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宗教因素、民族意识、国际因素及经济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接受和传播。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正确处理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要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经验的宣传。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过程,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曲折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必然有不同程度的低谷和高峰。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这一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三个低谷”和“两个高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相继的五个历史阶段。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科学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避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为失误,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天津支部生活》2014,(4):52-52
陈曙光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思想,它的话语权是在解答“世界性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它的话语权是在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直面“中国问题”是重建中国学术话语的根本要求。中国学术要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师吉金 《探索》2011,(1):175-17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历史过程,也是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思想高度上看,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出现了失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进行学术争鸣,要全面准确理解争鸣对象的观点;对于学术界有争议而不能达成共识的观点,应该慎重对待;不能曲解甚至改变别人的阐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术发展,达到学术争鸣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它涵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学说。由于我们国家国体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我国执政党的主要信仰,但是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一些困惑,这些困惑不仅使人的思想出现偏差还时刻影响着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一个新的认识,重塑其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及地位。  相似文献   

6.
袁敬伟 《探索》2007,(1):4-7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聚焦于学科视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特别强调增强学科意识。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要注意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概念,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意义;要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学术建设的过程中,取得重要的历史经验.这就是,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对中国社会实际状况的研究,着力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推进学术研究工作;有效地占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及宣传阵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建设成绩斐然。但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要克服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以政治宣传代替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影响力普遍偏低,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数字化、国际化普遍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必须迎难而上,加强期刊内容建设,解读中国实践,建构中国理论;加强统筹,优化布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共同体建设;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资助,既要提升其整体水平,又要提升其数字化、国际化水准。  相似文献   

9.
姜喜咏 《学习论坛》2009,25(8):53-55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经呈现方法多元化的倾向,其中以解释学为甚,其他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方法也在介入之中.这种局面对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思想进程的理解是有益和必要的,但也带来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混乱,还存在着表象化、弱化、边缘化甚至去主导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学术倾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坚持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有学术深度的"内在性"比较和融合性研究,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范式的基本内涵、结构功能和理论意义,科学地审视解释学等多元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影响,汲取其合理因素,批判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异质性.这不仅始终是一种基于理论立场的理论本能,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应有的自觉的合理的理论意识,更是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异质的文明要在中国扎根,必须要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似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这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中国社会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的语言、气派使之形成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批评、分解和重构,将传统文化改造成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民主的、革命的和大众的现代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1.
延安新哲学会的成立,掀起了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风。以艾思奇、杨松、和培元为代表的延安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中国化之路径,同时他们批判地改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结合提供历史文化的根据。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引领了抗战时期的学术中国化和文化大众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贵明 《探索》2004,(5):130-13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话语的发展日益疏离。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话语必然地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存在严重的疏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与多种理论思潮的交溶过程中形成的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的格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元理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这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深刻的变化。如何应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理论界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正是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李远  李荣海 《求实》2016,(8):4-12
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毛泽东的最伟大贡献,即是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就其发展途径、方法、价值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塑造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的历史生动性和规律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包括: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运行规律;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创新规律;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连续性规律;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规律。当前,理论研究要改变落后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状况,必须进行深刻的自省:研究重心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移;思维方法要凸显建设性思维;对中国"精神"的时代位置有充分自信。  相似文献   

14.
刘铁明 《探索》2005,1(2):10-13
在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研究和表达,特别是作为一门课程和教材来建设时,如何避免这门课程和这本教材成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简单串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是侧重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孙麾 《红旗文稿》2012,(18):4-7,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眼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在《理论自觉自信:中国学术新的思想高度》一文中,分析批判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所谓去意识形态化和以学术性的名义放弃现实关怀的错误倾向,认为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中国学术应该在中国与世界普遍交往的格局中,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回答世界和中国的现实问题,塑造中华民族的自我精神和核心价值,增强中国学术世界性的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16.
薛伟 《世纪桥》2010,(17):51-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是被中国的现当代史充分证明了的真理,但是也要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离不开欧洲革命实践的促动,更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潮与东方文化的跨语境交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木一 《前线》2013,(4):90-90
2011年5月,由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所撰最新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国内外媒体、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家们就此举行了多次座谈研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诚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那样,无可辩驳的是人学的理论、正确的理论。但对当今中国而言,信仰马克思主义,跟着马克思主义前行,更要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尤须结合中国实际,比如回答中国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根由所在等等。深刻论述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及巨大的本土价值。有鉴于此,新星出版社邀集11位学者执笔,历时一年多,终于在前不久隆重推出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延续版——《为什么马克思在中国能成功》一书。  相似文献   

18.
马娟娟 《党史纵览》2011,(10):47-50
一陈独秀与李大钊尽管同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巨匠,思想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双方在世界观上的歧异,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态度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着差异。从具体的历史细节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推进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繁荣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不仅推动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而且使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正确理解文化多元化与指导思想一元论的关系.要保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且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个坚强的主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