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向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投资增速仍在高位运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物价上涨值得关注.要继续加强货币信贷调控,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认真清理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相似文献   

2.
贸易: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先泽  石坚 《求索》2010,(2):9-11
经济波动及经济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问题,在国家间经济依赖日趋强化的情况下,研究国家间经济波动及其传递效应理论更具意义。本文基于1998年至2008年的中美贸易数据,分析了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关结论。本文进一步认为,为了规避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中国应该变换贸易方式,改变加工贸易出口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正雄 《创造》2003,(3):6-7
改革开放24年以来,官渡区经济发展强劲。200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84.98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467.76亿元,总体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为10.53亿元,第三产业在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连续四年超过50%,在区内国民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为了使官渡区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清醒地看清国内国际形势,认真剖析这20多年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经验,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摸清规律,进行二次创业,把全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笔者就发展第三产业问题谈点看法:首先,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第三产业发展具备一系列正外部性,有助于资源型区域经济、社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中对资源的成瘾性依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实践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理论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求索》2006,(10):19-21,4
  相似文献   

6.
吕秋颍 《求索》2013,(4):42-44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意义,财政政策到底是加剧还是减缓了经济波动,不同文献有不同结论。本文拟以非对称模型为分析工具,以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为数据资源,对财政政策与经济波动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不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对经济波动都具有显著的缓和效应,而且从长期看,财政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有着自动恢复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7.
美国经济波动特点与成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晓燕 《求索》2006,(1):49-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无论是从其增长方式还是从其经济结构而言,都发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变化。本文在分析此期间美国经济波动特征的基础上,对引起其波动的信息技术革命因素、制度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经济随着外部冲击而频繁地波动,且波动幅度不断扩大。相较与欧美,我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存在更大程度的相互影响,如贸易资本流动、旅游甚至政策等方面。东亚经济冲击对我国经济影响的传递机制主要表现在贸易传递、金融传递和汇率传递三种渠道上。实证分析发现,东亚贸易竞争效应、劳动力成本因素成为强化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贸易传递的最主要环节,而东亚汇率特点下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可以使我国从汇率传递角度缓解经济波动,金融渠道影响则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李星 《求索》2012,(7):17-19
根据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理论,本文从贸易密度与贸易结构两个角度对美国经济波动的传导过程进行研究。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波动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表现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上。但是,鉴于两国较低的产业内贸易结构,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传导效应将受到这一因素的限制,降低美国经济波动因规模效应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可 《桂海论丛》2002,18(2):73-75
当前在我国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但是 ,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却越来越严重地限制了第三产业的成长空间。在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到来之际 ,应该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加速新一轮城市化的动因 ,尽快消除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城市化壁垒 ,以最终实现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良性互促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重视经济波动下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波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正在蔓延和扩张,尽管尚未达到峰值,但已经使中国经济受到明显损伤。重要的是,由于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现代型社会结构本身的相对脆弱,因而这一轮经济波动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对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民族地区第三产业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体制 不 适应、人才流失、弱化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绝对的,有挑战就有机 遇,民族地区应抓住机遇,采取切实的措施,增强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李平金 《求索》2012,(10):35-37
本文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制度变迁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对数据的平稳性、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显示:制度变迁是经济波动的单向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制度影响相对较大。据此,文章最后就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实施差异化制度变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第一、二产业逐步分流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符合产业演进规律 ,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我们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与推进城市化进程 ,推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优化内部结构结合起来 ,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使之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晓慧 《前沿》2006,(8):11-12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做了具体论述,并根据现状提出了促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波动研究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经济波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经济波动的实证考察,又可以考证某地区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效。本文通过对1953-2006期间我国经济波动的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经济波动差异表现出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规律。1953-1977期间,我国东西部经济波动的差异很小;1978-1995期间,东西部经济波动的差异是最大的,而且东部的波动幅度远大于西部;1996-2006期间,差异变小,而且东部的波幅小于西部的波幅。在改革之后的整个时期,东部的经济增长水平大于西部的经济的增长水平。市场化进程对东西部经济波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进程直接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东西部经济波动的这些差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宏观经济政策取得成效的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开发区是我国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类型,由于产业功能区定位的历史原因,第三产业发展始终处于滞后状态,与开发区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不相适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生产总值位于中部开发区的前茅,但第三产业规模不论与同类开发区比较还是与城区比较均处于严重落后状态,其对经济的制约效应已有显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运用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江西省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江西省第三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从中找到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第三产业发展中女性地位的提升与失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第三产业发展进程中女性地位受到的双重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第三产业中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为高素质女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为农村女劳力的转移和城镇下岗女职工找到了再就业的出路。另一方面,大量女性在第三产业中的职业下沉和发展初期出现的社会保障盲区也造成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下降。文章认为,应该用社会性别视角重新审视第三产业的性别分工;以人为本,树立现代服务意识;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职业声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第三产业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鼓励更多的女性向高层次的第三产业流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女性解除后顾之忧;让第三产业成为提升女性地位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20.
发展武汉市第三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正确处理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关系、传统第三产业与新兴第三产业的关系、非市场化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关系等,从而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占据先机,赢得持续性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