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曲  王红丽 《求索》2010,(6):130-131
随着多元文化、"文化转向"的兴起,互文的创造性叛逆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赞助商、意识形态、诗学、文化背景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互文所处的语境不同,便会有不同意义趋向和意识形态倾向,受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权力机制的介入,削弱了互文的主体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文本。本文旨在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出发,探讨外部话语权力意识形态对互文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郑庆君 《求索》2011,(12):226-228
作为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修辞格式,引用有过不少论述.但从互文性的视角来探讨引用及其表现模式,还不多见。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汉语的传统“引用”手法在当今科技时代得到了极大的翻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斑斓色彩。文章集中解剖了新媒体的语篇中,作为具有典型性互文特征的引用修辞格的表现类型与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凌 《理论月刊》2014,(1):70-73,81
引用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积极修辞格,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最易被感知的"互文"表现之一。文学创作离不开引用,文学批评亦然。通过广泛引用前人相关作品形成丰富的情境参照,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并作出富于人文色彩的个性化阐释,是毛氏父子《三国志演义》评点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是传统文学批评中互文意识的自觉流露,亦展现了国人重视传统记忆的文化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郭月琴  王雪 《求索》2012,(9):242-243,151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同时,电影也是文化的产物,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对中外电影来说,电影字幕的互文对其文化传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以英文原版电影为例,从文化视角分析电影字幕的互文及其相应的策略,并对电影字幕互文的未来发展趋势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5.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试论热奈特对互文性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20-122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论概念,在互文性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热奈特从修辞批评的角度,将互文性概念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他对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的划分,对文本派生方式的分析,对读者与互文本关系的思考,特别是对文本之间关系图示的辨析,都可以看作是对互文性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文本性     
马焕军 《求索》2008,(2):171-173
本文讨论了文本性问题。本文指出,在20世纪60、70年代左右,内在的文学和作品观念遭到了质疑,随着文学研究内在模式和外在模式的结合,文本的概念得以确立,文本性也就占据着文学研究的中心位置,文本性就是指文本的生产性。巴特、克里斯蒂娃和德里达都认为,文本自身就具有一种生产力,文本的生产性存在于文本与文本之间,它们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现代技法,把现代人的各种内心困惑与焦虑嫁植于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的故事框架及意象空间内,对人的内心精神情感世界进行了当下性的考察,并从"故"事及"故"事所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某种互文,为现代人的思考提供了更多的借鉴空间.  相似文献   

9.
韩小梅 《前沿》2012,(14):149-15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复调理论”和“互文性”这两个概念在文学研究中迅速成为核心.通常认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互文性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在强调两者的共同点时,不同之处也同样不可忽视.本文试图从理论的源头、发展及不同的关注点将两种理论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0.
刘文晶 《青年论坛》2013,(6):145-149
“对文”是汉语修辞学及训诂学上常用的概念,却容易与其他概念相混,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文”包括“同义对文”、“反义对文”、“类义对文”三种类型,本文着重对“反义对文”做出研究,并结合《史记》中反义对文的用例对其敞出结构、音节、语义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史记》“反义对文”的特点及作用,以求更好地理解“反义对文”及其在反义词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图像叙事研究逐渐兴起。在此类研究中,插图版译本的图像叙事研究较为特殊,因为在插图版译本中,不仅存在由一种文字至另一种文字的语际转换,还存在由文至图的符际转换,且二者共存于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中。插图的图像叙事往往形成对源文话语层的偏离型重构。在鲁迅小说的英译本中,这种偏离型重构主要有三种类型:插图对源文的情节进行预叙、插图对源文的叙述视角进行转化、插图对译入语读者的观察位置进行具化。它们以不同方式影响译入语读者对小说的理解。由此,建构一个涵盖偏离型和忠实型重构的分析框架,能够助益今后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它属于语源研究,即为解释某文本的意义而去寻找和确认与之相关的现存文献或文本的研究方法。所以,互文性的运作机制主要在于文本之间的拼凑?吸收和转化;用典的运作机制体现了对于"去边界"的追求,它借助于互文性的"吸收和转化"来实现的。本文就互文性与用典进行对比,以期促进古代诗学与现代文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任何一位作家在其创作中都会受到前人或同时代人创作的影响,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中尤为明显,其中所出现的互文现象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互文性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嵌入文本与原有文本形成多重关系,在抒情文本中显现出不断延伸的"外故事"。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语义浓度,也使诗歌前后贯通,构成为连绵的诗歌整体。  相似文献   

14.
<诗经·大雅·行苇>之"四鍭如树"中"树"字的训释,如果从语源学角度、互文角度、射礼文化角度去考察,完全可以做出一种新释:"如树"实际上是"不中质"的形象说法,它与上文"既均"(中质)互文见义,即"既均""如树"均包含有"中质"和"不中质"两种情形.这样解读可以还诗摇曳多姿,隽永有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任玉函 《求索》2013,(9):144-146
作为咏物赋,《鹞雀赋》中包含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口语词,反映出当时口语的真实面貌,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语料。文章对《鹞雀赋》中重要的文字和词语作了校理疏证.试图为该赋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诗经·大雅·行苇>之"四鍭如树"中"树"字的训释,如果从语源学角度、互文角度、射礼文化角度去考察,完全可以做出一种新释"如树"实际上是"不中质"的形象说法,它与上文"既均"(中质)互文见义,即"既均"如树"均包含有"中质"和"不中质"两种情形.这样解读可以还诗摇曳多姿,隽永有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李瑛 《前沿》2002,(12):159-162
五四运动以来 ,我国人文科学成果主要是以现代汉语的文本形式体现的。阐释现代汉语文本意义是我国当代人文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当代的文本释义理论在哲学释义观念的确立和现代汉语言语理论的研究两个方面比较薄弱。而哲学释义理念与言语释义理论是文本释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首先反思中国文化中忽视对文本释义理论进行哲学论证的学术弱点 ,认识自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以后轻视现代汉语文本释义研究所造成的汉语言语理论空白。目前 ,我国理论界应该注意扭转对西方文本释义理论叙述、介绍较多 ,而分析、认定较少的倾向 ,应该在引进、整合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中国当代的文本释义哲学理念。另外 ,我国的语言学界也应该加快现代汉语书面言语理论的研究 ,改变我国应用语言学以英语为语料的学术倾向。唯此 ,我们方能完善中国当代的文本释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晓军 《求索》2014,(5):123-127
"义生文外"概念的内涵是隐秀论,属于汉语语言学"言外之意"的范畴,与"言内之意"相对应。研究发现,不仅中西语言学不同语境下,汉语"言外之意"与英语"implicature"、"implication"不能划等号,即便同处汉语语言学语境下,"义生文外"与"言外之意"也不能划等号。  相似文献   

19.
李敏霞 《前沿》2008,(12):178-184
《故事新编》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表征,通过《故事新编》在文本的互文性、独特的时空观和通俗化方面的现代文化意义阐释,显示出《故事新编》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的惊人暗合,体现了《故事新编》超越时空的划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与政府在结构与行动两维度上均体现为强关系,人事重叠是其典型特征。这种关系在投入、产出与公信力方面表现出互依赖性,在规范与权力两维度上呈现出不对称性,而在利益与运作原则维度上隐含着根本性的冲突。当挂靠国有企业时,这种强关系随之平移到企业与协会中间。这种强关系需要国家法团主义模式之上形式合理的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