先,因此清明祭祀又被称为“祭天拜柳”。  相似文献   

10.
放下     
《人民公安》2013,(23):1-1
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佛家所说的“放下”,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说究竟要什么。要多少。  相似文献   

11.
忍与不忍     
云溪子 《小康》2009,(12):100-101
"忍"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礼佛者的重要要求。许多名僧将忍字贯在自己的法名之中。当年湖北黄梅的"弘忍"大师,是禅宗慧能、神秀大师的老师,世称禅宗五祖,影响巨大。今浙江普陀山的“戒忍”大师,主持一方名山,算得一位高僧。以忍字为法名,足见佛家对忍字之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文海 《中国减灾》2012,(1X):23-23
<正>日本:铁路新干线是主力在日本,每年有两次大规模的返乡探亲活动,那是在夏天的盂兰盆节和新年前后。公路、铁路、航空等都加足马力,运送旅客。其中,铁路运输是日本人返乡探亲的首选。而新干线的高速度、高密度可以满足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们的迫切需要。在客运高峰期,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单向发送达到每小时几列,而正是因为发送次数多、车次密,所以每辆车停靠的站点并不多,从而达到快速高效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残疾人》2012,(10):6-6
“有手语翻译与助聋义工帮助,减少了我们看病的麻烦。”日前,全国首个“助聋门诊”在上海东方医院启动,听障患者盂志达实地体验了一回,比划着手语“说”出了心声。  相似文献   

14.
三宝殿     
三宝殿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么何谓“三宝殿”?三宝是指佛教中的佛、法、憎,“三宝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三个主要活动场所。“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和尚“燕...  相似文献   

15.
何艳华  谭小华 《前沿》2013,(14):53-55
生死观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宏大哲学命题,中西方在生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与西方的惧怕死亡不同,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内在超越”死亡的意义所在。在古代文人的作品里,“内在超越”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此概念为核心,主分析了道家、儒家、佛家以及在“儒释道”三家合流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于佛经的《了凡四训》。在传人我国后,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互融合,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步演绎成为一种哲理。“舍得”在哲学范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  相似文献   

17.
从佛家的“悟”说到审美心理体验宇丹《五灯会元》卷一中载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一种近乎神秘主义的启示和领悟。重要的不在于释...  相似文献   

18.
“清明将至,正是祭祀祖先的好时节。华夏5000年,自轩辕皇帝伊始5000年来,炎黄子孙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造就了今日之泱泱大国。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上都涌动着轩辕皇帝的血脉,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对我们共同的祖先魂牵梦萦,是去祭拜这位伟大的祖先的时候了……”清明前,众多网友纷纷发出这样内容的帖子。  相似文献   

19.
简讯     
《中国统一战线》2010,(6):58-59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盂复率领全国工商联“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员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专题调研组在北京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程红等同志的陪同下,到通州区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20.
王福明 《春秋》2012,(1):41-43
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无论是本土的儒家、道家学说.还是东汉南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均衡互补,源远流长。儒家、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体系.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增强了中国的特色,形成了“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