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派小说的文本中出现许多重复性的意象,相同的意象有的出现在不同作家的笔下,有的反复出现在同一作家的文本中。京派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诗性因子,意象设置与古典诗文具有历史传承性,作家善于开掘意象所积淀的文化象征意蕴。因此从作家惯用的独特的单位意象出发.能够更好地寻求对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宋南渡词人吕渭老的昆虫意蕴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璐 《求索》2012,(10):147-148
昆虫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一个值得令人关注的现象,来源于对现实生活最直观的印象。宋南渡词人在作品中就频繁使用昆虫意象来表情达意,本文以吕渭老作品为例,从生物学和文学双重角度探索昆虫入词现象,关注词人"南渡"人生的伤怀咏叹、孤旅伤怀的生命体验、日薄西山的凄婉相思和无奈而居的清泪这些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3.
周泰石  孙一阳  吴雁 《传承》2012,(20):78-79
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丝、竹乐器更是民族音乐的代表,它们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论述以丝竹的代表乐器笛和琵琶为论述对象,阐述中国文化蕴含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独特魅力,对我们了解中华文化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侗汉两种语言长期直接接触。作为弱势语言的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侗语日常口语中,也深入到作为侗语书面语的侗族琵琶歌歌词中。对四类琵琶歌歌词中汉语成分的分布进行考察,不仅能看出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歌类在汉语词汇借用上的异同,还能从整体上看出侗语逐步汉化的趋势在书面语层面呈现出何种状况。数据显示,侗族琵琶歌的汉化程度已不容小觑,提醒人们要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就得从保护民族语言、提升其活力和纯度抓起。  相似文献   

5.
侯艳 《求索》2010,(2):171-173
白日意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体现了唐人对其浑厚蓬勃之特质的审美追求和唐诗“物象由我裁”的审美思维特征,证明了诗言志与主情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具有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互生的多重审美价值。白日意象是唐诗中一个常见意象,它在唐诗中出现达650次之多,仅在李白诗中就多达50次,这充分说明唐人对白日意象的偏爱。而白日作为审美对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诗歌创作中张枣独自经营着属于自己的诗歌园地.在其作品中,大量的源自古典诗歌的意象、结构及其所营造的传统古典意蕴频频出现,构筑了属于张枣诗歌独有的文化场域和古典场景.这种古典特征与张枣的先锋气质巧妙结合,使得张枣诗歌具备了鲜明的、区别于其他先锋诗歌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7.
美国新批评派代表性理论家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至少具有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即:语词意义、句法结构的意象和隐喻意义以及由意象、隐喻转换成文本的虚拟象征世界的意义。《边城》中的语词意义、句法结构,构成了一个虚拟象征世界。《边城》的浅层意蕴,主要是由边城世界中极富诗意的自然环境和极富牧歌情调的社会环境所组成的整体边城幻景来显现的。经由"人类之爱"的生命形式的构建,《边城》的深层意蕴展现了边城人完美的生命形式,它具有承受生命压力极限的生命境界,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再现,也是人类理想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在英美诗坛上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丰富而饱满的“意象”使庞德等众多诗人为之倾倒,然而“意象”的接受过程中却发生了异化现象。本文主要从“意象”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英美意象主义诗人在接受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遇到的多重羁绊,这正是意象派借鉴中国古诗意象形似而神不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批评派代表性理论家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至少具有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即:语词意义、句法结构的意象和隐喻意义以及由意象、隐喻转换成文本的虚拟象征世界的意义。《边城》中的语词意义、句法结构,构成了一个虚拟象征世界。《边城》的浅层意蕴,主要是由边城世界中极富诗意的自然环境和极富牧歌情调的社会环境所组成的整体边城幻景来显现的。经由"人类之爱"的生命形式的构建,《边城》的深层意蕴展现了边城人完美的生命形式,它具有承受生命压力极限的生命境界,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再现,也是人类理想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0.
彭红卫 《理论月刊》2004,(7):131-133
马致远的《汉宫秋》以汉元帝的命运悲剧为中心,依托孤雁意象,演绎了元代知识分子乃至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出与处、归与不归的途中进退失据,无法驾驭自己生命之舟,注定漂泊无依的宿命。作为抒情性文本,社会悲剧构成了它的表层意蕴,它以民族意识,社会批判,爱情悲剧为中心,显示了作品的客观意义。而命运悲剧构成了它的深层意蕴,显示了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全国 《求索》2007,(10):186-188
意象是中西方文艺理论中都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对比来看,中国的意象理论主要偏向于意的层面,西方的意象理论侧重于象的层面。隐喻与意象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显著的不同,就意象本身来说,它具有一定的自在性,它的存在与隐喻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在诗歌中,意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单独构成表现的样式。尽管意象并不必然地与隐喻有关。但是通过隐喻来表现意象,能使意象具有更加丰富的关学意蕴。从意义上讲,意象本身是不需要转化,而隐喻必然存在着意义的转化,这一点形成了与意象最为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莫言小说世界的基本元素,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已经就绪。作为童年叙事的发端,这篇小说在创作心理、主题意蕴、意象营造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的批评空间。《透明的红萝卜》也是莫言小说艺术大厦的重要奠基石,此后的众多作品几乎都可以在这个中篇里发现艺术生发的因子。  相似文献   

13.
把古代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作品,是当前的一大热潮。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由古代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导致了此类影视剧作品的过度商业化与快餐化。古代文学名著的影视剧改编,应当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追求更为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真正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文学的发展,艺术象征表现方法日渐丰富,意识性象征的形成和发展值得关注。心理意识是意识性象征的构成材料,具有跨时空性、表现功能的宽广性和传达真切性特点。意识性象征具有独特的象征构成方式:主要有强化人物心理意识内容,创设与心理意识、印象的同物意象,不同时空心理意识内容的交错、映衬和融汇,主观心理性意象和深层心理意识的互征等。意识性象征美感特点表现为:象征蕴含呈现的多层性,多样的象征蕴含类型,象征意蕴的隐秘性、更具朦胧美和哲理意蕴的亲和性等。  相似文献   

15.
立象尽意是中国文学的形象特征,中国古代的众多先贤都对此进行过相关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所构造的言、意、象关系,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倡导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等理论具有重大区别,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对文学形象特征的独特认知。立象尽意的文学特征在中国古代最终形成了"意象"范畴,并为后代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站在当前的学术视野之中,文章从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建设方面阐述了立象尽意在当代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应该是由语言符号层、意象符号层、意义意蕴层和生命意识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 ,生命意识层是其最深层次。  相似文献   

17.
“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也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给古今中外的诗人留下了多少感叹,以季节词为意象的诗歌比比皆是。因各地四季的自然特征有一致性,汉英诗歌“四季”意象的寓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受不同气候、地理、文化、审美情趣的影响,“四季”意象的含义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汉英各自民族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刘莉  潘劲松 《求索》2013,(10):256-258
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审美意象,雁文化早已得到普遍认可,其研究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本文在雁文化研究的迹踪与现状的基础上,以衡阳雁文化为例,探求了雁文化的核心价值,试图以雁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倡行雁文化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曹禺将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到戏剧创作之中,“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在戏剧作品中具有整体象征意味意象的运用,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形成了戏剧结构的二重维度,扩展了戏剧表现的艺术张力。曹禺戏剧中的整体意象从根本上讲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和意象“原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周梦博 《青年论坛》2014,(3):139-146
莫言小说创作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既是莫言小说创作的素材,又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因此,从民俗文化角度研究莫言小说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民俗文化的视角探讨莫言小说的创作,可以拓宽莫言小说研究的视野;通过揭示民俗文化对莫言的影响,探索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莫言清醒的民俗学意识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思维,决定着小说的民俗化倾向;通过分析民俗文化在莫言小说中的影响、表现及其作用,探讨莫言小说中的意象所蕴涵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