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缔约方之一,也是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的积极推动者.中国将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议程协同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通过学习解读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以及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了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总结了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源结构调整、温室气体管控、全国碳市场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王缉思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关系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在我国学界,气候变化议题不再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已逐渐进入国际政治研究者的视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学者们的看法各异。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副教授就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以及中美在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等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缉思教授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李侃如博士。后者是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进行合作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就美中气候变化合作举行的听证会上的作证及前不久撰写的《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全球责任》和《克服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障碍》等研究报告,在中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本刊刊登这两次访谈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能源、环境、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政治和外交领域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全球气候谈判主要围绕发达国家减排,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脆弱性和南北发展鸿沟等问题展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相关的规则和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具综合性和全球性的议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重大的机遇,需要从长远、全局和战略层面着眼,制定对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国际政治研究》杂志编辑部于2009年9月17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举办了“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际战略”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盟的气候变化政策起源于欧洲环境保护运动,其形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欧洲环境运动的发展为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早期基础;围绕着《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和履行议定书中欧盟提出的各项承诺,该政策正式形成。在后京都时代,欧盟又提出了气候变化扩展政策,该政策成为欧盟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依据与基础。哥本哈根会议后,欧盟出台了“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政策:行动起来重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欧盟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战略。  相似文献   

6.
赵斌 《当代世界》2021,(5):34-40
气候变化是国际问题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也是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议题.肇始于西方世界工业化时代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行动难题.全球气候政治博弈反衬出新的全球失序,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亦一度失灵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实现全球气候政治的公平正义,是确保全球气候治理善治和全球气候政治发展航向的根本遵循."退向未来",进行必要的伦理反思,促进自然的和谐与人的复归,才能更好解决日益严峻的气候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董广红 《工会博览》2010,(10):42-44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已成为世界名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危机和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关乎每个国家、每个行业、每个公民,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的那样,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威胁与战争一样严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气候外交也成为全球外交领域的热点。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交实践中,中国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气候变化战略及与之相应的外交政策。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统筹我国气候变化战略和外交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职能统筹,协调相关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外交政策;及早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减缓战略"和"适应战略";利用发达国家的危机,灵活应对,争取气候谈判中的主动地位和话语权;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努力;充分认识和发挥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关于气候问题的公共外交和舆论引导,全面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与进展。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政治安全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海平面上升使中国的部分陆地面临被淹没的现实威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威胁中国军队人员、装备和设施安全,制约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提高;气候变化危及中国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性与合法性,等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未来的影响将继续增大。因此,中国不仅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应该将其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下统筹规划。在现有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机制体制基础上,中国应该牢固树立气候变化事关中国国家安全的观念,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强军民间协作,形成军民一体的应对气候变化格局;高度重视中国军队新军事变革中的绿色低碳因素,着力打造一支绿色低碳军队;加快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2015年堪称"气候变化年",因为2015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将就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机制进行最后谈判。由于此次大会事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和前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相比,当前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不仅表现在从环境、经济和伦理上理解气候变化问题,而且不断从更广泛视角即安全视角审视气候变化问题。2011年,联合国安  相似文献   

11.
全球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问题在2007年逐渐加热,成为许多重要国际多边会议上讨论的热点议题。如在世界经济论坛、欧盟苜脑会议、八目集团峰会、亚欧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尤其是2007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13次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与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明显分歧,更是将气候变化议题推到国际政治的主要议程。2008年1月23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在为期5天的会议上,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大会的主要议题。与会者再次呼吁各国一致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护一个地球村.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挑战,国际社会日益瞩目中国.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接连参加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领导人气候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就气候变化议题阐释中国立场、论述中国贡献,就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向世界发出了倡议.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世界》2011,(6):48-48
冯昭奎、林昶著《当代日本报告》已于2011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以技术进步、人口问题、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中日关系等十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过去和现在,并通过适当的中日比较阐述值得人们关注的日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书名中的“当代”主要指战后至今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陆地领土面积减少、领土的质量严重下降,并通过增加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对国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气候变化使中国政府的自主选择权受到限制,治理能力受到进一步挑战,对重大国防和战略性工程以及军队建设的负面影响正在凸显。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水资源争夺和跨国移民潮,引发中国与邻国之间的争端和冲突。因此,中国不仅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而且应该将其置于国家安全的总体框架下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5.
石晨霞 《国际展望》2014,(3):126-143,158
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逐渐使气候变化问题从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为全球瞩目的政治问题,从治理进程的起步到基本治理框架的确立、再到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与调整,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与实效。但联合国作为主要的协调中心与治理主体却在治理进程中面临着治理结构混杂而松散、综合治理能力明显不足、地位逐渐被边缘化的困境。因此,联合国需要在新的国际背景、新的形势下努力推动治理模式的转型,通过改革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创新治理理念、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等手段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逐步建构综合性的治理框架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走出困境,实现全面有效治理,同时在全球治理领域确立真正的引领者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元玲 《当代世界》2015,(12):72-75
<正>影响美国气候政策的因素非常复杂,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奥巴马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与前任历届政府都有所不同。他承认气候变化客观存在,认可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主张采取积极行动来加以应对,并试图在国内和国际气候治理领域发挥积极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联合国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分别以《公约》及《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通过会议成果文件,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应把握机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全球团结:勇于变革(社会党国际第23次雅典代表大会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立即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世界社会 社会党国际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秉承本国际"可持续世界社会"委员会的一贯努力,重申我们对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普遍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一个更加相互依存世界的承诺.我们的首要工作是努力寻找共同的有效和及时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这一根本性挑战的方略.  相似文献   

19.
赵冲 《法制博览》2022,(2):82-84
著作权集体管理较强的垄断性与数字出版的"去中介化"需求存在冲突,使得数字出版高效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前网络时代的版权集中许可模式也已无法满足数字出版时代的版权保护需求.解读2020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八条对数字出版的影响发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革新能促进数字出版大规模许可交易,...  相似文献   

20.
吴磊 《当代世界》2021,(12):30-35
2021年10月30—31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峰会主题为"人、地球与繁荣",主要聚焦当前全球面临的两大最紧迫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气候变化.G20成员主要由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组成,代表性强,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是G20成员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G20能源议程不断深化,近年来大量涉及气候变化、能源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此次G20罗马峰会承诺采取具体有效的减缓、适应行动,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碳中和),同时保持能源安全,保证实现一个公正有序、可负担的能源体系转型.作为G20的重要力量,中国在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清洁能源转型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引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