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与消费者在信息获取上的不对称容易导致消费信贷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本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博弈模型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消费信贷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效率的影响,讨论了加大对消费者违约的惩罚力度与加强银行贷款的调查力度对控制消费者违约概率的不同效应,通过“激励悖论”模型证明加大对违约惩罚力度长期内不能有效降低消费信贷的违约率,而加强对贷款的检查和监管才是降低违约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贷市场上,银行和企业分别扮演着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本文拟运用数理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信贷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性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等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转型,迫切需要消费信贷的金融支持。但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却增长缓慢,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基于"经济人"理性选择和高昂的交易费用,供需错配致使农村信贷机构"惜贷"和"惧贷",农户则出现"不贷"和"难贷"。农村消费信贷的供给侧改革重在制度改革,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要求应当以推动和促进农村消费的持久提升为制度设计目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业生产保险制度和农业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降低信贷风险,提高农户边际消费倾向,增强农户消费意愿。同时,简化信贷手续,规范信贷流程,建立信贷机构的支农业绩考核和问责机制,降低农村信贷交易成本,提振农村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4.
信贷配给是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一种典型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关系型融资的建议,强调银企间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助于降低贷款利率,缓解信贷配给问题。本文以寡头定价模型——伯特兰德模型为分析基础,根据寡头提供的不同信贷产品构造了三个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中小企业应提高自身信用能力,获得银行多种类型的贷款,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整体利率,进而缓解信贷配给问题。  相似文献   

5.
赵辉越  郭晓立 《前沿》2011,(24):111-113
通过引入具备不确定信息量的第三方担保机构,构建了银行-企业-担保机构的三方信贷模型。证明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的收益函数会因担保机构收取的保费和反担保品而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贷款企业的收益,并使部分无法提供反担保的低风险企业退出信贷担保市场,导致信贷担保悖论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陈舜 《求索》2005,(12):29-32
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贷款利率的提高,没有提高银行的效益,反而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这就是贷款行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了不同贷款条件下的逆向选择问题,得出无论担保、抵押,在非对称信息下,都有可能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但在有抵押品后,随着抵押品价值的上升,企业发生逆向选择会越来越弱,因此,企业提供某种形式的抵押品有助于抑制企业的逆向选择,对事前的逆向选择提供赠别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与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10多年的实践,小额信贷在我国已从小范围试点到全面展开,其效果也初步显现。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小额信贷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推广中还面临着各种阻力和争论,如利率水平、贷款期限和额度的确定以及机构的合法性等。实行商业化的利率水平利大于弊,根据成本和供求决定的利率,将是小额信贷利率政策的最终取向。  相似文献   

8.
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中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有力推出是解决“三农”贷款申请困难的问题,受到政府、社会、保险、银行、借款人等多方的极大关注,是农村金融担保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推出的意义,第二部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展现状,第三部分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存在的风险,第四部分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上存在问题,第五部分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财政支持与市场运作:印度作物保险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启友 《求索》2007,(7):26-28
印度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和市场运作发展作物保险,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中国可借鉴印度的经验,把作物保险定位成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保险。当前,中国作物保险急需得到政府扶持,但不能行政化;应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作物保险基金,形成适度补贴和风险分担的长效机制,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必须强化以市场运作为导向的激励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凯  曹露聪 《求索》2012,(12):226-228
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并存,中国农村亦然。当下,农村民间金融道德风险的生成机理源于信息在农村民间贷款人与借款人、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所有者与经营者、农村民间金融中介机构与借贷双方、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当局与被监管者等金融活动主体间的非对称性分布。这就为民间金融道德风险困境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对此,我们必须为化解民间金融道德风险而构建相应的法律体系,在制度性对策层面上,应从建立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法律机制,完善农村民间金融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完善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适度监管法律机制,完善农村民间金融领域的民事责任制度架构等方面对农村民间金融道德风险行为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涉农不良贷款率偏高是困扰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问题。大多数研究文献聚焦于分析不良贷款原因、讨论违约损失率及不良贷款处置这样的源头与末端问题,鲜有文献动态地研究借贷期内借款人行为这个中间环节。从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看,这个被众多研究者忽略的中间环节却是非常关键的。利用中国农业银行某支行的农户商业信贷数据,围绕借贷期内银行能够掌握并有数据记载的借款人最近行为——第一次还款,引入重要的时间信息,以动态的眼光,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信息解读,力图为预判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预警和防范贷款到期后的违约风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信息是一种资源,可以减少经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节省生产和投资成本并带来收益。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不对称、不完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表现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则是由此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消费贷款定价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海明  邓太杏 《求索》2007,(2):21-23
消费贷款定价是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期权理论研究消费贷款的定价模型,分析消费贷款违约率、贷款抵押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在影响消费贷款利率的诸因素中,消费贷款利率对抵押物价值波动率变化最为敏感。消费贷款蕴涵的潜在违约率比实际统计的不良贷款率要高,只是消费信贷的风险显露有一定滞后性。银行通过提高利率还是要求借款人增加担保来控制消费贷款风险,取决于消费贷款利率对担保的边际替代率(弹性)。  相似文献   

14.
郭磊 《理论月刊》2003,(9):69-71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的银行体系存在很多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大致分为“逆向选择”类型和“道德风险”类型。风险本不足惧,但按照此思路考察政府、银行和大众之间的博弈过程,可以看到危机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可能性还有向现实性转化的危险。为了解决这种潜在危机,必须从银行、政府和公众三方面之间的连接链条入手,采取政策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蒋海燕 《人民论坛》2013,(12):124-125
农村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农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金融服务,在帮助农户解决生产性投资和改善生活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从现阶段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来看,在资金供给、利率水平、贷款风险、借贷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个难题。本文从优化中小企业债务结构的角度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即中小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短期债务融资、向中小银行和非正规融资中的企业或个人进行长期债务融资,使其分别承担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其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玥  杨立社 《前沿》2009,(11):94-98
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寻租。文本从内部信息不对称、外部信息不对称两个角度对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全面剖析,并针对我国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问题给出了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初 《人民论坛》2010,(9):128-129
"P2P"网络融资相对于银行小额贷款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通过对中国网络信贷经营模式和风险的分析得出,必须引入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评估,必须强化对恶意赖账的追款,才能使得"P2P"网络融资健康增长。同时,鉴于"P2P"网络融资的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强监管与引导。  相似文献   

19.
李忠玉  王金凤 《前沿》2001,(3):13-14
日前 ,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联合举办的首次中国信贷消费调查结果显示 :信贷消费 ,首选住房 ,其调查人群选择比例达 78.4% ,首次超过教育、汽车、医疗的选择比例 ,成为中国人信贷消费的热点。作为从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 ,应以此为契机 ,深化改革 ,转变机制 ,调整结构 ,加强管理和创新 ,提高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使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真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一、着手利率政策研究 ,建立适应市场的利率运行机制2 0 0 0年 9月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方案 ,并且预期在三年内实现。这表…  相似文献   

20.
李芝倩 《求索》2010,(2):49-51
本文从农户增收的角度出发,以消费效用函数为基础,推导了农户收入增加与农村部门产出增加的关系,并对其效应展开了评价。研究表明:随着农户收入的显著提高,农村人口增长率、人口参与率、农村资本折旧率以及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的满意程度、消费的时间偏好率、投资消费比等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增长效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农户融资利率则具有负向影响。在本文最后,我们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